我的恩师王琪教授因患尿毒症 于昨天晚上10点40分不幸去世,享年75岁。王琪教授为邵阳学院退休教授,原邵阳市楹联学会副会长,也是我对联的启蒙老师,我的第一堂对联课就是王老师上的。为了表达对王老师的哀思,特向广大联友征集挽联。我们将择优在《邵阳楹联》第26辑开辟专栏发表,凡采用者,将赠送《邵阳楹联》第26辑一本。请联友们在此跟帖即可。需要《邵阳楹联》的朋友请把联系地址发我的邮箱hnsyzzd@126.com
邹宗德拜请
《博雅小集》序 邹宗德 王琪先生是我的恩师,是一位渊博的学者,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他用才情、用翰墨、用美好的品德书写出了他高洁的人生。 1983年,我进入邵阳师专中文科学习,他教我们的写作课,他一走上讲台就令人敬畏,上课时很少拿书本,却往往能抓住课文精髓,既能切中肯綮,又博大丰容,亮色闪光,真所谓宏中肆外,而令人迷醉,令人难忘。一大段一大段地背诵经典,旁征博引,蕴乎其言,滔滔不绝,真使我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感。而夫子“博我以文”。我后来爱上对联,与王老师是分不开的,他在教写作时,专门开设了《对联欣赏》课,当时我特别兴奋,笔记做得十分认真,十分详实,现在还保存着。真的特别感谢老师点燃了我兴趣的引子。多年以后,我担任市楹联学会会长,他屈居副会长之位,默默地支持着我、鼓励着我,学会的工作任务,如编稿、审稿等,他主动承担,从来没有流露出半点老师的架子。其人品、其师品都是兰蕙其芳。我岳父唐道雄先生生前是古代汉语学者,与王琪老师交往甚密,他曾多次在我面前称赞王老师高洁的品行和高深的学养。 丰富的学养来源于丰厚的阅读。先生年轻时博览群书,而且有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日积月累,知识日渐丰容,学问赅博,犹如一本活字典,顺手拈来,即成佳构。本书收入的许多文章,是先生的教学讲义,有一些是给我们上课时讲过的。可惜学生时代,理解不深,只领会到一些皮毛。现在读来,沁透骨髓,明心见性。行文条分缕析,环环相扣;说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引经据典,字字有源,文气自然流畅,醒人耳目,拨人心弦。令人如坐春风,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课堂,接受了先生的一次再教育。 先生的学养还来源于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人们常将对联习惯的称呼“上联”和“下联”,先生却发现有错误,因为一联是指一副对联,包含上下边两句,所以不能称“上联”和“下联”,只能称出句、对句,出边、对边;或称上半联,下半联;仅两百多个字的《西湖大桥记》,先生竟然发现了十多处错误。先生是一位喜欢思考的人,从不人云亦云。许多名联被先生看出了破绽:“月白如昼;江流有声” 是清代陈宾簏题焦山松寥阁联,先生认为内容空洞;“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是苏州沧浪亭名联,先生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失切也。我很赞同先生的观点,只是我未曾认真地思考过。先生一点破,拨云见日,也拨动了我共鸣的心弦。也许是受老师的影响,我之于学问,也从不敢马虎,一字不解,总是郁积于心,非追根究底不能豁然开朗也。 是啊!“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先生最喜欢的对联之一,也是先生道德文章的真实写照。是书中《退休感怀·面对》四首,足见文章之老到,“意气”之平和: 书架 吹遍春风草未生,伤心落雁感离群。 世人欲杀君怜我,残蠧未除我愧君。 敢笑炎凉茶一盏,奢谈美丑酒三巡。 从今不必看青眼,好读祈神咒鬼文。 名利 老来始觉太荒唐,岂必逢人较短长! 但得开心舒白眼,几曾巧舌梦黄粱? 怡情正可临羲献,养性何妨学老庄。 回首浮生多少事,蜗名蝇利早相忘! 斜阳 初历人间六十年,此生幸得遇尧天。 穷途岂悔栽桃李,歧路尚能识陌阡。 梦里空余擒虎策,囊中缺少买邻钱。 如今不被稻粱累,面对斜阳且着鞭。 白发 既无欢喜亦无哀,闲看镜中白发催。 自觉诗情空似竹,徒伤学识瘦如梅。 饥肠辘辘萌生意,傲骨铮铮孕祸胎。 倘信初心还未老,苔花也效牡丹开! 面对书架,“世人欲杀君怜我,残蠧未除我愧君”,爱书惜书之情,鬼神可鉴;面对名利,感觉太荒唐,“岂必逢人较短长”、“梦黄粱”、“学老庄”、“蜗名蝇利早相忘”,可见先生淡泊名利之态;面对斜阳,虽然“梦里空余擒虎策,囊中缺少买邻钱”,但是,“穷途岂悔栽桃李”,壮志依然“且着鞭”,老骥伏枥之心不已;面对白发,他检点自己的学问,检讨自己的人生,明知“傲骨铮铮孕祸胎”,却初心不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先生晚年,身患绝症,却坚强面对。他知道自己只是一朵纤小的苔花,却努力让自己像牡丹一样开得灿烂雍容,给人们带来浓郁的芳香。这本集子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一束芬芳”。 在他的作品之中,题材丰富多彩,风格异彩纷呈,爱憎分明。如《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感怀》一诗,赞颂小平同志为收回港澳作出的卓越贡献: 港澳回归万世功,百年耻辱一朝终。 何人补得金瓯缺?十亿神州颂邓翁。 诗风清丽明快,对港澳回归的喜悦,对邓公伟略的由衷敬佩之情,在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溢而出,一腔爱国情怀也蕴涵在字里行间。这种情感最为浓烈的是《吊雪峰山战场》组诗,它直接讴歌为国捐躯的将士,凭吊逝去的英灵,“沙场几处寻陈迹”,“瑟瑟秋风吊国殇”。一位老者在雪峰山脉之中寻觅着什么呢?他是在寻觅抗战的遗迹,搜集沉沙折戟,自将磨洗,寄托哀思,“伫立斜阳思仰止”,“战地长留铁骨香”,彷佛看到了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在雪峰山谷之间怦然跳动。 诗集之中,除了这种感情凝重的“大作”外,也有玲珑剔透的“小品”,《春季花事》组诗,清新淡雅,如水仙“脱俗离尘小室幽,清香淡淡透帘钩。” 又如玉兰“碧叶琼枝白玉兰,轻施脂粉卧云端”。第一的流襟怀才有第一流的真诗,这些诗也正如先生骨骼清奇的品性。先生的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正如兰馨容不得秽气一般。他对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十分憎恶,常以文字鞭笞之。其长诗《吹牛者之歌》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吹牛者的形象: …… 吹牛不花本钱,保险只赚不折。 吹牛不担风险,就象秋风落叶。 吹者自我陶醉,听者凑个闹热。 吹牛不交学费,而且不限名额。 吹牛是种爱好,吹牛是场演说。 吹牛是种方便,吹牛成了鸡肋。 …… 此诗全是口头语写成,有的还是邵阳的土话,笔锋犀利,入木三分。可以说,它是先生通俗写作理论的实践之作。先生的论文中,多有关于通俗的论述:“文章的语言应该力求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为力求通俗,可以多用口语,甚至适当选用方言,以增强文章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有的作者为赶“时髦”或为炫耀自己的“学识”,故作艰深,故弄玄虚,写一些叫人难懂的话……叫读者迷惘,令人望而生厌,是不足为法的。”毋庸我赘言,先生自己的话就是对这首诗的最好评价。 总的来说,这本集子分为创作和理论两个部分,不知先生是以理论指导创作呢还是在创作中升华理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读者们自可见仁见智。时下,许多写作者理论修养不够,许多理论研究者则鲜有下水文章,更很难说有佳作了。我想,读了王老师这本书,无论是理论研习者还是创作实践者,都会有所启发的。 先生因身体虚弱,不能亲自处理自己的文稿,特委托我为之编辑整理,这是对我莫大的信任,我深感荣幸,只是水平有限,恐负先生厚望。疏漏之处还望读者们谅察。 是为序。 二〇一二年底于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