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4>咏物诗词是指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词作品.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咏物诗大多"托物言志",纯粹写物的特征的"咏物诗"很少.
我们大家熟悉的<咏石灰>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我们私塾里的同学,多数还没掌握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物”的特征不明显.</FONT></P>
<P><FONT size=4>栉风沐雨倚阶旁,绿叶婆娑扮醉妆。 两句写完,鸡冠花的轮廓都没出来.红云叠皱系阶前,翠袖罗裳引蝶翩。 这也差不多.不看题目,基本不知道是写什么花.我们来看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字字不脱石灰,而字字不拘泥于石灰。字字写石灰,又字字写人格.
</FONT></P>
<P><FONT size=4>第二个问题,寄托之意不明显.</FONT></P>
<P><FONT size=4>鸡冠空戴不司晨 篱下婷婷漫展身 不惧秋霜怀百籽 为求来岁景翻新</FONT></P>
<P><FONT size=4>虽然前两句写出了鸡冠花的特点,但后两句却不知寄托什么.就算有所寄托,却也与前两句不想融.也就是说,物我脱节了.
</FONT></P>
<P><FONT size=4>第三个问题,是形象思维能力不够.</FONT></P>
<P><FONT size=4>拘泥太多,想象不够丰富.茅舍竹篱寒露重; 青衫紫冠炫群邻. 风霜历尽余清骨; 笑傲红尘有后人. 后两句,完全脱离了鸡冠花的特征去写人格.读者就不知是写鸡冠花了,还以为写菊花呢。</FONT></P>
<P><FONT size=4>第四个问题,文字表现力不够.
文字不出彩,炼字不到位,读来缺乏美感.平生不怨阶墀陋, 傲骨生姿浅淡妆. 很不顺畅.</FONT></P>
<P><FONT size=4>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既要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首先,要找到“物”与人的共通之处。要避免抛开“人”写“物”,再抛开“物”去写“人”。这是我看到的鸡冠花诗的普遍现象。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物的特征写了再说,后两句再去挖掘与人的共性,这是错误的。所以,写咏物诗,在立意时就要确定写与人的共通点。当然,先写物的特征,本身没有错。但必须和“人”有机结合起来,起码不要有矛盾。</FONT></P>
<P><FONT size=4>《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FONT></P>
<P><FONT size=4>这首是叙述在先,后两句写人格。上下互相衔接,有机融合。咏石灰,则是句句既“物”又“人”,完全融合。</FONT></P>
<P><FONT size=4>菊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FONT></P>
<P><FONT size=4>这首是以第三者的眼光写物。不是把物人格化,而是借物抒发个人的情感。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是一种理想和志向。</FONT></P>
<P><FONT size=4>李贺《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以景入,以情出。也是一种手法。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了一种追求。什么时候这匹马才能带上金子做的辔头,好让我在这清秋的深秋尽情的驰骋呢?头两句是以马的生存环境写起的。渲染了马怀才不遇的境遇。
</FONT>
.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9 20:59:2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