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7191
在线时间1366 小时
主题650
记录0
联都元老 诗词学堂校长
经验9567 点
威望1 点
金钱16560 ¥
在线时间1366 小时
主题650
联都元老
诗词学堂校长
- UID
- 1068
- 经验
- 9567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136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12-6
|
<P><WBR></P>
<P><FONT color=#009900>因查东西无意发现, 甚合我心意! 要知我这七八年来, 对联討论, 未曾一侧目, 故其他文章好坏, 一奌也不知道.</FONT></P>
<P>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ff>《豆瓣胡同对韵律的好见解 》</FONT><FONT color=#000000>(下次三分二未摘)<WBR><WBR></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也说几点看法:
</FONT><FONT color=#0000ff size=4>第一,我是赞同对联用平水韵的。依今韵之说,看似有理,实则语音一直在变,长此下去便没了个标准。我对用新四声对联的起了个外号:<B>新四军</B>。使用平水韵还有个理由,前人留下难以数计的诗词歌赋对联,皆依平水韵,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了,如何去读古人的作品?
第二,联律之说,似是今人所倡。目前公认最早的对联是公元964年后蜀孟昶的那对: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依此说,则对联的历史不到一千一百年。吾国的文学样式中,诗律是最为详尽和规范的。其他以诗律为基础生发的文学样式,如词、对联等,皆不如诗律严格(此就一般情况而言,词中分清浊之声另当别论)。这里应当说明的是,对仗和对联有关,但不是同一回事。对仗起源更早,同时也是对联的最主要特征;但对仗只是一种文学技巧,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汉赋开始,对仗的技巧便逐渐确立下来,到了六朝以后更加精致,并最终成为律诗的重要表达手段。律诗中的颈联颔联,皆对仗工稳,但是,古人在创作之时,并没有把这两联分割开来,而是作为整首诗歌的有机组成。虽然我们一直有摘句或集句传统,但这应该视为再创作。
第三,对联在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后,在词句的表达上反而十分灵活。五言、七言惯依诗律外,明清以来,对联写法如词、如曲、如弹词、如白话者不在少数。本人观察,对联除不在押韵上有要求外,其他古典文学样式基本都可以为它所用。细细看去,似乎并没有什么联律之说。...</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