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4>联都第二十六场会试 OK
[Power=6]
一、词句重配(20分)
原句:风前横笛斜吹雨
重配:陌野放歌乱宿鸦
</FONT><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说明:这是黄庭坚很有名的一首词。请任选其中喜欢的一句重配上(下)联,重配句需与全词的语言风格和背景情境圆融契合。
注:重配句不得与被配句在词中的原对句重字,与其它句重字不限。</FONT>
二、主题连珠(20分)
夜雨凄凄苍雪鬓
黑云寂寂隐江船
<FONT face=楷体_GB2312>羁旅——夜、雪、江、船
说明:请以“羁旅”为主题撰一成联,并将“夜、雪、江、船”四字连缀在联中,位置不限,单边不少于7字。
</FONT>三、情景撰联(30分)
昔日留联书大义
此时悼母忆深情
<FONT face=仿宋_GB2312>林氏自挽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愿后日再定婚姻,莫向生妻言死妇
儿依严父艰哉,小孩子终当有母,倘他时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说明:上联是清时民妇林氏临终前写给自己的挽联,名为挽联,实为对亲人情深理笃的嘱托,全联在朴质深情的倾诉中,饱含着对亲人的大爱
和人情事理的大义,感人肺腑,令人动容。假定林氏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在生母的祭日,请以林氏儿子的口吻和笔触写一副对生母的悼念联,单边不少于7字。
</FONT>四、主题论述(30分)
<B> 清联和民国联何以称“最”?
</B> 清联和民国联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楹联联创作的最高峰,这个时期的楹联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FONT><FONT size=4>容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充实,并在关注时政和社会变革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联和民国联何以称“最”?下面分别</FONT><FONT size=4>来说:
清代是我国对联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对联界名家辈出,佳联荟萃,而且联学兴盛,</FONT><FONT size=4>整个联坛蔚为大观。其联作、联书数量之大、水平之高为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清联与唐诗、宋词、</FONT><FONT size=4>元曲相提并论,是不无道理的。具体表现在:
一是,清代楹联专著多。早期的联书有清·梁章巨《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巧对录》;清·粱恭辰《楹联四话》、《巧对续录》;清·林庆铨《楹联述录》、《楹联续录》;清·李伯元《南亭四话》。根据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中的《对联书目举要》所到举的对联专著中,清以前的有八种,而清代就有三十八种之多。
二是,清代的楹联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寻常百姓人家不仅过年贴春联,就连宅门平时也有固定的木刻楹联。皇家的庙堂、金銮殿、园林,凡是有门框之处都有楹联。名胜古迹的亭台楼阁,更是以楹联为画龙点睛之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文人赠达联汗牛充栋,虽然遭到多次兵火劫难,仍然存世不少,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三是,楹联大家辈出,灿若星辰。
四是,楹联越写越长,清初已有上百字的长联,而清中、后期的长联愈发斗“长”,甚至使康熙年间著名的昆明大观楼180字联不再以长称奇。
五是,楹联越写越巧,各种艺术手法、修辞技巧、文字游戏都广泛被应用。
六是,楹联形成了严密而科学的联律,又称马蹄格。
如果说,清代是对联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那么,民国则是对联发展的又一高峰期。这一时期,对联文化相对稳定,社会功能日益明显,对联普及于城乡,应用于各界,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加体现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功能。因而楹联佳作纷呈,名家辈出。如孙中山、黄兴、康有为、林纾、江峰青、章太炎、方尔谦、梁启超、杨度等。这一时期,对联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时代性之强,堪可与清联争上下。同时,联学兴盛,研究之风甚浓,联话专著数量之大,收联之广,也胜于清代。尽管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的文言文,而对联依旧繁茂,可见,对联文化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另外,民国年间把联话专门成集,同一般对联区分开来,在认识上也是一个发展。</FONT></P>
<P><FONT size=4> <FONT face=楷体_GB2312>清联和民国联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楹联联创作的最高峰,这个时期的楹联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充实,并在关注时政和社会变革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说明:清联和民国联何以称“最”?请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的看法,注意,一定要是个人看法(即使是普遍的看法,也要组织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拿来主义”的资料占用过多篇幅,将酌情扣分。论述文字在300~800字之间为宜,过少或过多也将酌情扣分。
</FONT>[/Powe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8 18:43:02编辑过]
<script src=http://1611.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