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217
在线时间424 小时
主题63
记录0
联都会员
经验346 点
威望1 点
金钱777 ¥
在线时间424 小时
主题63
联都会员
- UID
- 10679
- 经验
- 346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42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2-7
|
《新唐书》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尾对精密。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中唐独孤及《皇甫公集序》说:“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更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近律诗五七言、四八句,平仄粘对,是沈宋于初唐为了朝廷的应制而订,这是无疑的。而这些形式,在六朝永明体中就有雏形,只不过这种形式在六朝还夹杂在各种不讲五七言、四八句、不讲平仄粘对的多样化形式中,不引入注意;沈、宋发现了,说这才是“上好”的形式,加以肯定和推广而已!
“回忌声病”,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声”指“四声”;“病”,指“八病”。“四声八病”产生于二百年前的沈约(441~513年)时代,沈、宋的贡献是将四声二元成化成平仄,至于所谓“孤平” 、“三仄尾”、“三平尾”、特别句型“平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仄”及其构成特殊的相粘等在“回忌”上的解释,都是后人通过实践才完成的。中唐有一个日本留唐和尚空海,专门著述了一本《文镜密府论》,详细论述了当时近体诗的理论(上世纪三十代年代才传回中国,连王国维都没有见过),但都没有论及所谓“孤平” 、“三仄尾”、“三平尾”、特别句型“平平仄平仄”不能“仄平仄平仄”及其构成特殊的相粘等等,这说明中唐那时还没有为什么要回忌“孤平” 、“三仄尾”、“三平尾”、特别句型“平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仄”的论述。只是中唐以后,“三平尾”、“仄平仄平仄”、人们才在实践中回忌了。为什么回忌,诗人也是凭“大家都不如此了”,自己也约定俗成而己,只是到了清人才有人称此为“落调”,必须避之。
我们来看沈宋自己的诗:
沈佺期《黄鹤》:
黄鹤佐丹凤,不能群白鹇。
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
遥忆君轩上,来下天池间。
明珠世不重,知有报恩环。
“来下天池间”,“天池间”三平尾。“明珠世不重”,“世不重”,三仄尾。
再看沈佺期(《全唐诗》一为宋之问)《有所思》: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
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
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
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帏。
“美人旷延伫”,仄平仄平仄。“万里浮云思”,三平尾。
从《全唐诗》看,如果把此诗定为宋之问,那么《全唐诗》所搜全部五、七言八十多首近体中有多句“平平仄平仄”,却没有一句“仄平仄平仄”;而宋之问则有多句“仄平仄平仄”。这是不是沈宋在继承永明体句式“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这两种句式上就有分岐,后人最后选择了“平平仄平仄”而扬弃了“仄平仄平仄”呢?
我们再来看“粘对”。“粘对”,指音节点“二、四(六)”点上的句间相同和相反(相对立)。一句中,如出现“平平仄平仄”、或“平平仄平仄”,那么本句二、四就无法自己节点相对,上下句更无法构成“相粘或相对”。如上诗例句: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
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
美人旷延伫,自句“人”和“延”不对,“美人旷延伫”与“再空芳岁期”,“延”与“岁”句间不粘,“美人旷延伫”与“万里浮云思”,“延”与“云”句间不对。只要“平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仄”一出现,律诗的粘对、交替律都被打破。然而古人并不把这个特殊矛盾普遍化,大家都这么用,都觉得这么好,约定俗成就行了,正如有人用左手拿筷,有人用右手拿筷,坐一桌挨着了难免左右碰撞,但谁也不会去校正左手,认同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并无大害就行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㈠彩| 六合投㈠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㈠乐㈠城:顶级信用㈠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