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史大家——如皋才子李渔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5535 小时
主题
400

3355

帖子

4

精华

1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847
经验
2046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5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6 0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4-2-6 09:14 编辑

                                            《清十大名家对联集·李渔卷》(岳麓书社)序
                                                                      ◎赵奎生  龚联寿

       清代戏剧家、诗人和小说家李渔(161l一1680),初名仙侣,字笠鸿、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
       崇祯八年(1635)应童子试,以五经见拔。尝多次应乡试,皆落榜,功名不就。明朝覆亡,遂弃绝仕途,从事著述。所著《闲情偶寄》,在戏剧理论上有所丰富和发展。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均存,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等。才名著称的李渔,亦有自成一家的联语作品,成为当朝时尚的艺术珍品。这里,我们据《笠翁文集》卷四《联》所载对联进行校注,参阅古今出版的联集补遗,编入《清十大名家联》。
     《笠翁文集》卷四《联》载有李渔的联作199首,除《金华宝婺观》一联为明朝旧作外,其余皆作于清顺治、康熙间。联类包括胜迹、庙祀、衙署、题赠、庆贺等,文集并未按此归类,亦未完全按创作时间排列。李渔的对联,以题赠、庆贺联居多,仅题赠联即占其联作半数以上,这与李渔生活贫困,不得不求助于达官贵人而作托钵四方之游有关,题赠、庆贺以联,被作为必不可少的应酬手段。在受赠受贺者中,尊至相国、尚书,方伯将军;卑至司狱、案吏,乃至布衣中的医士、裱工、卜者。受赠受贺者多为当朝地方官吏,因而社会影响深远。黄鹤山农《玉搔头·序》日:“(笠翁)于诗赋古文辞罔不优赡,每一振笔,漓涉风雨,倏忽千言,当途贵游与四方名硕,咸以得交笠翁为快。”李渔走遍除西南各省以外的全国各地,游踪所至,不乏赠诗赠联。康熙十一、十二两年,李渔的赠诗与赠联,从数量而言,发生了大的变化。
      康熙十一年,渔游楚,时有诗作计七绝50首,五古5首,五律6首,七律33首,五绝14首。而联作仅有胜迹联3首,庙祀联2首,赠贺联9首,题署联5首。诗联数量比较,相差悬殊。一年之后,渔游京师。或题园亭,或题赠、庆贺,受赠的朝臣京官竞达28人,有的还一人赠联二首。陆左辖对李渔《赠金长真太守》一联眉评:“笠翁在都门。作联甚富,尝自署其下日:‘有能易一字者,当北面事之。’卒 无议者。”由此可知,李渔联作已是炉火纯青,自然倍受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的青睐。当年李渔在京师的诗作为五古l首,七古6首。七律4首,七绝7首,词1首,联多于诗,表明题赠联已成为时尚,这种文化现象虽不可称之为“李渔现象”,李渔的推波助澜作用当不可否认。
     《笠翁文集》卷四《联》中,李渔五十生男,有联志喜;六秩有联自寿,居所别业,均有题联纪胜,而悼亡竟不作一联。康熙十一、十二两年,李渔的乔、王二姬先后病故,分别作七律《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七律《后断诗十首》悼亡。无挽联之作。康熙十三年,福建巡海道陈大来(启泰)于耿乱靖节,十五年闽省祭陈大来。李渔“受先生特达之知”,“曾受其馈赠”,渔仅以《祭福建靖难巡海陈大来先生文》致祭,未挽之以联。将李渔作座上客的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为《笠翁传奇》作序的钱谦益,与李渔唱和的诗人宋琬,芥子园中的顾曲周郎著名文士周栎园,与李渔同窗的“东南三毛”之一的毛先舒,诸公逝世,李渔均无联哀挽。康熙十九年,李渔本人病卒,主办丧事的钱塘令梁治湄作《哭笠翁》七绝四首悼亡,未有挽联。这一迹象表明,康熙朝前期以挽联悼亡尚未成为民俗。
      康熙间出版的《笠翁一家言全集》金陵翼圣堂本(以下简称《翼本》),与道光间付梓的梁章钜《楹联丛话》(以下简称《丛话》)转录的李渔联语核对,不难发现以下对联文字有出入。《翼本》的《寿程太夫人八秩》,《丛话》记作“陈太夫人”。此联小序中称太夫人乃“蕉鹿先生之母”,蕉鹿姓“程”而非“陈”,李渔另有赠《文宗程蕉鹿公祖》联。联文中,《翼本》“逾古稀者又十年”,“去期颐者尚廿载”,《丛话》是句均无“者”,有一字之差。《翼本》联文“看后代贤孙尽发”,而《丛话》则为“看后兹文孙继起”,文字有较大差异。《翼本》中《赠李坦园二联》.《丛话》将“坦园”误为“坦庵”。《寿方太夫人七秩》联,《翼本》上下联末句“七十年于兹矣”,“八千岁犹然乎”,《丛话》录此联无“矣”、“乎”二语气词,不若《翼本》的此联以感叹表现情感,拓展联旨。《江南贡院诸联·明远楼》联文,《翼本》中“喜胜地江山人物”,《丛话》记作“喜此邦江山人物”,“胜”与“多”,较之于“此”与“多”,属对当更工切。《翼本》的《寿李申玉阃君》联,联文“莺歌燕语尽输娇”,《丛话》记作“莺歌燕语尽翻新”。“翻新”一词,起不到“输娇”句意谓与李渔家姬班比歌喉婉柔,莺燕皆认输的烘托效果。《翼本》的《戏题金陵闸旧居》联,《丛话》定作芥子园联,落成于康熙八年的芥子园其时尚子虚乌有。梁章钜编著《丛话》,虽“博访遐搜,参与旧所见闻”,由于毕竟未采用李渔对联的底本,出现谬误便在所难免。《翼本》中不见载的层园联,古今出版的联集多题为《西湖芥子国》联,亦称名有误。李渔《今又园诗集序》日:“(康熙)丁巳(1677)春,予自白门移家湖上。碧波千顷,环映几席,两峰六桥,不必启户始见……因题一联于斋壁云:‘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题此联时,金陵芥子园早已易主。“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一联,《翼本》为《赠贾胶侯大中丞》联,而不少联集都作《京师贾氏园》联,联题有违笠翁本意。
      李渔倾注毕生心血于戏剧创作,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清总论》称李渔“清人戏曲”中“最著者”,“为一朝之冠”,以至“十曲初出,纸贵一时”。李渔芥子园《歌台》联“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即是当时李渔家姬班能演出的纪实。康熙五年,渔游秦,至平阳,纳乔姬。六年,于兰州又纳王姬。距芥子园落成仅为时两年,乔、王皆能演出,由此可见李渔非只擅长剧作,其戏曲执导之功亦可见其一斑,李渔的《京邸自署》联“绣衮丛中衣褐士,少年场上杖藜人”,当是李渔混处缙绅之列的生动写照。李渔的《五十生男自书斋壁志喜》、《自寿》、《六十戏题金陵闸旧居》诸联,都是研究李渔其人的真实史料。
     《笠翁文集》卷四《联》中的园亭联,反映李渔对园林艺术的精湛造诣。《蒲州贾水部园亭》联,描绘“疏泉入座”“曲水流觞”的园林格局,亦表现诗酒之乐;《平阳王太学园亭》联,展现了“眉岫”“辋川”之胜;《孙氏园亭》联的“惟坐享邻家秀色”,对园林建筑的“借景”艺术极为称赏;《朱建三磊泉石》联,极尽园林艺术人工巧夺天功之妙;一组《芥子园联》,则表现园主以“卓锥地”,营“兜率天”的卓绝园林艺术才华。麟庆《鸿雪因缘记》日:“当国初鼎盛时,王侯邸第连云,意侈缔造,争延笠翁为座上客,以叠石名于时。”由李渔的园亭联,亦可见“李十郎”多才多艺。
     “般般制作皆奇,岂止文章惊海内;处处逢迎不绝,非徒车马驻江干。”幕客包口的《赠李渔》联有如人物评传,而李渔的联作,亦如赠联所言,以“奇”见称。《湖心亭》一联,将西子湖拟人化,又巧用西施病心皱眉捧心尤美的传说创意,虚实结合,想像奇特。《戏题金陵闸旧居》联,以门外“二柳”,门内“双桃”借题发挥,谐谑而出奇趣。
     《寿朱建三》联,紧扣生辰七月七日,居所“百花巷”名见巧见奇。《赠 张半庵暨郭孺人双寿》联,抓住“中秋日初度”特殊性,以“月圆”“客满”弄巧而又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这些联语至今仍脍炙人口,当不足为怪。
      李渔的对联多以对举显示对联艺术形式的规范性,尤以对句之难而显神来之笔。《寿方太夫人七秩》联出句“出宰相之门,入宫詹之室,居学士侍御孝廉胄子之堂”,对之以“继麻姑之迹,追王母之踪,证如来观音文殊普贤之果”,“出”、“入”、“居”与“继”、“追”、“证”对举,展示对联的特征。杜于皇对此联眉评日:“此联不难于出,而难于对。是人皆服前茅,予独佳其后劲。”对句紧扣贺寿之旨,杜氏眉评,见识独到。诸如《赠金华令君邢逸园》联的“公临敝邑,我吏仙乡”与“昔号贤绅,今呼慈母”;《赠冯易斋相国二联》其一的“门无私谒,座少杂宾”与“烛有金莲,庭馀赤舄”;《赠刘双山给谏二联》其二的“进持段笏,退舞莱衣”与“孙继祖功,子承父业”;《赠王北山掌科二联》其一的“文司乡荐,武入京闱”与“先作词臣,继居言路”;赠《武林太守王鼎臣公祖二联》其二的“政同甘雨,刑比秋霜”与“鹤唳清风,琴弹皓月”等等,都以对举起句引发,独特的形式和语言表现了对联的特色和艺术功力。
      李渔的对联不少以重言而见奇。《寿刘了庵先生》联:“三多之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慧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三多”之外的“三多”,“四美”之先的“四美”,拓展联旨,构思奇特。赠《芜湖关使江濯公》联“江署立江湄,水姓正宜司水政;濯翁临濯所,冰心恰好映冰壶”,巧嵌受赠者姓名如天造地设,以重言紧切关使职务创意,堪称奇构。《寿别驾孙贞符公祖》联的“精气足者,精光亦足”,“水源长者,水利亦长”;《衙署杂联·内署三联》其一的“俗吏便成仙吏”,“忙人即是闲人”;《赠王北山掌科二联》其二的“君有十分善,臣有十分忠”,皆以重言表现因果关系而深化联旨。《寿贾大中丞胶侯》联的“不但寿民兼寿物”,“才经添线又添筹”;赠《武林太守王鼎臣公祖二联》其一的“颂君之宽者,必兼颂其执”,“学公之外者,请先学其中”;贺《郑端士文学新婚》联的“夏屋中之金屋”,“小登后之大登”等,均以重言表现递进关系而拓宽联意。赠《嘉湖守宪金公璋公祖二联》其一的“嘉禾田地盛嘉禾”;赠《兰溪令君杨玉衡父母二联》其二的“兰溪花满称兰溪”,联中,前一“嘉禾”为地名,后一“嘉禾”指一茎多穗的禾,为吉瑞象征。前一“兰溪”为溪名,后一“兰溪”则指兰溪县令。二联都借重言转换概念而拓出新意。
      李渔的对联有不少联语的语言和他的诗词一样富有“直而近  俚”的风格。《与曹峨眉中翰》联《序》日:“无意为联,而适得口头二语,颂扬明德,所谓天籁自鸣。”口头语即是俚语,岂只近俚?《庐山简寂观》联,李渔直言不讳,为黄冠吐气。《露筋祠》联先叙后议,快人快语。赠《闵士先医士》联直朴自然,辞近旨远。《濯足亭》联、《郑氏草堂》联,皆以翻其意而见李渔个性,独具特色。
      在李渔的题赠、庆贺联中,惯用类比手法称道受赠受贺者,诸如《赠督师尚书李邺园夫子》联的“公即当年羊太傅”,“吾观今日郭汾  阳”;《赠金华二守王美尧公祖》联的“还在高阳八恺之前”;《赠吴兴  郡司农余霁岩公祖》联其二的“窃讶苏子瞻曾子固之生今日”,“何异  赵公抃富公弼之在当年”;《赠颜澹园太史修来仪部二昆仲》联的“大  陆小陆结驷而行”,“元方季方易一不可”;《寿汪观涛封君》联的“羡  一户文章,俨是苏家父”;赠《佟寿民方伯》联中的“且同谢傅之围  棋”等等,如此类比,纵使称题,亦未免溢誉。
      题赠联通常以称道受赠者为主旨,赞辞固然多夸饰,却往往因此而落入俗套。李渔的这类对联亦有此疵瑕。诸如《赠别驾佟孚六公  祖》联称“公族数关东第一”,“君才实海内无双”;《赠罗育纯医士》联  称“肝胆如君真第一”,“岐黄似汝实无双”,《赠金华邑宰王定一父母二联》其二称“别利器于两问,公称第一”,“较长才于百代,君亦无双”;《赠口都阃》联称“金榜题名君第一”,“宝刀陷阵世无双”  等,赞辞皆是套话,且言过其实,致使李渔的对联仅以联存人,而难于联因人传。
      李渔的对联虽远不及其诗词数量之多,影响之大,作为清代文坛一代名家,其联作势必对清代对联创作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对联作法上的求新弄巧,都将显示其对联的文学价值。《清十大名家对联集》中所录李渔对联,以清雍正八年(1730)芥子园主人重新编次的《笠翁一家言全集》中《笠翁文集》卷四为底本,以康熙十七年(1678)翼圣堂本为参校。底本中有白仲调、何次德、倪口公、尤展成、王望如、蔡龙文、陆梯霞、黄元傲、纪蘖子、方邵村、陆左辖、何省斋、王左车、施口莪、许茗车、顾梁汾、朱其恭、李仁熟诸人的眉评,一一录入注释。本集校注,参考单锦珩所撰《李渔年谱》、《李渔交游考》。笔者不揣浅陋,欠妥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在线时间
65535 小时
主题
400

3355

帖子

4

精华

1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847
经验
2046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5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3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09: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4-2-6 09:13 编辑

李渔在如皋

◎陈根生  包国平

——《如皋日报》2011年2月19日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八月初七,长江出海口北岸一座小县城如皋的一家外来户生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日后竟成长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李渔!
              如皋枕江襟海,交通便捷,气候宜人,农产丰富,商贾云集。于是浙江兰溪人李似源带着两个儿子如椿、如松来到如皋定居,经营医药。新中国成立前后,如皋最大的中药店“诸葛实裕”老板就是浙江兰溪人。这李如松就是李渔的父亲,李渔就出生在如皋城南名镇石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皋博物馆有一位姓张的老先生说,他早年到过石庄镇,还有当地人曾向他指认那一排旧屋即李渔家老房子的宅基地。李渔在诗《与李雨商荆州太守》自序道:“渔虽浙籍,生于雉皋。”雉皋即如皋,如皋的别称还有雉水、东皋、海阳、宁海等。李雨商,如皋人,李渔挚友。
              如皋是李渔的衣胞之地,也是他的成长乐土。李渔在如皋度过的童年、少年时光是快乐的、充实的,李渔的家庭教育也是出色的、成功的。
              李渔自幼聪颖,天赋很高。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自述,家里很早就开始抓他的学习,对他的应试教育毫不放松。他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已经能够识字;尚在童年,就已经将儒家六经涉猎一遍,并可以做成篇的八股文章了,整个一天才儿童!
              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和求知欲望的日益增长,儒家经典已经难以满足少年李渔的需求了。难能可贵的是,李家父母没有把孩子束缚在科举应试的死胡同里,而是非常开明地让孩子跟着兴趣走,去知识和艺术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李渔晚年在《闲情偶寄》中回忆说:“总诸体百家而论之,觉文字之难,未有过于填词者,予童而习之,于今老矣,尚未窥见一斑。”填词度曲规矩最多,诚非易事,李渔这里显然是自谦,但我们却由此了解到李渔童年就开始涉足这种最繁难的文体了,小小年纪就敢挑战顶尖,毫不畏惧。于是,少年李渔便有了诗集《髫龄》。可惜毁于战火。但是,不幸中之大幸的是,还有弥补。他的小说《十二楼·夏宜楼》中有六首《采莲歌》,他说就是他的“儿时所作”。还有我们能找到的两首。
              他每年在自家后院的梧桐树上刻一首诗,以警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15岁时在梧桐树上刻的诗是:
              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
              针尖刻小字,字瘦皮不坏。
              刹那四五年,桐大字亦大。
              桐字已如许,人长亦奚怪。
              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
              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
              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另一首是17岁的李渔春节这天写下的《丁卯元日试笔》七律一首:
            岁朝毕竞异寻常,天惜晴明日爱光。
            春气甫临开冻水,寒梅旋吐及时香。
            尊前有酒年方好,眉上无愁昼始长。
            最喜北堂人照旧,簪花老鬓未添霜。
              在李渔看来,父母黑发如初,身体健康,生活在小康之家,衣食无忧,新的一年蕴含新的希望,他的心情显得分外灿烂。
              15岁的励志诗,17岁的享乐诗,都说明李渔既懂得珍惜天伦之乐,尽情享受温馨生活,又积极进取,不忘砥砺自己刻苦用功,时不我待。家庭景况并不差,却还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少年李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中国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经典教育故事。李渔家也是想方设法为少年李渔尽量提供最佳学习环境。
              《如皋县志》卷三:“老鹳楼在李家堡南街,自明以来不详建自谁氏。昔有鹳乌乘海潮来栖楼上,虽炎夏未绝迹,人咸异之,故名其楼曰‘老鹳’。明季诗人李笠翁曾侨寓此。”
              李渔何时到此?为何而来?老鹳楼是否李渔题字?均含糊其词。但是,民间流传的说法就具体而精彩了。说是李渔母亲看到李堡(今属海安县)“民风淳厚,安闲和乐”,是孩子读书学习的好地方,遂从如城迁至李堡南街一座小楼上。时值炎夏,酷暑逼人,但小楼浓荫似盖,凉爽宜人。更奇怪的是,白天不见苍蝇喧嚣,夜晚没有蚊虫叮咬。有一天李渔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有一只长嘴白羽的老鹳鸟,每天在小楼四周飞翔,捕食蚊蝇,晚上就栖息于楼边的大树上。老鹳鸟通人性,从不大声叫唤,动也轻轻,飞也轻轻,生怕影响了李渔的读书学习似的。后来李渔家离开李堡回如皋了,这天晨光熹微中,只见那只老鹳鸟正对着自己的书房引颈扇翅,“唳、唳、唳”地叫个不停,俨然恋恋不舍的样子。此情此景,少年李渔大为感动。便挥笔写下了“老鹳楼”三个酣畅淋漓的大字。如皋中学教师蒋有山老师(1915-2003年)就住在李堡南街,他说当地好些老人都见过“老鹳楼”三个字的真迹。
              我们不能不佩服李渔家教育孩子真是煞费苦心。有道是:幼学如漆,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对孩子是最直观的教育,有可能终生难忘。伯父李如椿很喜欢李渔这个聪明伶俐的侄儿,每到富贵人家行医,总不忘携带幼小的李渔同去。这固然有父辈对他宠爱的缘故,同时恐怕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动机,就是让他亲眼目睹大户人家的富贵荣华,光鲜显赫,从而对他从小就进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早早烙印下现实的生动榜样。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同样是天才儿童,同样经常出入官宦人家,两种不同的家长和家庭教育就决定了两个天才儿童不同的人生走向。仲永的老爸急功近利,只知道让孩子到处作诗,炫奇讨赏,多年后“泯然于众人”,令人唏嘘不已;而李渔家从孩子的前途和一生着眼,随时随地不忘浇灌,终于给小天才添上一双翅膀,飞翔出一代大家,作出非凡的贡献。
              李渔在如皋还有一件事也是值得一记的。根据汉族丧葬风俗,人死后某日灵魂回家,这个日子需请和尚掐算,这天晚上,全家人都回避,称“回煞”,苏北称“避煞”,如皋土话称“回家”。李渔19岁时,父亲去世后“回煞”,这天晚上,李渔坚决拒绝回避,他一个人端坐中堂,迎接父亲灵魂“回家”。灯光摇曳下,李渔泪眼模糊地背诵着《诗经·蓼莪》:蓼莪长得高又高,不是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亲爹娘,含辛茹苦将我养。他还高声朗诵《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读得泪流满面、涕泪横流。他日后撰文《回煞辩》,对这种地方陋习给予猛烈的抨击。要知道这是一个19岁的青年学子啊,如皋已经让青年李渔初步养成独到的胆识和勇气,凸显了他不肯随波逐流的“另类”性格。
              李渔23岁时举家离开如皋,但精神上始终与如皋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皋对李渔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永远的。
              崇祯六年(1633年),23岁的李渔扶父亲灵柩回原籍兰溪入祖坟。25岁的李渔参加了金华府的童生考试,深得“提学使”的赞赏。40年后李渔在《春及堂诗跋》中提到此事,不无得意地说:福建许豸先生主持两浙考试,别人专考一部经书,我考“五经”,成绩优异。许先生盛赞我的文章,印成一册,说这是在婺州选拔的五经童生考卷中难得一见的好文章。崇祯十年,李渔终于考取府学生员(秀才),成为他一生的光荣。应该说,这是李渔少年时代学习的一个总结,一次检阅。这是李渔在如皋的23年岁月的一个初步收获,当然也可以说是如皋这方水土对李渔的第一个贡献。
              40岁的李渔在杭州开始了专业作家的生活,“卖赋以糊其口”。明清之际流行的散文、小说、戏曲、赋、记、传、赞、辩、铭、引等20多种文体,他都能应付自如,妙笔生花。李渔是我国历史上运用文体最多的作家。李渔一生,一未仕进,二无恒产,全靠一支笔维持一大家子生计,没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娴熟的写作技巧能行吗?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如皋深厚的文化积淀氛围滋养中,李渔在青少年时就夯实了一块“平地”,为他日后砌“万丈高楼”作了充足的积累和准备。如皋是李渔这本大书的精彩第一章。
              李渔的不少戏剧、小说,从题材到人物、从细节到词汇,都深深地植根于如皋的市井生活、民俗风情。李渔创作的名剧《风筝误》,描写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风筝飘落到财主詹家,詹家小姐詹淑娟和诗其上,因而喜结良缘。如皋是全国的四大风筝产地之一。李渔青少年时在如皋也喜欢扎风筝自娱,如皋丰富的风筝文化激发他创作出这出名剧,后来历经陈德霖、梅兰芳、荀慧生等众多名家改编为《凤还巢》,至今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这大概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以风筝为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吧。
              如皋对李渔的潜移默化还渗透到他的字里行间,不少优秀的如皋方言土语进入李渔作品,使他的文字摆脱了陈词滥调,蓬勃着刚健清新的生活气息。小说《变儿变女菩萨巧》中有一句话:“乱草丛中,打几个磕充而已。”“磕充”者,北京话“打个盹”是也,这是百分之百的如皋方言,尤其后面那个“充”字特别动态传神。小说《合影楼》中路公向管提举解释自己“骗婚”之举说:贵千金相思成疾,“不想令爱的尊恙与时灾疫症一般,一家过到一家,蔓延不已”,几乎要断送三条性命……这“过”作“传染”的意思,质朴、生动,是典型的如皋方言。如皋人至今还广泛地在用这个方言词,说“这病过人”,意即“这病容易传染给人”,说“感冒过的老爸的”,意即我这感冒是老爸传染给我的。如皋人读到这些方言总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感到分外的亲切。
              最后,我们来“晒”一下我们景仰的这位乡贤,看一看他是如何给家乡增光添彩的。
              他一生创作500万言,是我国历史上真正依靠写作生活的第一位专业作家。他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戏曲家和戏剧理论家,《李笠翁十种曲》早就传到日本、欧洲,《闲情偶寄》更是中国第一本戏剧美学论著,世界戏剧史上第一本导演学论著。比法国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体系早出一百年,比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论述早出两个世纪!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小说家,1400多首诗词意境清新,造语平易,最有价值的是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离乱诗;他的白话小说《无声戏》、《十二楼》,人称“篇篇竟异,字字出奇”,是与“三言”、“二刻”作者冯梦龙、凌濛初并称的“清初通俗小说三大家”。
              他是卓有成就的出版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用五色套印出版了《芥子园画谱》。他还是园林建筑家、服装设计家、书画家、美食家等。他在《闲情偶寄》中,以234个小题,对园林建筑、妆饰美容、家具古董、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卫生等课题,做了深刻而独到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至今被誉为经典,被人称为“生活艺术的百科全书”。人们称该书为“中国名仕八大奇书之首”,称该书作者李渔是“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才子”。西方人称他是“东方莎士比亚”,认为“李渔是最值得研究的东方第一人。”
              我们当年读大学时,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李渔其名一笔带过就算客气的。这是他被封建士大夫、假道学长期边缘化、妖魔化的超级冤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面、客观、科学、公正的新理念、新方法,也逐渐拨开强加在李渔身上的历史尘垢,实事求是地还了李渔“文化巨人”的真实面貌。于是如皋大剧院门前耸立的李渔塑像,如皋市政府东边车水马龙的李渔路,以“李渔”命名的意义不言自明,都在深情表达家乡人民对这位旷代天才的深切怀念和致敬。李渔的不朽名字将与如皋的山水同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535 小时
主题
400

3355

帖子

4

精华

1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847
经验
2046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5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3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09:19 | 只看该作者
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李渔楹联书法,纸本,126.2×26.3c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Copyright by china-liandu.com     联都论坛 ( 粤ICP备20065835号 )

GMT+8, 2024-11-21 21:37 , Processed in 0.3613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