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论坛

标题: 第20班C组活动处{辅导老师:老八路} [打印本页]

作者: 罗初来    时间: 2014-7-5 09:57
标题: 第20班C组活动处{辅导老师:老八路}
联都对联初级学校第20班C组活动处

C组 辅导老师 老八路

C01 五溪散人   
[已报到][已入群] 退群
C02 鱼儿和渔夫1  [已报到][已入群][超级版主]
C03 征尘     
[已报到][已入群]
C04 倚楼听雨   
[已报到][已入群]
C05 乡下妇女
     [已报到][已入群][版主]  
C06 
浓音郁清廖  [已报到][已入群]
C07 
吟夜       [已报到][已入群]
C08 王瑞华[组长][已报到][已入群][版主]
C09 百汀     
[已报到][已入群]
C10 雄鹰飞翔   
[已报到][已入群]













作者: 雄鹰飞翔    时间: 2014-7-5 10:06
我是10号,前来报到,准备征战“世界杯”,嘻嘻。
作者: 海宇    时间: 2014-7-5 11:23
报到
作者: 五溪散人    时间: 2014-7-5 11:47
C01 五溪散人前来报到
作者: 倚楼听雨    时间: 2014-7-5 13:10
c04倚楼听雨报到
作者: 鱼儿和渔夫1    时间: 2014-7-5 22:52
C02鱼儿和渔夫1报到
作者: 晓清风    时间: 2014-7-6 20:25
C07-晓清风 报到
作者: 乡下妇女    时间: 2014-7-7 15:20
C05号 乡下妇女报道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7 15:45
热烈欢迎各位同学!
作者: 征尘    时间: 2014-7-7 15:53
C03-小土 报到
作者: 王瑞华    时间: 2014-7-7 18:49
08王瑞华报到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7 19:35
征尘 发表于 2014-7-7 15:53
C03-小土 报到

欢迎!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7 19:35
王瑞华 发表于 2014-7-7 18:49
08王瑞华报到

欢迎!
作者: 晓清风    时间: 2014-7-7 21:22
还请八路哒哒多多指导
作者: 倚楼听雨    时间: 2014-7-7 22:16
C04倚楼听雨报到
作者: 百汀    时间: 2014-7-8 01:24
C09百汀同学前来报到
作者: 征尘    时间: 2014-7-8 06:30
老八路 发表于 2014-7-7 19:35
欢迎!

八路军叔叔好
作者: 征尘    时间: 2014-7-8 06:30
老八路 发表于 2014-7-7 19:35
欢迎!

八路军叔叔好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8 09:52
征尘 发表于 2014-7-8 06:30
八路军叔叔好

别客气,谢谢征尘!
作者: 罗初来    时间: 2014-7-9 08:54
本组全部到齐并入群,请老八路老师组织活动。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9 09:54
本帖最后由 老八路 于 2014-7-12 16:04 编辑

请各位同学建立自己的学习本。
具体方法是:在教室发帖,注明班次、组别,学号和网名。
如:初20班C01五溪散人学习本(笔记本、阅读本均可)
王瑞华版主是我们组的组长,希望大家支持、配合组长的工作,大家共同努力,搞好学习,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

作者: 鱼儿和渔夫1    时间: 2014-7-11 11:36
不好意思,刚看到,好的。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12 16:14
本帖最后由 老八路 于 2014-7-12 16:22 编辑

根据学校安排,20班的课程为:
对联初级学校第20班第一讲:《联律通则》解读
对联初级学校第20班第二讲:出句与对句
对联初级学校第20班第三讲:成联三步曲
对联初级学校第20班第四讲:对联赏析
还有毕业考试。

大家都已入群,可不时去群里看看,班里的一些活动会在群里公布。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教室的信息发布,讲义和作业都会在教室专帖公告。大家还要注意每讲作业的截止日期,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和毕业考试是必答的,酬唱及其他活动是倡导参加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上网时间和兴趣选择参加,不作统一安排。
作者: 王瑞华    时间: 2014-7-13 11:13
请老八路老师把讲课时间安排一下,教师密码发给每个学员。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13 19:10
王瑞华 发表于 2014-7-13 11:13
请老八路老师把讲课时间安排一下,教师密码发给每个学员。

讲义由学校发。一般讲义发后,随之发作业,作业完成时间为半个月。学习安排应该在发第一次讲义前安排。
作者: 浓音郁清廖    时间: 2014-7-13 19:56
老师好我是c06浓音前来报到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14 08:56
浓音郁清廖 发表于 2014-7-13 19:56
老师好我是c06浓音前来报到

欢迎浓音同学!按21楼的提示,先建立学习本吧。
作者: 吟夜    时间: 2014-7-14 12:48
新人吟夜报到!想校长和老师问好!
作者: 吟夜    时间: 2014-7-14 12:52
根据校长指示,我是C07号。:$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14 19:53
吟夜 发表于 2014-7-14 12:48
新人吟夜报到!想校长和老师问好!

欢迎007!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14 19:54
吟夜 发表于 2014-7-14 12:52
根据校长指示,我是C07号。

欢迎吟夜同学!
作者: 弘农    时间: 2014-7-14 21:32
久仰八路老师大名,学生可否参加或者旁听学习
作者: 浓音郁清廖    时间: 2014-7-18 09:43
浓音郁清廖 发表于 2014-7-13 19:56
老师好我是c06浓音前来报到

谢谢老师,不好意思才看到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18 17:22
弘农 发表于 2014-7-14 21:32
久仰八路老师大名,学生可否参加或者旁听学习

谢弘农老师抬爱。关于旁听的事儿,你问一下罗校好吗?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18 17:23
浓音郁清廖 发表于 2014-7-18 09:43
谢谢老师,不好意思才看到

没关系。看到就行了。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21 20:01
《联律通则》(原文,大家可以和第一讲讲义,对照学习)
中国楹联学会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成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21 20:20
摘来《平水韵》中的入声字,辅助大家学习。

平水韵入声字表

   入声,一屋  屋木竹目服福禄熟谷肉咒鹿腹菊陆轴逐牧伏宿读犊渎牍椟黩毂复粥肃育六缩哭幅斛戮仆畜蓄叔淑菽独卡馥沐速祝麓镞蹙筑穆睦啄覆鹜秃扑鬻辐瀑竺簇暴掬濮郁矗复塾朴蹴煜谡碌毓舳柚蝠辘夙蝮匐觫囿苜茯髑副孰谷
  入声,二沃  沃俗玉足曲粟烛属录辱狱绿毒局欲束鹄蜀促触续督赎浴酷瞩躅褥旭欲渌逯告仆
  入声,三觉  觉角桷较岳乐捉朔数卓汲琢剥趵爆驳邈雹璞朴确浊擢镯濯幄喔药握搦学
  入声,四质  质日笔出室实疾术一乙壹吉秩密率律逸佚失漆栗毕恤蜜橘溢瑟膝匹黜弼七叱卒虱悉谧轶诘戌佶栉昵窒必侄蛭泌秫蟀嫉唧怵帅聿郅桎茁汨尼蒺
  入声,五物  物佛拂屈郁乞掘讫吃绂弗诎崛勿熨厥迄不屹芴倔尉蔚
  入声,六月  月骨发阙越谒没伐罚卒竭窟笏钺歇突忽勃蹶筏厥蕨掘阀讷殁粤悖兀碣猝樾羯汨咄渤凸滑孛核饽垡阏堀曰讦
  入声,七曷  曷达末阔活钵脱夺褐割沫拔葛渴拨豁括聒抹秣遏挞萨掇喝跋獭撮剌泼斡捋袜适咄妲
  入声,八黠  黠札拔猾八察杀刹轧刖戛秸嘎瞎刮刷滑
  入声,九屑  屑节雪绝列烈结穴说血舌洁别裂热决铁灭折拙切悦辙诀泄咽噎杰彻别哲设劣碣掣谲窃缀阅抉挈捩楔蹩亵蔑捏竭契疖涅颉撷撤跌蔑浙澈蛭揭啜辍迭呐侄冽掇批橇
  入声,十药  药薄恶略作乐落阁鹤爵若约脚雀幕洛壑索郭博错跃若缚酌托削铎灼凿却络鹊度诺橐漠钥著虐掠获泊搏勺酪谑廓绰霍烁莫铄缴谔鄂亳恪箔攫涸疟郝骆膜粕礴拓蠖鳄格昨柝摸貉愕柞寞膊魄烙焯厝噩泽矍各猎昔芍踱迮
  入声,十一陌  陌石客白泽伯迹宅席策碧籍格役帛戟璧驿麦额柏魄积脉夕液册尺隙逆画百辟赤易革脊获翮屐适剧碛隔益栅窄核掷责惜僻癖辟掖腋释舶拍择摘射斥弈奕迫疫译昔瘠赫炙谪虢腊硕螫藉翟亦鬲骼鲫借啧蜴帼席貊汐摭咋吓剌百莫蝈绎霸霹
  入声,十二锡  锡壁历枥击绩笛敌滴镝檄激寂翟逖籴析晰溺觅摘狄荻戚涤的吃霹沥惕踢剔砾栎适嫡阋觋淅晰吊霓倜
  入声,十三职  职国德食蚀色力翼墨极息直得北黑侧饰贼刻则塞式轼域殖植敕饬棘惑默织匿亿忆特勒劾仄稷识逼克蜮唧即拭弋陟测冒抑恻肋亟殛忒嶷熄穑啬匐鲫或愎翌   
        入声,十四缉  缉辑立集邑急入泣湿习给十拾什袭及级涩粒揖汁蛰笠执隰汲吸熠岌歙熠挹
  入声,十五合  合塔答纳榻杂腊蜡匝阖蛤衲沓鸽踏飒拉盍搭溘嗑
  入声,十六叶   叶帖贴牒接猎妾蝶箧涉捷颊楫摄蹑谍协侠荚睫慑蹀挟喋燮褶靥烨摺辄捻婕聂霎
   入声,十七洽      洽狭峡法甲业邺匣压鸭乏怯劫胁插押狎掐夹恰眨呷喋札钾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7-21 20:22

巧辨入声字(入声字判断的一般方法)


白大哥指鸡子,今音二声古皆入。
入声字并不难,遇到形声带株连

白大哥指鸡子,今音二声古皆入
b d g zh j z,在普通话中读二声的字都是古入声
b: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荸、脖、卜、渤、鋍、别、蹩、蟞

d: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
入声字并不难,遇到形声带株连
如果一个字是入声,它的形声字也是入声。把之亦然
如,白是入声字,那么伯 帛 泊 箔 拍 柏等都是

我们知“蝶”是入声字,那么碟、牒、蝶、鲽、喋、堞、谍、蹀、楪、、褋…都是
这就是“:株连
形声字有入声的几乎都是,如“白”字是,“百”“柏”都是入声。而会意字不是。如“立”字是,“泣”是形声字,是入声,而“位”字是会意字就不是入声。有的是经过文字变化其形声音符生僻了,如“滴、嫡、嘀、谪、摘”“副、富、福、辐”“插、锸”等。个别读音不同是语音变化的缘故,仔细体会或许就可以能体会出来其规律。





入声字是古四声中一个比较短促的调子,古今读音变化较大,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内蒙等地还保留有入声,但到了河南大多变成阴平,而西南一带全部变成了阳平(鄂、湘、云、贵、川)。在北方话中基本上派入平、上、去三声。普通话中入声字大部分变成了去声,其次是阳平,一小部分变成上声。

这些变化,也给接受普通话教育的多数诗词爱好者带来了许多不便,入声字的辨别成了一个难题。好像除了背诵作品、查字典、死记韵书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诚然,以勤补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从文字和音韵方面来说,并不是没有办法的。比如凡韵尾是-n或-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一个字是入声,它的形声字一般也是入声,反之亦然。在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方言中,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对于普通话较好的读者,下面的口诀也许会对你记忆入声字有所帮助。



韵母有n 和ng ,定无入声不用说。

声母拼上韵母 ü e ,例外只有瘸与靴。

b 、d 、g ,j 、z 、zh ,今音二声古皆入。

D 、t 、l ,z 、c 、s ,与e 拼,古读入。

Zh 、ch 、sh ,k 与r ,拼uo ,声母f 拼a 、o ,古读入声字最多。

b 、p 、m ,d 、t 、n 、l ,与ie 拼,d 、g 、h ,z 与s ,与ei 拼,古读入声不费劲。



下面对上述口诀做一简要说明。

1、韵母为an、en、in、un、ang、eng、ing、ong的字中,没有入声字。

2、声母拼上韵母üe,例外只有“瘸”与“靴”。

凡是韵母是üe的字,都是古入声只有“瘸”与“靴”“嗟”三字不在其中。

3、b、d、g,j、z、zh,今音二声古皆入。

这些声母与任何韵母拼,读阳平的基本是都是入声,但“鼻”古音是去声,“甭、咱”古音为平声。

4、D、t、l,z、c、s,与e拼,古读入。

这些声母和e拼,都是古入声。He中除了“禾、何、河、贺”及其形声字外,其它都是入声。事实上以e为韵母的字中:今音平声中除“额”外没有入声字;上声中除了“饿”字外都是入声。

5、Zh、ch、sh,k与r,拼uo,声母f拼a、o,古读入声字最多。

Zh、ch、sh,k、r,与uo相拼,都是古入声。f拼a、o,都是入声字。事实上a和z、c、s、f相拼除了“仨”外,都是入声,ia和q拼读时都是入声。和x拼时除了“霞、虾、叚及其形声字”外,都是古入声。同j拼时只有“夹、甲、戛”及其开声字是古入声。

6、b、p、m,d、t、n、l,与ie拼,d、g、h、z与s,与ei拼,古读入声不费劲

b、p、m,d、t、n、l,与ie拼,除了“咩”古平外,其它都是入声字。

Jie的平声字中,除了“皆、嗟、街”外都是古入声。

qie中除了“茄、且、趄”外都是入声(含上、去)。

xie平声中唯“歇、挟、撷、协”(只说平声)。

ye中除“耶、爷、也、椰、夜、野、冶”外都是入声(液、掖、腋三字也是入声,这里不从“夜”字,是特殊情况)

d 、g、h、z与s,与ei拼,无论今读何音,都是古入声字。

7、xi中阳平为入声,阴平惟独“昔、夕、析、悉、息”和其的形声字及“吸、翕、锡”是。shi中阳平除“时”外都是,阴平惟独“湿、失、虱”是入声。

8、fu中“复、伏、服、绂、副(含富、福、幅形声字)”及形声字是。shu中“赎、孰、束、叔、属、蜀、术”及其形声字是。

9、形声字有入声的几乎都是,如“白”字是,“百”“柏”都是入声。而会意字不是。如“立”字是,“泣”是形声字,是入声,而“位”字是会意字就不是入声。有的是经过文字变化其形声音符生僻了,如“滴、嫡、嘀、谪、摘”“副、富、福、辐”“插、锸”等。个别读音不同是语音变化的缘故,仔细体会或许就可以能体会出来其规律。

还可以反推,如:“酌”是入声,那么“勺”也是入声(勺古读shuo音)。那么“芍”字也是入声。











作者: 阳光落在心    时间: 2014-7-22 07:51
老八路老师辛苦!  打包带走了
作者: 王瑞华    时间: 2014-7-25 21:02

对联初级学校第20班第一讲作业
网名:         学号: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楹联的基本特征是(          )和(           )。其基本规律是字句对等、(            )、结构对应、(            )、(            )和形对意联。
2.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            )。旧声以(      )为平,(      )、(      )、入声为仄;今声以(      )、(      )为平,(      )、(       )为仄。
3.楹联的三个避忌问题:一忌合掌,二忌(              ),三,仄收句尽量避免(         ),平收句忌尾三平。

二.简答题(20分)
1.领字处于联句的什么位置?其作用是什么?(此题8分)
2.什么是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不规则重字的缺陷是什么?(此题12分)

三.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笔底红梅香四季
   门前修竹青千山
(1)用旧声标注每个字的平仄
(2)指出此联在平仄规则上存在的问题
2.折柳一筐编故事
   采花几朵忆前情
根据《联律通则》,指出此联在避忌问题上犯了哪方面的忌?能把有问题的词语修改一下更好。

四.对句(30分)
1.出句:蝶吻花心动
2.出句:一捧清溪堪濯月
3.出句:心清自有芳香句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8-5 20:59
對聯,就是對仗的聯


陳 錫 波



對聯一詞,是雙音詞,但並非並列結構的對和聯;而是偏正結構對的聯。對聯,中心是聯,對是對偶,在詩詞中稱為對仗,這裡對字是定語,用以修飾聯字。



對聯,是對仗的聯,正如印花的布叫花布,相對共飲叫對飲,成雙的喜字叫雙喜,這本來就像清水裏的游魚一樣清楚。聯是什麼東西 ? 是詩的基本單位,這是詩家的常識;對聯家也不會不知道。



聯,是構成律詩的基本單位。相連的兩行詩句為一聯。詩由詞、句、聯組成。古漢語中多數為單音節詞,單一個字就是一個詞。為何要兩句成一聯 ? 一句,往往未能完整表達詩人的意思,需要兩句互相補充、互相呼應、互相對比,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第一句“空山新雨後”,只是講了一個時間,意思並未完整,只有加上第二句“天氣晚來秋”,成為一聯,才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意思。同樣,杜甫的<<春望>>,第六句之所以“家書抵萬金”,是因為第五句已講了“烽火連三月”。聯在格律詩中,猶如文章中的段落。



聯這種結構,中國詩有,英文詩也有。雖然,英詩論行而不論句,一句可跨兩行,一行可容多句,但常以兩行為一節,這個節英文叫做 couplet,英-英辭典是這樣解說的: A couplet is two lines of poetry which come next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two lines that rhyme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the same length. 譯成中文,就是兩行相連而長度相同和押韻的詩句,這不正好是第一句入韻的律詩的首聯嗎 ? 請讀一讀杜甫的“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李白的“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但是,這裡必須強調一點,couplet 相當於中國詩中字數相同的押韻的聯,但不是對聯,對聯必須對偶但不押韻,而couplet沒有對偶而又押韻,不少英漢辭典把它翻譯成對聯,是不對的。



對聯,首先是聯,一聯兩句 (兩行),是詩句,不是標語口號、不是順口溜、不是遊戲文字,也不是普通的對偶句。唐代產生的格律詩,不論五言或七言,由八句組成,共四聯,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和結聯。其中頷聯和頸聯除了平仄必須協律之外,還必須對仗。這些對仗的聯,就是詩中的對聯。



至於對聯具有形式上相對、內容上相聯的特點,那是對聯這種文學體裁產生的藝術效果,並非對聯一詞命名的根據,因為對聯獨立自成一格之前,古詩文中對偶句已多不勝數,例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旌蔽日兮敵如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楚辭>>)、“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史記>>)…… 它們都具有形式上相對、內容上相聯這個特點,但是它們都不是對聯,是對偶句。



對偶,不僅僅只是一種普通的文學修辭方法,而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可以說,一有漢語文章,就有對偶。群經之首的<<易經>>,其八卦不就是乾坤、火水、風雷、山澤四種事物一一相對嗎 ? 而闡釋<<易經>>的<<繫辭傳>>一開始就是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每一句都對偶,既自對,又相對。其他經史子集裏面的對偶句,簡直俯拾皆是。文章的對偶,是大自然的寫照。因為自然界之萬物無一不是一一相對,這種對,是對稱、對等、對比、對照、對立、對應……不論大如一陰一陽之天地,小如一蟻一草之動植,都無不如此,“日月山川天象地形皆合對;是非得失 人情世事總關聯。”相對,不管對立還是對稱,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種天然的美。誰曾見過世界或各地的選美,選出來的冠軍其五官竟然是不對稱的 ?



對偶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之一大特點,除了單音獨韻的漢字形、音、義容易相對匹配之外,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哲學中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思想,對偶是這種思想的思維方法和表現手法。遠自伏羲氏將世上萬物分成乾坤、火水、風雷、山澤的八卦,及至中醫將疾病分為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藥性分寒、涼、溫、熱,莫不如此。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它的語言特點;語言特點反過來又影響了它的思維方式,因此,對偶這種表現手法在行文走筆時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唐代的格律詩在南齊沈約首倡的四聲基礎上,將四聲兩元化分為平仄,既繼承了聲律和諧跌宕之優美,又避免了過分繁瑣之羈絆;同時確定詩中對仗的應用,規定上下句的用字不能重複,比其他詩文的對偶句更加嚴謹。所以,當說到唐詩的時候,其實有其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來講,凡是唐人寫的詩,包括古風、樂府、絕句、五律、七律,都是唐詩,<<唐詩三百首>>收的詩就是這種意義的唐詩。但從狹義來講,唐詩是指唐代的近體詩,或稱格律詩,特別當提到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的時候,否則,為什麼不說漢詩宋詞、宋詩唐詞,難道漢代和宋代都沒有詩嗎 ? 格律詩在唐代產生、發展、成熟、定型的,是唐代的特產,理所當然姓唐。



唐詩,唐代的格律詩,集平仄聲律之美妙與駢偶文體之華采,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唐詩的這兩大優點,集中地表現在其頷聯和頸聯上,因為詩中這兩聯既要協律,又要對仗。正因如此,對聯,具備頷聯和頸聯的這兩個條件,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順理成章地從唐詩中脫胎而出。對聯,既然自成一種文學樣式,“形似雙峰對峙;意如二水交流”,它就不只是詩的一部份,而是一件獨立的文學作品,而且,通常,以其短小精悍見稱,字數比詩少,比詩更凝煉、更精緻。有一位外國詩人說過,寫詩,好像從幾噸原料中提煉一克鈾那樣千錘百煉,那麼撰寫對聯,肯定比那種千錘百煉還要艱難。應該說,對聯集中了律詩的精彩,也集中了律詩的難度。說對聯是詩中之詩,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吹噓。依稀記得曾見過這麼幾句順口溜,“寫詩太吃力,作詞亦勞神,不如來聯句,對隨出句生。”“聯句”真的很容易生嗎?錯了!


  有人離開對聯本身這個基本概念,認為聯應先律詩而出,因為聯比詩簡單,必先寫聯,後寫詩,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云云。還說詩聯的關係不是母女,而是姐妹,而且聯是姐姐,詩是妹妹。 <<文心雕龍>>曰: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 聯既然是律詩的基本單位,寫詩當然要一句一句、一聯一聯地寫,有時靈感所至,先得一句或一聯,然後構思成篇,這完全符合寫詩的實際,但以此証明聯是詩的姐姐,則未免牽強。


  也有人引用辭賦中某些偶然的句子,強說聯在詩之先,斷言沈約提出四聲說之後,平仄概念和對偶結合就產生了對聯。未知當時有些什麼代表作?是否有足夠數量的作品,可以從中找出它們的共性而形成規律?一種文學體裁的產生,需要一個過程,出現、發展、成熟、定形,有個來龍去脈。如果隨便將個別的偶然現象當成理論的根據,豈不是可以將<<詩經>>中一些句子,如“其人仁且美” (平平平仄仄) 或“宛在水中央”(仄仄仄平平) 當成格律詩的先例,甚至讀到沈佺期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的詩句,也可以斷言唐代已經有了“電影” ?


  姑不論先唐時期的“對聯”是獨立的作品,還是斷取一些駢文辭賦中偶見的類似文句,就像強說戴傳賢《國父紀念歌》的歌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當成孫中山的對聯一樣,對聯作為獨立的文學作品,在唐代、在近體詩成熟定形之後,開始有人創作和應用,卻是事實。學者發現,<<福鼎縣志>>中記載著乾符年間陳蓬(號水仙)的堂室就各掛了一副對聯:”竹籬疏見浦;茅屋漏通星” 和 “石頭磊落高低結;竹戶玲瓏左右開”。<<江州義門陳氏家譜>>也記載有僖宗皇帝書賜的對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這些對聯完全符合近體詩中對聯的格律,其內容和形式已然獨自成篇。僖宗乾符年間,已是晚唐了。


  此外,同樣重要的是,全唐詩約四萬八千六百首,五律和七律約一萬六千首,其中至少有三萬幾副對聯 – 頷聯和頸聯,雖然它們是詩中對仗的聯而不是獨立形式的對聯,但是它們已經為對聯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範例,為對聯的獨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有不少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成為獨立形式的對聯供人欣賞,例如,王維的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和李商隱的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談論對聯,首先必須明白對聯這個基本概念的意思。基本概念不清,是當今對聯界雜亂無章的根本原因。對聯的兩個基本標準,協律和對仗,集中反映了格律詩有別於其他詩文的特點和優點。說對聯從唐詩中脫胎而出,並非要貶低對聯,青出於藍,可以勝於藍。對聯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不是捨棄唐詩的優點,恰恰相反,是保持和更充分地發揮這兩大優點。因此,對聯遵照律詩的平仄規則完全順理成章,迄今為止,對聯的規則有哪一條不是來自詩律?只是人們往往取其所知、取其所需,而棄其所不知、棄其所不需罷了。有人主張對聯不依詩律,是沒有弄清楚聯的含義因而不明白聯與詩之間的關係。這樣,有關對聯的一些基本問題都會模糊不清,例如,對聯的下比為什麼要平聲結尾 ? 許多人說不出所以然,唯有以慣例為由作答;也有旁徵博引、長篇大論,最後得出也可以仄聲結尾之結論。其實,答案很簡單,律詩,不管五律還是七律,正格都押平聲韻,其頷聯和頸聯下比最後一字是韻腳,必為平聲,而對聯取頷聯和頸聯的格式而用,結尾豈不就是平聲。這一點,也正好說明唐詩之格律向來就為對聯所用。


  至今為止,獨立的對聯作品中,五言聯和七言聯所佔比例最多,基本是直接採用五、七言律詩頷聯和頸聯的平仄格式。


  五言的格式有兩種:

水清魚讀月 山靜鳥談天 (杭州 竹素園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竹送清溪月 松搖古谷風 (董其昌 居室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格式也有兩種:
  
鵝嶺梅香剛吐蕊 龍城柳色尚含煙 (柳州鵝山石洞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文章草草皆千古 仕宦匆匆只十年 (江蘇小倉山房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是,對聯一旦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它就不能老是按照律詩頷聯和頸聯的格式,永遠只有五言聯或七言聯,在保持和遵守格律的基礎上,突破字數的限制,一方面令對聯的形式更加靈活、更加多姿多采,同是也可以更加充分地表現格律詩聲律和對偶的優點。這一點,對聯和詞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 !


  先聽一聽王力先生是怎麼說的,”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後來詞跟樂府一樣,漸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 又說,”詞的特點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數是律句,連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數是律句。”


  詞是長短句,除五、七言整句取自律詩之外,其他字數是選取七言律句的三字尾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四字頭 (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有時配以一字引 (平或仄) 或 二字句 (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 組合而成,試看陸游的<<訴衷情>> :


  當年萬里覓封侯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七言句 )
  匹馬戍梁州                        (仄)仄仄平平                       ( 五言句 )
  關河望斷 何處                  平平仄仄平仄                  ( 四字頭 + 二字句 )
  塵暗舊貂裘                         (仄)仄仄平平                        ( 五言句 )


  胡未滅 鬢先秋 淚空流     平仄仄 仄平平 仄平平           ( 三字尾 )
  此生誰料                             仄平平仄                                   ( 四字頭 )
  心在天山                             (仄)仄平平                                 ( 四字頭 )
  身老滄洲                             (仄)仄平平                                 ( 四字頭 )


  一字引者,如<<沁園春>>中 “喚廚人斫就” 和 “嘆年光過盡” (宋‧劉克莊),都是 仄‧平平仄仄。


  非五、七言聯的平仄格式,基本上和詞句組合的方法一樣。不同的是,詞依照詞譜規定的字數和平仄來填寫;而對聯可以根據某些原則自由組合,比詞更加靈活。這些原則總結起來,不外四點:一,以句讀意群的字數決定採用律句的部份 (三字尾、四字頭、一字引或二字句 );二,律句兩字節(平平或仄仄 )第二字為重音,平仄必須分明;三,本句平仄相間、上下句平仄相反;四,下聯平聲結尾。若是長聯,各停頓處平仄交錯對立。


  四字聯通常是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廣州三元宮聯“三元古觀;百粵名山。”但也可以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如故宮雨華閣聯“具神通力;生歡喜心。”



  六字聯通常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番禺十香園聯,“月在荔枝樹上;人行茉莉花中。”


  八字聯可以四加四,也可以三加五或者五加三;九字聯、十字聯、十一字等等,都可以按照聯意句讀來決定其構成,甚至五、七字聯也可以改變其傳統的形式,翻出新的花樣。


  以律詩正統的讀法,五字句是二加三,如“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陳子昂);七字句是四加三,如“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杜荀鶴)。按對聯的聯意斷句,五字聯則可以一加四,如于右任題山海關聯 “送千年客去;移一個關來”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也可以三加二,如王羲之的 ”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是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而七字聯也可以變成三加四,請看乾隆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淨瓶中白日青天”,按照通常律句的讀法,“楊柳岸曉‧風殘月;淨瓶中白‧日青天”,顯然不通;其平仄結構平仄仄仄‧平平仄對 仄平平仄‧仄平平,也無法相協。實際上,應該讀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淨瓶中‧白日青天”,即平仄仄‧(仄)平(平)仄對仄平平‧仄仄平平,語句可通,平仄也相協。如果要說此聯的缺點,就是上下句停頓處的平仄沒有交錯。


  對聯是一種文學藝術,對聯的學習和創作,與其它文學藝術詩詞、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書法等的學習和創作一樣,必須下一番功夫。認為對聯乃小道而輕視之,是誤解。雖然,對聯只有兩個標準,對偶和平仄,看似簡易,做起來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實際上它涉及的知識面甚廣,從語法、修辭、文字學的形音義一直到正反合的邏輯思維,縱然人的天份有別,不用功,不磨練,還是寫不出像樣的對聯來的。正如寫字和書法(正確應稱書藝,書寫的藝術),字大多數人都會寫,書藝卻必須經過專門訓練。


  對聯的平仄,是以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來區分的。堅持以古漢語來辨四聲、分平仄,是應該的,否則,平仄無法與唐詩相一致,傳統也無法得以繼承。“鋼琴伴唱紅燈記”畢竟不能稱為京劇。然而,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時代的變遷,語音和聲調也不斷發生變化,例如,唐人怎樣分清<<平水韻部>>一東的忠、沖、宮、風、隆與二冬的鐘、衝、恭、封、龍,不說現代人分不清,恐怕宋人早已分不清了,不然<<詞林正韻>>就不會將東冬兩韻合二而一。


  沒有入聲是現代漢語與古漢語語音的一大差別。元代入聲開始消失,“入派三聲”,分到平上去裏面去了,這樣,如果以古漢語來分平仄,對仍然保留有入聲的方言區如閩、廣、江、浙、晉、蒙等地的人來說,應該沒有多大的困難。但是,對廣大沒有促調(入聲)的語言區的初學者來說,他們全無入聲聲調的感性認識,按普通話來分平仄,就會處處誤蹈“陷阱”,因為,入聲被派到上聲或去聲,不管上去入,都是仄聲,沒問題;問題是派到平聲,不管陰平還是陽平,古漢語的仄聲變成普通話的平聲,好像七、八、發、國……,簡直一字一“陷阱” ! 如果他們唐詩宋詞又讀得不多,為了分辨入聲,除非死背韻書或入聲字表,別無他途,難怪令人望而生畏。所以,另辟蹊徑,乾脆用普通話的四聲來分平仄寫對聯,也就成為一種必然。正像生物學的遺傳和變異,沒有遺傳就沒有物種的保留;沒有變異就沒有物種的變化。古漢語辨四聲以繼傳統,普通話分平仄而開生面,這應該是對聯創作可行之路。


  但是,除了在聲調上以普通話分平仄之外,其他有關對聯的規則照樣必須嚴格遵守;同時必須強調的是,古漢語的平仄和普通話的平仄絕對不可以混淆,特別在同一副對聯中不可一些字的平仄就古漢語而另一些字卻就普通話。為了區別傳統聲調的對聯和普通話四聲的對聯,正如當年唐代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以區別於古風和樂府一樣,以普通話四聲分平仄的對聯最好另外名之曰“新聲對聯”。


  除了“新聲對聯”,歷來民間還有許多妙趣橫生的巧對,流傳在一些趣聞逸事之中,既因對語奇妙,也因附在名人雅士身上,特別令老百姓津津樂道。


  例如相傳梁啟超對張之洞的句子: 張說,”四水江第一 四季夏第二 先生居江夏 誰是第一 誰是第二。” 梁答,”三教儒在先 三才人在後 小子本儒人 何敢在先 何敢在後。”


  又如傳說解縉以 “七弦妙曲樂樂樂府之音”去對一位曾當過樂府的樂姓長者的句子:“一碗清茶 解解解元之渴”。


  以及民國初年,有人以“林子超主席國府,連任國府主席,林子超然”,應對報上“易君左閒話揚州,引起揚州閒話,易君左矣。”


  這些句子確實甚具巧思,對答也殊不容易,但是,依律而言,這一類作品還不能算是對聯,因其偕偶而不協平仄。事必有則,遊戲尚且有個規矩,何況對聯。其實對聯的規則很簡單,就是對仗與平仄,不講究平仄,就不是對聯,只是對偶句。這個原則必須堅持,不堅持就沒有傳統的繼承。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上述那一類作品多數十分奇巧,具有相當的藝術性,頗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人們創作和傳播這樣的作品是客觀事實。那麼,他們與對聯應該是個什麼關係 ? 是否可以並存而各展所長 ? 這裡不妨借鑒一下“詩情”。詩,除了格律詩之外還有古風、樂府、絕句,甚至民歌和自由詩,他們各領風騷。唐朝的詩人也不是寫必律詩,其它詩體也一樣有膾炙人口的名篇流傳千古。李白有一首<<贈內>>,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不講格律,平白如話,卻是趣味盎然。因此,在堅持對聯應有的標準的同時,給那些不合律的對句一個適當的名稱,讓其成為對聯的別體,就顯得十分必要了。這一類作品的特點是對偶奇特有趣而不合平仄,是否可以稱之為 “巧對” 呢 ? 巧乃奇巧,對是對偶,奇趣巧妙的對偶句,“巧對”之名符合其實際情況,也算“實至名歸”。




總之,對聯,就是對仗的聯,先取格律詩頷聯和頸聯的平仄格式,集中表現唐詩聲律和對仗的特點,保持並衝破五、七言句字數的規限,靈活多變地運用律句的格式,以其精煉的文字和獨特的格式成為詩詞的精品,自成一體獨立於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之林。認識對聯、研究對聯,不管是傳統的對聯,還是新聲對聯,都必須從對聯本身這個基本概念出發,否則只會越說越糊塗。
作者: 罗初来    时间: 2014-8-10 08:14
作业汇总表

     C  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毕业考试





C01-五溪散人交、
C02-鱼儿和渔夫1 交、
C03-征尘交、
C04-倚楼听雨
C05-乡下妇女

C06-浓音郁清廖交、
C07-吟夜交、
C08-王瑞华交、
C09-百汀交、
C10-雄鹰飞翔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18 10:30
为同学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对联格律   余德泉

一、引言

  
  
  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规则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而今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或简称“联律”。
  写对联应当要求合联律,联律不要求了,对联的本质就会失去,对联本身也会逐渐消亡。
  要求合联律,并不是说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写对联,都必须百分之百地做到,更不是说稍有打破者便不是好对联。偶有打破或者说局部性的打破,只要不伤大体,是允许的。
  对联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其艺术也是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在其艺术不成熟的时期,由于联律尚未形成或者说没有定型,人们所写的对联,基本上只是局部性地合联律。即使联律已经定型了,由于认识、掌握和运用也有一个过程,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多少合联律,就要看其对联律认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认识、掌握和运用得好的,合联律就多,反之,合联律就少。而对联律认识、掌握和运用得好的,在广大楹联爱好者中,总是居于少数,这就决定了合联律的对联,总是没有不合联律的多。既然如此,那么,那些内容好又完全合联律的对联,就是对联中的精华。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广大楹联爱好者做好提高工作。
  提高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理论指导。就是要从理论上阐明对联的规则是什么,使人们在对联创作时有所遵循。这种指导应当是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误导。这就要求楹联理论工作者,必须对联律有深入的钻研、正确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如果自己的认识还成大问题,却去指导别人,只会把人引入歧途。
  二是作品示范。就是要写出一些堪称上乘的作品,给人们借鉴。所谓上乘作品,就是健康的思想内容和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作品。所谓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首先就是指要合乎联律或者说基本合乎联律。
   二、联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蹄韵

  
  
  马蹄韵,又称马蹄格。谓联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蹄韵,这不是谁的主观臆断,而是对上千年来对联规则详细考察得出的结论。

  古今真正的联家基本上都按马蹄韵进行对联创作

  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两代的联家,基本上都是按马蹄韵进行对联创作的。由于代代相传,而今一些修养较高的老一辈的联家,在写对联时,仍然自觉不自觉地遵守马蹄韵的规则。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人,就是如此。尽管他们讲不出系统的理论,但总是告诉笔者,其乃师训,合格的对联,就应当这样写。南岳汪涛先生是一位颇谙马蹄韵的联家。据他说,清道光年间有位举人赵仲飙,就是在衡山地区传播马蹄韵的先贤。汪之曾祖父从学于赵后,由子及孙,而今汪涛先生又成了马蹄韵在南岳等地的传播者。湖南长沙夏国权先生、望城蔡干军先生等,年轻时亦有过从师学马蹄韵的经历。近读谷向阳先生主编的《中国楹联大典》刘叶秋先生写的序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于平仄的安排,也要根据一般的原则,联语的句法长短,随宜调节,不宜胶柱鼓瑟。如近年所见山西某地名胜一联:

  揽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柏翠松青,花香鸟语;
  容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天空海阔,鱼跃鸢飞。

  大体来说,此联对仗尚工,平仄也基本合乎要求;惟上联的“奔腾眼底”的“底”与“花香鸟语”的“语”,均属上声,音亦相近,遂觉沉闷而单调,以致下联与之相应的节奏,亦难振起为通畅宏亮之音。其实稍加调整,就能立即改观: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

  如此以下联为上联;删去“揽”、“容”两字,颠倒一下“柏翠松青”、“花香鸟语”、“天空海阔”、“鱼跃鸢飞”四句的词语次序,即仍与原作文意无违,而音节抑扬可诵矣。
  细读原联与刘先生的修改联,便会发现修改联比原联确实高了一筹。而这一筹之高,正是将平仄不合马蹄韵的原联,改得完全符合马蹄韵,“沉闷而单调”的音节,变得“抑扬可诵”了。刘先生这个改动说明,刘先生的所谓对联平仄的“一般的原则”,指的就是马蹄韵。下面再看一些统计资料:
  《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之“园林”部分,收对联357副,合马蹄韵正格者328副,占91.88%;合变格者2副,占0.56%;不合马蹄韵者27副,占7.56%。
  《中国楹联大辞典》(裴国昌主编)之南京莫愁湖部分,收对联110副,合马蹄韵正格者98副,占89%,合变格者1副,占0.9%,不合马路韵者12副,占10.91%。
  《中国书院楹联》(陈海波、邓洪波、雷树德编),收对联548副,合马蹄韵正格者466副,占85%;合变格者12副,占2%;不合马蹄韵者66副,占13%。
  《郑板桥对联辑注》(刁骏编著),收联154副,除2副尚有争议、一副可不按马蹄韵要求外,合马蹄韵正格者140副,占92.74%;变格一副,占0.66%;不合马蹄韵者10副,占6.6%。
  《陶澍诗联辑释》(夏国权编注稿),收联28副,合马蹄韵正格者26副,占92.86%;不合马蹄韵者2副,占7.14%。
  《魏源楹联辑注》(魏寅编注),收联93副,合马蹄韵正格者90副,占96.7%;不合马蹄韵者3副,占3.3%。
  《何绍基楹联辑注》(魏寅注稿),收联486副,合马蹄韵正格者468副,占96.3%,合变格者3副,占0.6%,不合马蹄韵者15副,占3.1%。
  《曾国藩全集·诗文》(曾国藩著)“联语”部分,收曾国藩对联129副,除两副不受马蹄韵约束外,合马蹄韵正格者120副,占94.49%,打破马蹄韵者7副,占5.51%。
  《左宗棠全集·诗文》(左宗棠著)“联语”部分,收左宗棠对联67副,合马蹄韵正格者62副,占92.53%,打破马蹄韵者5副,占7.47%。
  《彭玉麟联稿》(于鲁湘辑),收联50副,合马蹄韵正格者44副,占88%;不合马蹄韵者4副,占8%。
  《湘绮楼联语》(王闿运著),收联104副,合马蹄韵正格者99副,占95.2%,不合马蹄韵者5副,占4.8%。
  《天影庵联语》(李篁仙著),收联85副,合马蹄韵正格者81副,占95.3%,不合马蹄韵者4副,占4.7%。
  《寅清阁联语》(姜济寰著),收联68副,合马蹄韵正格者63副,占92.64%,不合马蹄韵者5副,占7.36%。
  《绮霞江馆联语》(吴劭之著),收联107副,合马蹄韵正格者95副,占88.79%,合变格者l副,占1%,不合马蹄韵者11副,占11.2%。
  《一法通及其他》(吴獬著),收联62副,合马蹄韵正格者54副,占87.1%,合变格者2副,占3%,不合马蹄韵者6副,占12.87%。
  《悔晦堂对联》(吴恭亨),收联826副,合马蹄韵正格者787副,占95.28%,合变格者2副,占0.24%,可不受马蹄韵限制者3副,占0.36%,不合马蹄韵者34副,占4.12%。
  《邺花吟馆联语》(曹秩庸著),收联150副,合马蹄韵正格者143副,占95.33%,合变格者l副,占0.67%,不合马蹄韵者6副,占4%。
  《闲吟楹帖选》(刘振威著),收联273副,加上其镶嵌格联40副,凡313副。除一副可不按马蹄韵要求外,合马蹄韵正格者295副,占94.5%;不合马蹄韵者17副,占5.5%。
  《楚卿对联选》(闻楚卿著),收联1290副,合马蹄韵正格者1233副,占95.6%;变格l副,占o.08%;不合马蹄韵者56副,占4.32%。
  《楹联稿存》(夏国权著),收联38副,合马蹄韵者35副,占92.11%,不合马蹄韵者3副,占7.89%。
  《钦坡诗联》(祝钦坡著),收联88副,合马蹄韵者85副,占96.6%;不合马蹄韵者3副,占3.4%。
  《静庵楹联集》(汪涛著),收联1250副,合马蹄韵正格者1206副,占96.48%,不合马蹄韵者44副,占3.52%。
  以上统计,均取自手边的资料。从这个统计看,22个材料中,合马蹄韵正格者,最少的也有85%,多的甚至达到了96.7%。如果马蹄韵不是对联的根本规则,人们在创作时就不会不约而同地遵守它,结果必然是五花八门,统一性即使有一点,概率也很小,绝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比例。而打破马蹄韵规则者,亦多为每边五句以上的对联。这有力地说明,马蹄韵之作为联律,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是不以人们对它是否了解为转移的。

  马蹄韵是对联独具的规则

  对马蹄韵有所了解的人,都会下这个结论。
  马蹄韵本来首先是指对联句脚的平仄运用规则,因句脚平仄的安排牵涉到并制约着句中平仄的运用,于是句中平仄运用规则便不能不包括进来。对仗工整虽为联句构成的基础,但对仗并非对联独具的规则,对联句脚和句中的平仄运用规则——马蹄韵更具特色。可以说懂对仗者,即可以写对联,却未必能写出严格合律的对联。而今一般都知道对仗是怎么回事,在这种情况下,说联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蹄韵,理由就在这里。
  马蹄韵的平仄,句脚和句中的安排是不一样的。最初,对联都是短联,一般每句为五言或者七言,其句中平仄安排自然与律诗中的对仗句一致。后来联句的字数变得多少不定,这显然是受了骈赋、词、曲乃至散文的影响。联句字数既打破了五言和七言的格局,句中节奏变得多样,平仄安排便出现了新的规则而与律诗中的对仗句有所不同。句脚的平仄安排,则主要是从骈赋借过来的,有很强的规律性。这说明马蹄韵是律诗和骈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的规则有选择地综合运用的结果。越到后来,与其他语言文学形式的联系越广泛,越密切,马蹄韵的规则就变得越成熟,越完善。
  马蹄韵虽是律诗和骈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的规则有选择地综合运用的结果,但是它的规则却自成系统,与律诗和骈赋等几种文学形式的规则,都有所不同,是独立于这些规则之外的又一种规则。这种规则用于对联之中,便奠定了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可取代的地位。有鉴于此,我们就必须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去认识对联本身,否则我们的创作就会受到影响。
  而今有些人,只谙于诗律,一味地用律诗的规则来套对联。结果,在对联的理论上总是陷入困境,创作上也难免出格。其原因就是眼光局促,墨守成规。他们没有看到对联规则早已冲出了律诗对仗句的框架,仍然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并企图以其局部去代替整体。这种人要真正做好对联,特别是较长的对联,看来也还有一个重新学习对联规则即马蹄韵的任务。

  联律不能随意制造

  近几年来,有许多人讲对联规则。积极普及对联知识,本是一件好事,有些人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也提出了不少好的见解。这是首先应当肯定的。但是略加考察亦可以发现,有些所谓“对联规则”,颇有可商之处。这并不奇怪,因为人们对真正的对联规则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包括笔者在内。这里提出本人的一些看法,目的亦仅在与同道们求得共识,如此而已。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偏向导致这种“颇有可商”的“对联规则”的产生。
  一是简单地用数学上排列组合的方法去寻找和制定联律。常江先生在《中国对联谭概》和《对联知识手册》两书中,用所谓“平仄竿”理论来给联句定句中平仄,便是如此。他在《对联知识手册》中说:
  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设计了一种可以任意截取的“平仄竿”来,更加形象、易用。这种竿很简单: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无限延伸下去,可以截出各种律句来。
  我们把这个“双节平仄竿”借来,再制一根“单节平仄竿”:

  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来截取对联的平仄。同时引入律句中大体上“一三五(字)不论”的原则。这样,便可以得出律句平仄的总规律。
  启功先生的发明,对于了解律诗的平仄的确是“更加形象、易用”。但常江先生这种“单节平仄竿”,连同启功先生的“双节平仄竿”一起用到对联上,却并不妥当。看看同书对三言联平仄确定方法的阐述,这一点便可以明了。他说:

  三言联可从“双节平仄竿”上截出甲乙丙丁四种格式:

  ┌─甲─┐     ┌─丙─┐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乙─┘     └─丁─┘

  它们可组成两联,即:

  第一联型:

  平平仄(甲)
  仄仄平(乙)

  例如:

  牛须草
  马面菘 (《分类字锦·巧对》)

  第二联型:

  平仄仄(丙)
  仄平平(丁)

  例如:

  游地府
  闹天宫(戏名对)

  从“单节平仄竿”还可截取:

  仄平仄
  平仄平

  例如:

  六神曲
  三妙膏(《请异录·巧对》)

  这是第一联型首字不定的变化,从第二联型可变化成:

  仄仄仄
  平平平

  例如:

  死马子
  活招牌(《韵鸣轩笔谈·俚语对》)

  从三言联资料可以看出这样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规律:只要上联仄字尾、下联平字尾,其余字平仄不拘,即:

  ××仄
  ××平

  这对于创作是极为便利的。
  便利倒是便利了。但是把这两根“平仄竿”不同的三言排列格式都截下,而且式式皆成“规则”,对联还有规则可言吗?连“仄仄仄,平平平”这样毫无平仄交替、明显违反对联规则的格式,也作为一种“联型”加以肯定,其不妥更是不言而喻。诚然。这种格式有“死马子/活招牌”作为例子(按“活”为入声,当是仄声字,此例非“仄仄仄,平平平”),但是不合联律的例子,随处可以找到。能找出例子来,并不就证明其“格式”可以成立。再说,“只要上联仄字尾,下联平字尾,其余字平仄不拘”,即只要把上下联最后一字的平仄定下,其余的字是平是仄全可随意,又何必还要到“平仄竿”上截来截去,多此一举呢?
  常江先生两书的“句脚平仄规律”,也是简单地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方法寻找和制定出来的。他在《中国对联谭概》中说:
  句尾断句的,只有一种情况,两断句有两种情况,三断句有四种情况,四断句有八种情况,五断句有十六种情况,六断句有三十二种情况,七断句有六十四种情况。……按几何级数增加下去。
  “句尾断句的”这句话比较费解,因后面若再无别的联句相接,就无所谓断与不断,因此不如直接说“每边只有一句的”更好懂。
  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明白其排列出的“句脚平仄规律”,他还列了一个表。

  句脚平仄规律

  一断句 两断句  三断句   四断句    五断句

                      ┌仄仄仄仄仄┐
                     ┌┤     │⑴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    ├┤⑴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
              │      └┤     │⑵
         ┌仄仄仄┐│       └仄仄仄仄平┘
        ┌┤   ├┤⑴
        │└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
        │     │      ┌┤     │⑶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    ├┤⑵
        │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            └┤     │⑷
    ┌仄仄┐│             └平平平仄平┘
   ┌┤  ├┤⑴
   │└平平┘│             ┌平平仄仄仄┐
   │    │            ┌┤     │⑸
   │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    │     ┌┤    ├┤⑶
   │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⑹
   │    │┌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   ├┤⑵
   │     └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
   │          │      ┌┤     │⑺
   │          │┌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          └┤    ├┤⑷
   │           └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                 └┤     │⑻
  ┌仄┐│                  └仄仄平仄平┘
  │ ├┤
  └平┘│                  ┌平仄仄仄仄┐
   │                 ┌┤     │⑼
   │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          ┌┤    ├┤⑸
   │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          │      └┤     │⑽
   │     ┌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
   │    ┌┤   ├┤⑶
   │    │└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    │     │      ┌┤     │⑾
   │    │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    │     └┤    ├┤⑹
   │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    │            └┤     │⑿
   │┌平仄┐│             └仄平平仄平┘
   └┤  ├┤⑵
    └仄平┘│             ┌仄平仄仄仄┐
        │            ┌┤     │⒀
        │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
        │     ┌┤    ├┤⑺
        │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     │      └┤     │⒁
        │┌仄平仄┐│       └仄平仄仄平┘
        └┤   ├┤⑷
         └平仄平┘│       ┌平仄平仄仄┐
              │      ┌┤     │⒂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    ├┤⑻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     │⒃
                      └平仄平仄平┘

  这个表只列到“五断句”。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只要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用仄声字,下联最后一句的句脚用平声字,其余的句脚不管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通通“合律”,连上联所有的句脚(不管多少句)全用仄声字。下联所有的句脚(不管多少句)全用平声字,也可以。这样一来,对联句脚平仄规律,同其句中平仄规律一样,也无章可循了。若把句中平仄规律也合在一起看,在常江先生的对联平仄规律中,实际上只有这么一条,就是上联最后一个字用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用平声字,其余不管是句中还是句脚的字,用平用仄,完全可以听便。对联的平仄规律若真是如此,的确是再简单不过了。
  但是,用这种方法给对联定规则,看起来很科学,很严密,实则从根本上取消了对联规则。
  另一种偏向,是毫无系统,抓住一鳞半爪或者对联的某些部分,就来规定联律。结果这也是联律,那也是联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联律,自己心中无数,读者不得要领。有人在《中国楹联报》第八十九、九十两期上发表的《联律六格》,便是一个典型。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说:“对联格律,不断争鸣,依我看来,归纳有六大主格。”即“马蹄格”、“领字格”、“排比格”、“自对格”、“扇对格”和“假性格”。从这段话看,这所谓“六大主格”便是联律的精华了。
  “马蹄格”,该文只讲了五七言句合于律诗对仗句平仄的情形。从将“领字格”的例子同“马蹄格”对比说明的情况看,作者之所谓“马蹄格”,基本上就指律诗五七言对仗句的平仄格式。“领字格”主要讲了领字可单独安排平仄的问题。“排比格”主要讲联句可以有不同于近体诗律句的节奏,何以用“排比”二字,令人费解。“自对格”主要讲“单边自对”与“半对半不对”(按该文此类讲的是平仄问题,与通常从结构上说的自对,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扇对格”主要讲隔句对。所谓“假性格”则只是对借对的一个另造的异名,亦颇费解。
  从内容上看,这所谓“六大主格”,既无系统性,也无逻辑性,支离而且片面。如果这就是联律的精华,那么联律就不值一提了。
  再说,该文不只一次称马蹄格“为对联格律之主体”,却又批评言不懂马蹄格就不能算真正懂得对联的观点是“或许左矣”,也自相矛盾。这也难怪,因为马蹄格本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该文作者却仅知其句中平仄与五七言律句平仄相同的这一点点。一个体系变成了这么一点点,自然只能“与他格并存”,言不懂马蹄格就不能算真正懂得对联的观点,自然就“或许左矣”了。该文作者也许没有想到:马蹄格既是“对联格律之主体”,内容又只这么一点点,对联除了作为律诗的附属而外,还能站得起来吗?至于不合马蹄格的对联是否就一定不是好对联,则要视情形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确定一副对联的好坏,不只一个因素。但至少可以这么说,不合马蹄格的对联,其韵味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一点,不谙声律的人,是难以认识和体会出来的。
  有的人把对联规则搞得很细,很繁琐,读者理解起来很费劲,也很难掌握。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大凡规律性的东西,一旦明了,都很简单。如果越说越繁琐,那也只能说明这一点:其人自身对真正的对联规则仍然没有把握住。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18 10:31
     三、什么是马蹄韵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的这种规则,可以说就是马蹄韵。至于“马蹄”二字借表联律始于何时,尚不得而知。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七说:“(唐)陆(贽)宣公文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看来,至迟在曾国藩以前,就有这个说法了。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任何原理,一旦被认识,都很简单。马蹄韵也是如此。其句脚规则可以用如下一个公式来表示: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6↑
     │ │ └───────────┘
     │ │            7↑
     │ └─────────────┘
     │              8↑
     └───────────────┘

  这是一个上联句脚公式。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下联平仄相反。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相反。

  按理,五言句之马蹄韵标准式除“仄仄平平仄”外,另一种应为“仄平平仄仄”,因律诗自唐以来已用惯了,于是用“平平平仄仄”取“仄平平仄仄”而代之。这只是一种变通。七言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取代“平仄仄平平仄仄”,亦是如此。被取代后的“仄平平仄仄”与“平仄仄平平仄仄”两式,仍然在用。
  就这些。记住这些,就算把握住马蹄韵的精华了。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脚,亦用于联句句中,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马蹄韵之用于句脚和句中的一整套规则,后面将详加叙述。
  马四、马蹄韵的由来和发展

  
  
  林昌彝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按此,则马蹄韵的产生,当在唐代。但是进一步考察的结果,我们发现,马蹄韵的源还在唐代以前。
  
  沈约的声律理论已为马蹄韵的萌生奠定了基础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沈约)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古代之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宫商声大而不尖,徵羽声细而尖。用在诗文声律上,宫即宫商,亦即浮声,指平声,羽即徵羽,亦即切响,指仄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平仄必须交替使用。沈约认为:“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可见平仄交替使用,在诗文中是何等重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中,进一步阐发了沈约的声律理论。他说:“宫商响高,徽羽低下。”“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飞即宫商,沉即徵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宫商之音强,徵羽之音弱。所有的声音都可分为飞扬和下沉即强和弱两种。音响有双声和迭韵。都用仄声字,虽然也有声响,总像断而不续似的;都用平声字,声音就会一直高昂而无转折。把平声字和仄声字配合使用。声音就会像井上的辘轳那样上下圆转,像鳞片那样相接有序。配合不好,念起来就会拗口。
  刘勰又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可见没有平仄交替,是谈不上声律和谐的。
  刘勰还说:“属笔易巧,选和至难。”意思是做到措辞工巧比较容易,要做到声音和谐则比较困难。
  上面这些论述,不仅为马蹄韵的萌生奠定了基础,也为无视声律的后人作了一个提示。
  
  马蹄韵在南朝已见端倪

  对马蹄韵的考察,亦分句脚和句中两个方面。
  先说句脚。
  句脚的平仄呈“仄顶仄,平顶平”的交替状态,在南朝陈徐陵等人的骈文中就有了。徐陵《玉台新韵序》之首篇八句,即是如此。字下标“○”者为平。标“●”者为仄,下同。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万户千门,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
     ●      ○    ○      ●      ●      ○
  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柙。
      ○       ●

  把句脚的平仄摘出来,这几句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马蹄韵的特点非常明显。“万户千门”一句,有的本子作“千门万户”,如此则有所打破。但本节既用马蹄韵,“千门万户”应视为错抄。

  又庾信《答赵王启》之末段:

  但年发已秋,性灵久竭。嘉石肺石,无以测量。舌端笔端,惟知繁拥。乖展一月,遂涉
      ○    ●    ●    ○    ○    ●    ●
  两年;倾首东瞻,山河千里。风尘未尽,霜露沾衣。倾愿珍宜,以为身宝。
   ○    ○    ●    ●    ○    ○    ●

  又徐孝穆《与李那书》之第一段与第二段:

  籍甚清徽,常怀虚眷。山川缅邈,河谓象于径星;顾望风流,长安远于朝日。青要戒
     ○    ●    ●      ○    ○      ●
  节,白露为霜,君子惟宜,福履多豫。雍容廊庙,献纳便繁;留使催书,驻马成檄。∥车
  ●    ○    ○    ●    ●    ○    ○    ●
  骑将军,宾客盈座,丞相长史,瞻对有劳,脱惠笺缯,慰其翘想。吾栖迟茂陵之下,卧病
  ○    ●    ●    ○    ○    ●       ●
  漳水之滨,迫以崦嵫,难为砭药。平生壮意,窃爱篇章,忽觌高文,载怀劳伫。
   ○    ○    ●    ●    ○    ○    ●

  这两段分开看,分别都合“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如果第一段末尾或第二段开头还有一句用仄脚,两节就可以贯通。正因为缺少了这一句,而前后的意思又可以分为两个单元,所以应视为分段安排。作者当初也许正是这样考虑的。
  再说句中。
  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周颙等人创立律句,要求在做诗时严格避免声韵的不合理搭配,而应通过平仄的抑扬和谐来构成诗歌的弦律美,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加上在诗中自觉地运用对仗句,便开了唐代律诗的先声。只是诗的句数不限,平仄尚不如唐代律诗那么严,对仗句的位置也不固定罢了。这种诗被称为“永明体”。看谢朓之《入朝曲》:

  ①江南佳丽地,②金陵帝王州。
   ○○○●●  ○○●○○
  ③逶迤带绿水,④迢递起朱楼。
   ○○●●●  ○●●○○
  ⑤飞甍夹驰道,⑥垂阳荫御沟。
   ○○●○●  ○○●●○
  ⑦凝笳翼高盖,⑧叠鼓送华辀。
   ○○●○●  ●●●○○
  ⑨献纳云台表,⑩功名良可收。
   ●●○○●  ○○○●○

  这首诗共十句,前八句全是对仗。从平仄看,律句的四种格式,即“平平平仄仄”(第①句)、“仄仄仄平平”(第②句)、“仄仄平平仄”(第⑨句)、“平平仄仄平”(第⑥句),全有了。只还没有像唐代律诗那样讲求粘对。
  又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①依然临江渚,②长望倚河津。
   ○○○○●  ○●●○○
  ③鼓声随听绝,④帆势与云邻。
   ●○○●●  ○●●○○
  ⑤泊处空余鸟,⑥离亭已散人。
   ●●○○●  ○○●●○
  ⑦林塞正下叶,⑧钓晚欲收纶。
   ○○●●●  ●●●○○
  ⑨如何相背远,⑩江汉与城闉。
   ○○○●●  ●●●○○

  这首诗也是十句,中间六句对仗。在这首诗中,还出现了“仄平平仄仄”(第③句)和“平仄仄平平”(第②、④句)这样的平仄格式。后世五言联句之首字为领字、全句作一四节奏者,如“看东骧神骏”(昆明大观楼长联)之类,可能正是从这种平仄格式得到启发而发展来的,只是这首诗的停顿还不是如此。

  唐代骈赋和律诗使马蹄韵的发展更加深入

  到了唐代,马蹄韵的发展更加深入。
  骈赋句中亦讲究平仄的交替,但马蹄韵的特点,在其句脚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有的骈赋,“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一用到底。《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文,便是如此: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大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
       ●    ●    ○      ○      ●    ●
  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馋,狐媚偏能惑
   ○      ○      ●    ●      ○    ○
  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姐
  ●      ●      ○      ○    ●    ●    ○
  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
   ○    ●      ●      ○      ○    ●    ●
  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
   ○    ○     ●        ●      ○    ○
  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种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
  ●    ●      ○      ○    ●      ●
  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
  ○      ○    ●      ●    ○      ○    ●
  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
   ●      ○    ○    ●    ●    ○    ○
  接。海陵红粟,仑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
  ●    ●      ○    ○      ●       ●
  平。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
  ○       ○       ●    ●    ○    ○    ●
  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
   ●    ○       ○       ●    ●    ○
  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几诸爵
   ○      ●      ●    ○      ○      ●
  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
  ●    ○      ○    ●      ●      ○
  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       ●

  此文已为奇数句平起(首句句脚为平声字)仄收(末句句脚为仄声字)的标准格式。
  又李商隐《为河东公上郑相公状》:

  某学轻筐箧,略昧韬钤。仰藉时来,因成福过。夙当分土,早窃持符。皆已淹时,未始
      ●    ○    ○    ●    ●    ○    ○
  报政。一时特迴天鉴,超授厚官。仍常伯之荣,兼司马之职。而衅忧器满,懼切泉深。旋避
   ●      ●    ○     ○     ●     ●    ○
  不能,陈逊不合。此皆相公优重于城之寄,导扬赐爵之恩。不计贫叨,但思奖赏。自卜斯
   ○    ●          ●      ○    ○    ●
  审,所得尚多。谨请励冰霜,坚同金石。渐期丰羡,粗振稜威。少谢武皮,实干马革。伏惟
  ●    ○     ○    ●    ●    ○    ○    ●
  特赐恩察。
   ●

  状最末一句,实乃文章写完之后加上去的套话,可有可无,有的文章之后就没有加。如果去掉末句,则前后便都为单仄,全文为偶数句仄起仄收的标准格式。如果不去掉末句,则为奇数句仄起仄收的变格式。
  有的从宏观上看也是用的马蹄韵,但“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间或有所打破。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便是如此。从该文之前44句可见一斑:

  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⑵生不用封万户侯,⑶但愿一识韩荆州。⑷何令人之景慕
             ●        ○        ○
  一至于此!⑸岂不以周公之风,⑹躬吐握之事。⑺使海内豪俊,⑻奔走而归之。⑼一登龙
   ●        ○      ●      ●      ○
  门,⑽则身价十倍。⑾所以龙蟠凤逸之士,⑿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⒀君侯不以富贵而骄
  ○      ●         ●          ○
  之,⒁寒贱而忽之,⒂则三千之中有毛遂,⒃使白得颖脱而出,⒄即其人焉。⒅白陇西布
  ○      ○         ●        ●     ○
  衣,⒆流落楚汉。⒇十五好剑术,(21)遍于诸侯,(22)三十成文章,(23)历抵卿相。(24)虽
  ○     ●      ●      ○       ○      ●
  长不满七尺,(25)而心雄万夫。(26)王公大人许与义气,(27)此畴曩心迹,(28)安敢不尽于
    ●       ○          ●       ●
  君侯哉。(29)君侯制作侔神明,(30)德行动天地,(31)笔参造化,学究天人。(32)幸愿开张
  ○         ○       ●      ●    ○
  心颜,(33)不以长揖见拒。(34)必若接之以高晏,(35)纵之以清谈。(36)请日试万言,
   ○        ●         ●       ○       ○
  (37)倚马可待。(38)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39)人物之权衡。(40)一经品题,(41)
     ●              ●       ○      ○
  便作佳士。(42)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43)不使白扬眉吐气,(44)激昂青云耶!
   ●              ●         ●       ○

  这四十四句中,只有五个地方打破了“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这就是第⑷句为单仄,第⑸句为单平,第⑿—⒁句为三平连用,第(25)句为单平,第(41)—(43)句为三仄连用。这又成了间破式的一个典型。
  王勃《滕王阁序》的情形,与此类似。
  律诗,在唐代已定形为每首八句,中间四句为对仗句。句中平仄交替,五律正是谢朓之《入朝曲》中摘出的四种格式,七律则在五律句式的基础上加上两平或者两仄。这个问题在“马蹄韵在对联句中的运用”部分,再详讲。看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五律):

  ①流落征南将,②曾驱十万师。
   ◎●○○●  ○○●●○
  ③罢归无旧业,④老去恋明时。
   ⊙○○●●  ●●●○○
  ⑤独立三边静,⑥轻生一剑知。
   ●●○○●  ○○●●○
  ⑦茫茫江汉上,⑧日暮欲何之。
   ○○○●●  ●●●○○

  再看李商隐《无题》(七律):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②东风无力百花残。
   ◎●○○●●○  ○○●●●○○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④蜡炬成灰泪始干。
   ○○●●○○●  ●●○○●●○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⑥夜吟应觉月光寒。
   ●●⊙○○●●  ⊙○●●●○○
  ⑦蓬山此去无多路,⑧青鸟殷勤为探看。
   ○○●●○○●  ◎●○○●●○

  诗中之◎表示按标准格式当仄而用平,⊙表示按标准格式当平而用仄,下同。若在可平可仄的位置,当不以破律论。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由于每两句一押韵,两句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小单元。中间四句(对仗句)句脚的平仄,皆为上仄(上句句脚为仄声)下平(下句句脚为平声)。这种格式,后来成了对联的基本格式。而五言和七言的几种律句,对联中亦运用至今。

  长联大量出现以后,马蹄韵的联律地位才得以确定下来

  从已见的对联材料看,唐、宋、元三代的对联,一般都比较短,而且多为五言和七言。此时马蹄韵的运用,在句脚上,主要就是上仄(上联句脚为仄声)下平(下联句脚为平声);在句中,主要就是按五律和七律律句的平仄来安排平仄。如唐乾符年间陈蓬所题居所联:

  竹篱疏见浦,
  ⊙○○●●
  茅屋漏通星。
  ◎●●○○

  这副对联如果平仄直标为“仄平平仄仄”与“平仄仄平平”,亦可以。这种平仄格式,在前阴铿的诗中已经见到,对联中亦多有使用,但律诗五言句的四种格式中却无,可视为“平平平仄仄”与“仄仄仄平平”的一种变通格式。
  又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阳时之灯门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
  扬州十里小红楼。
  ○○●●●○○

  但是,在唐代已经出现了每边两句的对联。
  一副是以酒令形式出现的,载于《渔隐丛话·香山居士》条:

  (令)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
    ◎◎⊙△ ●●⊙○◎▲
  (吞)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
    ⊙⊙◎▲ ○○◎●○△

  一副见于《全唐诗话·温庭筠》条,为李义山与温庭筠二人的属对。句云:

  (李)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
    ●●⊙△ ◎●⊙○●▲
  (温)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 ⊙⊙●●○△

  一副为林嵩题其读书居所的对联,见福建《福鼎县志》: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 ◎●⊙○○●▲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 ⊙○◎●●○△

  这些材料如果都可靠的话,那么由此可以看出:一、上联句脚为“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的格式,已经形成。二、已出现了四言句(如“鉏麑触槐”、“远比赵公”等)和六言句(如“死作木边之鬼”、“三十六年宰辅”等)。三、即使句子为五言或者七言的,其节奏亦不完全与律句相同,“大丈夫——不食唾余”即是如此。六言句中,“死作——木边之鬼”与“三十六年——宰辅”,节奏也有差异。这明显是受了骈赋和散文的影响。四、尽管律句的平仄早已定型,但用于对联平仄还比较自由,当用平而用了仄,当用仄而用了平的,随处可见。此亦对联早期特征之一。
  宋代,每边两句的对联,可以苏轼所题的两副为代表。
  一副为广州真武庙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 ◎●○⊙▲
  有伏虎降龙手段,龟蛇云乎哉!
  ⊙●●○○●▲ ○○◎◎△

  一副为挽朝云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这两副对联,句脚上联都是“平仄”,下联都是“仄平”。四言(“不合时宜”等)、五言(“仙佛焉耳矣”等)和七言(“逞披发仗剑威风”等)都有。节奏,五言为“仙佛——焉耳矣”,七言为“逞——披发仗剑——威风”,亦与五七言律句不同。挽朝云联的句中平仄要比真武庙联更合规则。真武庙联之“伏虎降龙”或作“降龙伏虎”,与上联相同位置的平仄对比看,当以“伏虎降龙”为是。
  宋代还出现了每边三句的对联。苏轼所题许昌天宝宫联,乃其一:

  庙貌与天齐,云去云来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
  ●●●○△ ⊙●○○○●▲ ◎●○○◎▲
  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直乃仙境蓬莱。
  ⊙○○●▲ ○○◎●●○△ ⊙⊙◎●○△

  朱熹之赠友联,乃其二: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 ○○▲ ●●⊙○◎▲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 ●●△ ⊙○◎●○△

  这两副对联,前联句脚不合马蹄韵每边三句联的正格(平平仄,仄仄平)而只合变格(平仄仄,仄平平)。朱联因句脚重言(“倒”字和“深”字),若前两句作一句算,上联句脚为“仄仄”,下联句脚为“平平”,也只合马蹄韵变格(下一部份有述)。从这两例看,每边三句的对联,其句脚的平仄安排,在宋代还不定型。三言联(“东墙倒”等)的出现,是个新现象。
  元代,每边两句的对联,手边只翻到赵孟頫题抚州西湖灵隐寺的一副,免举。每边三句乃至三句以上的,仅发现福建永泰进士林泉生题于该县方广岩的一副。联文为:

  石室云开,见天地河山,三千世界;
  ●●○△ ●●●○△ ○○●▲
  珠帘雾卷,零半天楼阁,十二阑干。
  ○○●△ ⊙⊙○◎▲ ●●○△

  明代,每边两句的对联,已不鲜见。每边三句以上(含三句)者,也不乏其例。每边三句者,如杨升庵题昆明西山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 ◎●⊙△ ●●○○○◎▲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 ⊙○◎▲ ○○⊙●●○△

  这副对联,句脚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亦是每边三句联马蹄韵句脚平仄的标准格式。

  每边四句者,如任瀚题四川南充关帝庙联:

  才兼文武,义重君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 ●●○△ ⊙⊙●●○△ ●●⊙○○●▲
  威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常绕旧神京。
  ◎●○△ ⊙○◎▲ ◎●○○●▲ ○○◎●●○△

  这副对联,句脚平仄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已是每边四句联马蹄韵句脚平仄的标准格式。
  每边六句者,如张文运题四川阆中张桓侯祠联:

  秦皇汉武尽英雄,直欲驾凌千古。登泰山临渤海,更携神药仙桃。至于今烟销雾灭总成
  ○○●●●○△ ●●⊙○◎▲ ◎⊙○○●▲ ⊙○◎●○△ ●○○○○●●●○
  空,何处填还圈满债;
  △ ◎●○○○●▲
  郑子严公同寂寞,不求闻达诸侯。耕谷口卜成都,每有余钱剩粟。想当年月白风清俱是
  ●●○○○●▲ ⊙○◎●○△ ○●●●○△ ●●○○●▲ ⊙◎◎●●○○○●
  乐,到头结煞欢喜缘。
  ▲ ⊙○●●◎⊙△

  这副对联,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已是每边六句联马蹄韵句脚平仄的标准格式。
  每边三句联、四句联和六句联马蹄韵句脚平仄标准格式的出现和运用,说明马蹄韵的规则在明代已日趋完善。
  句数更多的对联,明代亦已出现。看袁文荣所题皇家斋醮联:

  洛水灵龟初献瑞,阳数九,阴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
  ●●○○○●▲ ○●▲ ○●▲ ●●⊙⊙●▲ ⊙○◎▲ ⊙⊙◎●○△ ⊙○●
  感;
  ▲
  歧山威凤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  ○○◎●●○△ ○○▲ ○○▲ ⊙⊙◎●⊙△ ◎◎○△ ◎◎○⊙◎▲ ●●○
  疆。
  △

  这副对联,每边七句三十三字,句脚的平仄因受重言、分总、连珠的限制,上联一平六仄,下联三仄四平,全无规律可寻,句中平仄也多有打破规则者。
  又徐渭题开元寺大殿联:

  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佩剑,尽宜斋沐焚修。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
  ◎◎⊙○◎▲ ●●○○●▲ ⊙○◎●○△ ●○○◎▲ ●●○△ ●◎○○●
  止。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看天堂之登,笑
  ▲ ●●○○○○●▲ ●●○●●○△ ⊙●●○○●○○◎●○△ ○◎◎○△ ●
  地狱枉设。
  ⊙⊙●▲
  寺当辐辏之尘,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验。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
  ◎○●●○△ ⊙○●●○⊙ ●●○○●▲ ⊙●●⊙△ ○○◎▲ ⊙⊙●●○
  边。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木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许今朝入市,与
  △ ○○◎●●●○△ ○⊙◎⊙○●▲ ●○○●◎⊙◎●⊙○●▲ ●○○●▲ ⊙
  昨日不同。
  ●●⊙△

  这副对联,每边十一句,一百四十字,情形与袁联差不多,唯句脚平仄交替性稍好一点。
  从这两副对联看,明代对超过六句的对联句脚平仄安排,尚无定则。
  清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笔者在拙著《对联纵横谈》中说过,这个时期对联的发展在三个方面比较明显。一是越写越长,虽称“海内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一百八十字,己属洋洋大观,但就字数来说,道光以降有不少对联就使它望尘莫及。二是越写越巧,许多艺术手法都用上了。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几乎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在用。这里还要加上第四个方面,就是联律已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特别是马蹄韵已被公认为整个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对联越写越长,其句脚和句中平仄都需要一套系统的规则加以协调。每边从一句到四句的,上文可以看出,其规则到明代已全部形成,清代只是巩固的问题了。每边五句而合马蹄韵者,明代未见联例。每边六句而合马蹄韵的,已有一例,到清代也只是一个巩固的问题。但是这样说是否更为确切:超过四句的对联,其规则主要是在清代随着长联的长足发展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用到长联上,使其句脚和句中的平仄运用更加规范。句式的长短则更加自由,这是律诗和骈赋都不曾有过的。考查清代的对联,也的确如此。在清代,每边一到四句的对联,其合“仄顶仄,平顶平”规则者,占了对联的绝大部份,这从第二部份的统计可以看出。每边超过四句的对联,合规则的越来越多。有些长达数十句的对联,或者全联,或者分段,都是按照“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来写的。有的虽小有打破,但从总体上看,还是运用了这一规则的,只是贯彻得不甚彻底罢了。由于后文的例证,大都是清代的对联,其合规则的情况,下一部分就可以了解,这里不再举例。



蹄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约定俗成的结果。这一点,从下一部分的叙述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18 10:34
    五、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运用

  
  
  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
  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运用,分正格和变格两种。正格又有两类。一类是全合式,与《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者同。一类是段合式,与徐孝穆《与李那书》者同。还有一种间破式,与李白《与韩荆州书》者同。段合间破式,只是段合式与间破式的结合使用。
  下面就按全合式、段合式、间破式、段合间破式、变格式,以及正格与变格的掺合与转换和末句句脚的平仄要求,分别进行叙述。

  全合式

  全合式,就是“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在句脚一贯到底,对联每边都符合马蹄韵者。每边一句者,句脚的平仄为“仄,平”。这种格式单就句脚而言,因只有一仄一平,看不出“仄顶仄,平顶平”的特点,因此,只写每边一句对联的人,是否真正懂得马蹄韵,也是看不出来的。有的人写每边一句的对联还可以,写每边两句以上的对联,句脚平仄安排就出现混乱,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说此人对马蹄韵还是缺乏了解的。但马站立而未起步时,句脚便呈单仄单平状态,加上句中平仄安排规则与每边多句者无异,因此每边一句的对联,仍视为在马蹄韵范围。如某地书店联:

  文章鼻祖,
     ●
  学问渊源。
     ○

  又某地车站联:

  共对一樽酒,
      ●
  相看万里人。
      ○

  每边超过一句的正格,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偶数句与奇数句有所不同。
  正格为偶数句者,其首句和末句的句脚为单仄或者单平,中间的联句在两句或两句以上者,句脚保持连珠,而且在上联末句仄收、下联末句平收的前提下,呈如下规律:以“二”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六句、十句等),上联句脚皆为平起(即首句句脚为平声字);以“四”为基础,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八句、十二句等),上联句脚皆为仄起(即首句句脚为仄声字)。列表如下:

  每边二句: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十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十二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下联句脚与上联平仄相反。
  下面将上下联综合起来进行叙述,并举例。
  每边两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如湖南常德公园联:

  世界花花,浮生若梦;
     ○    ●
  劳人草草,小住为佳。
     ●    ○

  又扬州平山堂联:

  高视两三州,何论二分月色;
      ○      ●
  旷观八百载,难忘六一风流。
      ●      ○
   又云南剑川金华山联:
  
  名山即是仙居,难为外人道也;
       ○      ●
  游客若谈世事,当以太白浮之。
       ●      ○

  又甘肃兰州五泉山鸿泥园联:

  听兰山暮鼓晨钟,顿回惊梦;
        ○    ●
  避宦海惊涛骇浪,此是桃源。
        ●    ○

  每边四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如梁启超挽康有为联:

  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
     ●    ○      ○           ●
  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    ●      ●           ○

  又湖南各界挽抗日阵亡将士联:

  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汉唐无此雄,宋元无此壮;
      ●     ○     ○     ●
  写三楚文章,吊九原将士,风雨为之泣,草木为之悲。
      ○     ●     ●     ○

  又蔡元培题挽张謇联:

  为地方兴教养之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贤孙,尤属望南通后进;
         ●    ○      ○       ●
  以文学鸣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篇。
         ○    ●      ●       ○

  每边六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林长民挽宋教仁联:

  订交在国事苍皇间,立谈策大计,我难君恤,君逝我留,可怜一击未殊,
         ○     ●    ●    ○      ○
  顿遣云霄隔生死;
      ●
  惟优于中原底定后,异党契同心,政举人存,人亡政熄,此后将伯无助,
         ●     ○    ○    ●      ●
  何堪殆瘁失元良。
      ○

  又达县俨然天竺联:

  末法有万年,要变通像法正法,宁割股,宁舍身,宁利他,能成忠孝能成佛;
      ○       ●   ●   ○   ○       ●
  释门原一贯,当融化儒门道门,倡敦伦,倡善性,倡证果,即是圣贤即是仙。
      ●       ○   ○   ●   ●       ○

  又慕少棠题兰州仰园联:

  曲曲弯弯,前前后后,花花叶叶,水水山山,人人喜喜欢欢,处处寻寻觅觅;
     ○    ●    ●    ○      ○      ●
  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雨雨风风,莺莺燕燕,想想来来往往,常常翠翠红红。
     ●    ○    ○    ●      ●      ○

  每边八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蔡干军题纪念毛泽东百岁冥诞联:
  
  总戎睿哲,上应璇玑。谱创共鸿章,纡建邦神策,兴仁师风雨,洁圣党瑕玭。
     ●    ○     ○     ●     ●     ○
  洎中南海集成经国雄文,四表千秋宗赤典。
         ○       ●
  元首功勋,下齐河岳。点井冈星火,举遵义明燎,靖倭虏烟尘,轰长江炮浪。
     ○    ●     ●     ○     ○     ●
  至天安门升起瞭城巨盏,九州万户唱金鸡。
         ●       ○

  又李月初挽石伏生联:

  相约买山种桔,相邀筑室藏书。文字交把酒对谈,枉费几番筹划。岂奈遭时不偶,
       ●      ○       ○      ●      ●
  致教夙愿难酬。此别已吞声,万里烟云齐惨淡。
     ○     ○       ●
  共怜世道崎岖,共愤人情冷暖。古今事和盘打算,终归一塌糊涂。此来退扫闲轩,
       ○      ●       ●      ○      ○
  漫拟专攻进学。前程空想像,百年心迹付蹉跎。
     ●     ●       ○

  每边十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易祖洛代殷女士挽鄷夫人联:

  款款深交,情逾骨肉。每忆茶余绣后,情话缠绵,想象服多仪,室家宜尔。
     ○    ●      ●    ○     ○    ●
  岂料熊蛇未梦,坐叹兰闺,竟然割蚌求珠,扁鹊不逢遭毒手。
     ●    ○      ○       ●
  陶陶孟夏,景太凄凉。况当笋老桑稀,仙屏缥缈,痛鸾弦遽断,夫婿何堪!
     ●    ○      ○    ●     ●    ○
  可怜环佩归魂,犹依华屋,忍听哀蝉谱曲,啼鹃真个最销魂。
     ○    ●      ●       ○

  每边十二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广西柳州徐达咏竹联:

  五千年文明史实,舍汝难书。食箸粱箪,恭武孝亲祈笋;华笺翰管,禹偁作记传楼。
        ●    ○    ○      ●    ●      ○
  拖筇杖以邀朋,提蔬篮以趁市。听幽林兮鸣籁,赏玉女兮吹箫。更难忘湘妃昔日情深,枝
     ○      ●      ●      ○         ○
  上斑痕点点。
    ●
  亿万众富裕生涯,惟君是赖。箩筐箕畚,农夫沐雨栉风;经箧衣箱,学子从师负笈。
        ○    ●    ●      ○    ○      ●
  戏鹦笼于暇日,眠篾簟于炎宵。浮短筏乎琼湖,设雕筒乎玉案。试遥瞻资澳今朝春好,园
     ●      ○      ○      ●         ●
  中绿干猗猗。
    ○

  每边十二句以上者,不再举例。后文标准对联部分再行录入。
  正格偶数句,是马蹄韵最标准的格式。
  正格为奇数句者,除末句句脚为单平或单仄而外,其余皆为连珠,而且在上联末句仄收、下联末句平收的前提下,呈如下规律:以“三”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七句、十一句等),上联句脚皆为平起(即首句句脚为平声字);以“五”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九句、十三句等),上联句脚皆为仄起(即首句句脚为仄声字)。列表如下: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九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十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十三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下联句脚与上联平仄相反。
  下面将上下联综合起来进行叙述,并举例。
  每边三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

  如四川灌县离堆联;

  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
       ○    ○       ●
  揽全蜀山川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
       ●    ●       ○

  又某戏台联:

  见几多世态人情,触目惊心,莫道戏中无益;
        ○    ○      ●
  做尽他声音笑貌,出风入雅,都从空里传神。
        ●    ●      ○

  又吴熙挽王闿运联:

  文章本气数所关,时际末流,高寿大名皆有累;
        ○    ○       ●
  人物晋晋唐以下,学成别派,笔才雄气两无伦。
        ●    ●       ○

  又河南开封信陵君祠联: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    ○          ●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    ●          ○

  每边五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某氏挽寿夭者联:

  寿夭非足惜,却何堪堂前白发,阃内红颜。事业有谁怜,问先生何以处此;
      ●       ●    ○     ○       ●
  数理固难推,更不解盗跖长年,颜回短命。报施真倒置,恨造物竟尔如斯。
      ○       ○    ●     ●       ○

  又蒋汝藻题杭州西湖来鹤亭联:

  踞鹫岭,面芝坞,傍桃源,小筑茅亭,是林峦最幽处;
    ●   ●   ○    ○      ●
  曲江涛,吴山云,西湖月,生成画本,亦宇宙之大观。
    ○   ○   ●    ●      ○

  又南岳祝圣寺联:

  本南天保障,望七二峰朱陵紫盖,郁郁乎壮哉!愧小子是匹马征夫,也许碧山采芝术。
      ●        ●     ○        ○       ●
  正沧海横流,问三千年金简玉书,爽爽然在否?更何处访元夸使者,上邀赤帝扫欃枪。
      ○        ○     ●        ●       ○
  
  每边七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赵仲飙挽李辉武联:

  故乡云黯邺侯居。想手握虎符,心贻燕寝,每当秋深塞远,恨不随征雁南飞。
        ○     ○    ●      ●       ○
  终养事如何,凭谁早上陈情表?
    ○       ●
  大将星沉诸葛垒。叹水咽牛峡,路辟蚕丛,此后雨湿天阴,尚可见鸣鸢西指。
        ●     ●    ○      ○       ●
  灵魂归也未,使我长歌蜀道难。
    ●       ○

  又吴县莫厘峰联:

  湖山成千古画图。南望吴江,西延浃浦,北临惠麓,东达金阊。此处是清流,
        ○    ○    ●    ●    ○     ○
  古刹被名僧所占。
      ●
  物象极四时佳景。春风柳岸,夏岫云峰,秋正归帆,冬留积雪。我生厌尘径,
        ●    ●    ○    ○    ●     ●
  一官为胜境而来。
      ○

  每边九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某挽姐夫联:

  出兵恒而直指,君早秣马。未几解组归国,搜罗金石图书,怡情晚景。讵清辉暂别,
       ●    ●      ○      ○    ●     ●
  三千里惊报飞来。何时再见曼卿,真是九回肠欲断。
      ○      ○       ●
  莅甥馆以承颜,我始垂髻。回忆题襟唱和,相与文章樽酒,讨论深宵。乃遗砚能传,
       ○    ○      ●      ●    ○     ○
  四十年尘缘了断。此去倘逢先姐,为言一介体犹强。
      ●      ●       ○

  每边十一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唐炳霖题湖南永州福寿亭联:

  世路少闲人。春怅萍飘,夏惊瓜及,秋归客雁,冬赏宾鸿。慨仆仆长征,只赢得栉风
      ○    ○    ●    ●    ○     ○
  沐雨。几经历红桥野店,紫塞边关。名利注心头,到处每从忙里过。
   ●       ●    ○     ○       ●
  郊原无限景:西流湘浦,南峙嵛峰,东卧金牛,北停石马。奈茫茫无际,都付诸远水
      ●    ●    ○    ○    ●     ●
  遥山。止收拾翠竹香苓,绿天息影。画图撑眼底,劝君曷向憩中看。
   ○       ○    ●     ●       ○

  每边十三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暂缺。

  段合式

  段合式,就是“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不是一贯到底,而是在对联中根据联意的层次作分段安排。这种对联若作通观,并不全合马蹄韵,但就每段而论,则都是合马蹄韵的。正格中,四句以上者这种对联占大多数。
  一副对联如果按联意每边可以分为若干段,而其中某些段连起来也合马蹄韵的,这些段也可以不分开。段与段间有“∥”作标志的,不过说明该处按联意可以分开罢了。后面的联例大致都是这样处理的。
  每段句数的多少,决定了对其句脚平仄格式的选择。如每段只一句的,句脚非平即仄。到底用平脚还是仄脚,以与前后相对协调为宜。这个原则,亦适合一段多句者。每段为两句者,句脚选“平仄”或者“仄平”。每段三句者,句脚选“平平仄”或者“仄仄平”。每段四句者,句脚选“仄平平仄”或者“平仄仄平”。依此类推,不论为偶数句还是奇数句,有多少句就按多少句的马蹄韵句脚平仄规律安排。下面择举数例: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上联,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两句:

  贤王汤沐,旷代犹存。
     ●    ○

  这一段的句脚用“仄平”。第二段三句:

  莫谈桑海兴亡,且安排青簟疏帘,借一局围棋赌胜。
       ○       ○       ●

  这一段的句脚用“平平仄”。下联:

  江表风流,于今末泯。∥依旧湖山整理,更收拾玳梁画栋,待双栖燕子归来。
     ○    ●       ●       ●       ○

  与上联句脚平仄相反,情形相同。
  武昌黄鹤楼李联芳联上联,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两句: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
      ●    ○

  这一段的句脚用“仄平”。第二段六句:

  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
      ●    ○    ○    ●      ●       ○
  
  这一段的句脚用“仄平平仄仄平”。第三段三句:

  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       ○    ●

  这一段的句脚用“平平仄”。下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
      ○    ●      ○    ●    ●    ○
  风情,仅留下苍烟映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       ●      ●       ●    ○

  与上联句脚平仄相反,情形相同。

  昆明大观楼长联,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四句: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    ●    ●       ○
  
  这一段的句脚用“平仄仄平”。有的书“池”字后不点断,这一段便成了“仄仄平”,也合马蹄韵。第二段五句: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    ○    ○    ●    ●      ○

  这一段的句脚用“仄平平仄仄平”。第三段四句: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       ●     ●       ○

  这一段的句脚用“平仄仄平”。第四段四句: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    ○    ○    ●

  这一段的句脚用“仄平平仄”。

  第二、三两节合为一段,也合马蹄韵正格,这样全联就成为三段。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
      ●    ○    ○       ●   ○    ●
  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
   ●    ○    ○      ●     ●       ○
  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青霜。
  ○       ●        ○    ●    ●    ○

  与上联的句脚平仄相反,情形相同。
  还有可以分为五段以上而分别合马蹄韵者,不再赘举。
  这里把每边三句、上联句脚为“仄平仄”、下联句脚为“平仄平”这一格式的对联,特别提出来说一说。
  句脚为“仄平仄,平仄平”者,在真正的对联名家的作品里是很少的,可以说是百不见一。但是尽管这种对联很少,在一些名家的集子里毕竟可以找到。看下面一些从清代到民国初年的例子:
  例一:

  君有十分善,臣有十分忠,羡名儒得居谏职;
      ●     ○       ●
  读得一句书,说得一句话,宜圣主亲试言官。
      ○     ●       ○

  此乃李渔《赠王北山掌科》联,见于《李笠翁文集》卷四“对联”部分。

  例二:

  廿年独宿,操履洁清,同辈如君真健者;
     ●    ○       ●
  十载从公,身兼劳怨,异时任事想斯人。
     ○    ●       ○

  此乃郭嵩焘《挽熊漱芳茂才》联,见于其《云卧山庄联语》卷五。

  例三:

  是奇男子,是真将军,万里忠魂归白竹;
     ●    ○       ●
  为天下忧,为吾党惜,两行热泪对黄花。
     ○    ●       ○

  此乃左宗棠《挽王壮武公》联,见于《左文襄公文集》之“联语”部分。

  例四:

  泱泱南海,浴日稽天,中有南盘江水;
     ●    ○      ●
  泛泛东楂,授餐食馆,此为东道主人。
     ○    ●      ○

  此乃赵藩题《广州云南会馆》联,见于其《介庵楹句正续集合钞》之续集部分。

  例五:

  老臣白发,痛矣骑箕,整顿乾坤愿初了;
     ●    ○       ●
  满目苍生,潸然出涕,凄凉山馆我何知。
     ○    ●       ○

  此乃王闿运挽张之洞联,见于《湘绮楼联语》卷三。

  例六: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需要认清岔路;
       ●    ○      ●
  一楼俯看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    ●      ○

  此为陈文政题贵阳图云关联,见《贵阳府志·余编》卷四十。

  例七:

  割据湖山少许,操鸟兽草木之权,是亦为政;
       ●       ○    ●
  游戏世界无量,极泉石烟云之胜,聊乐我魂。
       ○       ●    ○

  此乃康有为题杭州一天园联,见于《西湖笔丛》附录。
  这种句脚平仄为“仄平仄,平仄平”的对联其所以产生,可能出于两种情形。一种是懂马蹄韵的作者,像上面的七位,虽然知道(这有其作品可以证明)全联的句脚平仄按规则应为“平平仄,仄仄平”,但在创作时首先得到的一句已为仄脚,末句又应当保持仄脚,否则就会破律,中间一句若再用仄脚,不仅韵味单调,也会破律,只好用平脚,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格式。另一种是根本不懂对联句脚的平仄安排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创作时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于是有时也碰出了这一种格式。
  对于这种平仄格式,到底应当怎样认识呢?
  一般认为,既然名家的集子里大多可以找到,就应当承认它的合法性。至于其合法在哪里,并无进一步的说明。
  王自成先生在《对联的“马蹄格”刍议》(载《湘楚楹联》第二期)一文中说:“(这种格式的对联)上、下联第一句为调声句。长联中的调声句,可使音韵交替协和,为以下的平声句调谐。”但是“平平仄,仄仄平”不是被公认为最和谐的格式了吗,何以还要再去“调声”呢?这种说法,令人费解。
  蔡郕先生在《联对作法·卷一·谐音》一节中,讲了每边三句的对联其句脚平仄应为“平平仄,仄仄平”之后,作了如下的叙述:“首联三句煞脚字用仄平仄,对联用平仄平者,乃变例也。”首联,即出边,指上联。对联,即对边,指下联。蔡先生将每边三句的对联之句脚为“仄平仄,平仄平”者以“变例”视之,但是“变例”二字在蔡先生的文章中是包含得比较宽的,句脚连用三平或三仄者也包括进来了。而句脚连用三平或三仄是明显违反马蹄韵规则的,所以蔡先生所谓“变例”这一概念,除了与正格“平平仄,仄仄平”对举而形成“甲”与“非甲”的关系而外,也没有对“仄平仄,平仄平”这一格式单独说明什么。若将三平或三仄连用的情形排除在外而仅将“仄平仄,平仄平”视为变例,当然是可以的,将三平三仄连用的情形也包括在内,就没有客观标准了。
  笔者认为每边三句、句脚为“仄平仄,平仄平”这一格式的对联应当得到承认。其原因,不在于对联名家有时也这么写,——名家有时也作不合律的对联,不能不加分析一概予以承认,——而在于这种格式在马蹄韵段合式中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考察此类对联就可以发现,此类对联按其句意通常都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两段。大多数是首二句为一段,末句为一段。少数是首句为一段,二三句为一段。三句拉通为一段者,尚未找到例子。
  首二句为一段者,如前例三左宗棠《挽王壮武公》联:

  是奇男子,是真将军,∥万里忠魂归白竹;
     ●    ○        ●
  为天下忧,为吾党惜,∥两行热泪对黄花。
     ○    ●        ●

  首句为一段者,如前例六陈文政题贵阳图云关联: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需要认清岔路;
       ●     ○      ●
  一楼俯看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     ●      ○

  分成相对独立的两段后,一句的句脚非“仄”即“平”,符合每边一句的马蹄韵规则;两句的句脚,非“平仄”即“仄平”,符合每边两句的马蹄韵规则。这就没有问题了。不能分段者,当视为破律。

  间破式

  间破式,就是从总体上看对联是用马蹄韵写的,但“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为服从联意的需要间或有所打破,又非段合式之分段安排者。
  间破式对联,在何处打破“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没有一定。但就上下联而言,若句脚平仄对立整齐,一般上联在某处打破者,下联亦在该处打破。徐舒庵题益阳裴公亭重修纪念联,即是一例:

  梓里访名亭。看渡口垂杨,甘垒霁月,志溪帆落,关濑湍惊。赏不尽万家美景良辰,犹      ○     ○    ●    ●    ○         ○
  创见汽机巨舰,∧,天堑大桥。想裴公化鹤归来,邂逅相逢同一笑。
     ● ●    ○       ○       ●
  城廓滨资水,听庆州渔唱,陆贾山歌,鹿寺钟声,龟台夜读。又谁知千载宰官仙佛,都      ●     ●    ○    ○    ●         ●
  付与市井晴岚,∧,江村暮霭。剩我辈凭栏畅叙,流连往返共长吟。
     ○ ○    ●       ●       ○

  联中之“∧”表示所缺之句的位置。这个位置有一定的相对性,按句脚平仄安排规律联句应加于此,但按其语意有时却既加不进去,也改不过来。“∧”下之“●”表示所缺之句句脚当为仄声字,“∧”下之“○”表示所缺之句句脚当为平声字。下同。这副对联每边十句,上下联在标出的位置上各补一句,就完全合马蹄韵了。

  又徐海宗挽青楼女云香联:

  试问十几年磨折,却苦谁来?如蜡自煎,如蚕自缚,∧,没奈何罗网横加。曾与郎云:        ●    ○    ○    ● ●       ○    ○
  君因怜薄命者,∧,乃惜一援手耶?呜呼!可以悲矣!忆昔芙蓉露下,杨柳风前,舌妙吴
     ● ●      ○  ○    ●      ●    ○
  歌,腰轻楚舞,每瞰酡颜之醉,常劳玉腕之携。天台无此缘,会真无此遇,∧,广寒无此
  ○    ●      ●      ○     ○     ● ●
  游。纵教善病工愁,笑他憔悴,尚恁地谈心遥夜,禁报鸡筹,况平日袅袅婷婷,齐齐整整。
  ○      ○    ●       ●    ○       ○    ●
  岂图两三月欢娱,便抛侬去。望鱼长杳,望雁长空,∧,料不定琵琶别抱。然为渠计:
        ○    ●    ●    ○ ●       ●    ●
  卿岂昧夙根哉,∧,而肯再失身也?若是,殆其死乎?迄今荳蔻香消,蘼芜路断,门犹崔
     ○ ○      ●  ●    ○      ○    ●
  咏,楼已秦封。难招红粉之魂,枉堕青衫之泪。女娲弗能补,精卫弗能填,∧,少君弗能
  ●    ○      ○      ●     ●     ○ ○
  祷。但愿降神示梦,与我周旋,更大家稽首慈云,乞还鸳牒,或有个夫夫妇妇,世世生生。
  ●      ●    ○       ○    ●       ●    ○

  这副对联,每边二十五句。上下联在标出的位置上按标出的句脚平仄各补三句,全联就全合马蹄韵了。

  又黄摩西挽所欢联:

  鸳鸯待阙廿三后,绝艳眷惊才,问眼底乌衣马粪、龌龊儿郎:谁堪檠架?奈氤氲使者
        ◎     ◎       ⊙    ○    ●
  处,未注定正式姻缘。雾鬓风鬟,乍谢牧羊憔悴;绣襦甲帐,又临跨虎危疑。明月易奔,
  ●       ○    ○      ●    ●      ○    ○
  小星难赋。十斛珠聚作六州铁,谁实为之?∧,∧,例诸钟建负我,宁畏鸩鸟微言?网取
   ●        ●    ○ ○ ●      ●      ○
  西施赠人,原出鸱夷左计。矫情成薄幸。猛回首前尘,半霎绿叶绯桃,钿盟都误,更累卿
   ○      ●     ●     ○      ○    ●
  赍志而终:豪如牡丹王,烈如芙蓉神,痴如茶花女。欲界魔宫,种种悲凉历史,印遍脑筋,
   ◎     ○     ○     ●    ◎      ⊙    ○
  怎一个愁字了得!
      ●
  鹣鲽忘形五百日,感恩兼知已,较世间熨体画眉、寻常伉俪,尤觉绸缪。在专制社会
        ⊙     ○       ◎    ●    ○
  中,算略遂自由目的。拗莲捣麝,但拼并命迦陵;善病工病,忍听断肠杜宇。红覆偷嚼,
  ○       ●    ●      ○    ○      ●    ●
  绛雪无灵。七香车送入四禅天,嗟何及矣。∧,∧,从古旷代丰姿,断不双修福慧。奚况
   ○        ○    ● ● ○      ○      ●
  书呆寒乞,岂宜永占温柔?暂别却长离。最伤心通替,重看朱樱翠黛,玉色犹生,尚向我
   ●      ○     ○     ●      ●    ○
  含颦若语:始以横塘曲;继以上云乐,乱以华山畿。笙朝笛夜,喁喁美满名辞,荡为血泪,
   ⊙     ●     ●     ○    ⊙      ◎    ●
  剩几声魂兮归来。
      ○

  这副对联每边三十一句。“⊙”表示当平而用仄,“◎”表示当仄而用平,下同。上联“谁实为之”句后按标示的句脚平仄增加两句,又将其下当平而用仄、当仄而用平的字按应平应仄改过来,就全合马蹄韵规则了。下联情形相同,唯平仄相反。
  有的对联,上下联打破马蹄韵的规则,并不在同一位置。这种情况出现在上下联句脚平仄对立略有差异的时候。如杨千成题云南通海秀山联:
  相看两不厌,眼波荡出山水情。喜流连通幽曲径,鼓风香柏,海门夕照,螺峰白云。
      ●       ○       ⊙    ●    ●    ○
  人皆云秀甲南滇,诚佳语也。
      ○    ●
  独立自萧瑟,心潮浮起古今意。欣回首驻军孔明,挥毫升庵,畔富神僧,忠魂碧血。
      ⊙       ●       ◎    ○    ○    ●
  古所谓风流天下,岂妄言哉!
      ●    ○

  这副对联每边八句。句脚不合马蹄韵规则者,上联仅第三句句脚,下联则有第一句句脚和第三句句脚。

  又云南文山五夫子祠联:

  此地属三长官,带河襟山,应数畹町名胜。自先辈经营圣域,率乡人礼拜前庭。棫朴
       ○    ○      ●       ●       ○
  菁莪,造吾邑二百载英才之盛。忽而雕墙峻宇,忽而蔓草荒烟。感其事者,每慨乎桑田沧
   ○          ●      ●      ○    ⊙
  海。然发抒兴致,面面皆宜。∧,∧。请看那螺峰西拥,雁塔东高,凤岭北横,龙江南下。
  ○     ●    ○ ○ ●       ●    ○    ○    ●
  于今祀五夫子,馨香俎豆,实接孔孟渊源。赖诸君大启贤门,不几时恢复旧制。濂洛
       ●    ●      ○       ○       ●
  关闽,开后儒亿万年理学之宗。或则花里寻师,或则竹中问友。登斯境者,恍得之鱼跃鸢
   ●          ○      ○      ●    ●
  飞。况疏瀹性灵,时时可领,∧,∧,莫负他杨柳春疏,芙蓉夏满,桂林秋洁,榕树冬青。
  ●     ○    ● ● ○       ○    ●    ●    ○

   上联为一平一仄下联为一仄一平的两句以外,上联“感其事者”的句脚“者”还当改为平声字,全联马蹄韵的规则才能贯通。
  又刘揆一挽孙中山联:

  天心太不仁矣,胡丧斯空前绝后之完人!揖让迈尧,征诛踵武,辨才优于邹孟,∧,
       ●          ○    ○    ●      ● ○
  ∧,∧,博爱广于墨翟,平等真于释迦。数千年专制权威,纯赖苦衷改革。旗张白日,初
  ○ ●      ●      ○       ○      ●    ●
  困雷乡;血染黄花,再挫南越。论到援宁救鄂,策划尤艰。光复汉山河,巍巍元首,∧,
  ○    ○    ●      ●    ○     ○    ● ●
  敝屣尊荣。岂期约法无灵,群雄多僭名割据。珠江开帅府,挥泪兴师,利钝非所知,惟有
   ○      ○       ●     ●    ○     ○
  鞠躬尽瘁死。
    ●
  国运亦奚衰乎,谁竟此三民五权之主义?克强早逝,松坡云亡,∧,项城深负公托,
       ○          ●    ●    ○ ○      ●
  ∧,∧,黄陂徒有公心,河间直与公敌。二万里共和乐土,渐成满目疮痍。神圣劳工,畴
  ● ○      ○      ●       ●      ○    ○
  为主宰;职业政治,痛失导师。记得行易知难,学说不朽。陶熔新社会,眷眷同盟,∧,
  ●    ●    ○      ○    ●     ●    ○ ○
  仔肩责任。自愧壮怀虚抱,昔时曾受命阽危。行馆读遗书,服膺垂诫,精神永相感,何容
   ●      ●       ○     ○    ●     ●
  乱世苟全生。
    ○

  这副对联每边二十四句。句脚打破马蹄韵规则者:上联为两处,“优于邹孟”句后应连补三句,“巍巍元首”句后应补一句;下联为三处,“松坡云亡”句后应补一句,“深负公托”句后应补两句,另一句应补在“眷眷同盟”句后,与上联位置同。
  有的对联,句脚只在一联中打破马蹄韵规则,另一联则完全符合马蹄韵。如姓氏未详者挽黄兴联:

  甲也为先生友,乙也为先生敌,丙也与先生叛离,丁也得先生亲信。三三两两,幸当
       ●      ⊙       ○       ●    ●
  大会齐临。试俯首扪心,亦曾愧对先生否?
   ○     ○       ●
  成则受国人欢,败则受国人骂,生则遭国人猜忌,死则令国人悲哀。是是非非,直到
       ○      ●       ●       ○    ○
  盖棺定论。愿从头细想,果何辜负国人乎?
   ●     ●       ○

  这副对联每边八句,只上联第二句句脚打破了马蹄韵规则。而其打破,是因为“友”与“敌”为反义词排用,若改“敌”为“仇”,便全合。
  又李爱岐题长沙天心阁联:

  天工巧妙,敷陈出锦绣河山:汇八百里洞庭,耸七二峰衡霍;熊槐游梦泽,宋迪写潇
     ●       ○      ○      ●     ●
  湘;归隐陶潜记武陵,重瞳舜帝崩宁远;小乔艳骨,空余湖畔芳抔,刘发高冈,直欲登台
  ○       ○       ●    ●      ⊙    ○
  瞩母。漫说虞妃斑泪竹,李泌读书堂,庾岭绽先枝,龙宫延柳毅,且看这白沙鹤井,黄蔡
   ●       ●     ○     ○     ●       ●
  忠坟,艨艟浮水桔洲头,立碛象形猴子石,都是四溟胜迹,三楚菁华。争诩地灵,复夸物
   ○       ○       ●      ●    ○    ○
  宝。切摩近景,但恍疑身在层城。允宜把酒临风,岂止消闲寄兴。况还有东塘雨花,北港
  ●    ●       ○      ○      ●       ◎
  霞凝,南市暮云,西亭爱晚。
   ○    ○    ●
  心境通明,比拟乎光华日月。翻几千年史册,数廿五代人豪:正则撰离骚,叔敖埋轵
     ○       ●      ●      ○     ○
  首;虚前贾谊开宣室,完发姜斋抗满清;老杜孤舟,徒悼耒旁空冢。士行都督,犹能运甓
  ●       ●       ○    ○      ●    ●
  惜阴。至于范相岳楼文,宾之怀麓集,永州舒健笔,岳庙宿昌黎,以及那墨绶凤雏,朱张
   ○       ○     ●     ●     ○       ○
  古渡,金匮伤寒长郡守,著方吞毒药王祠,并皆万世崇儒,一时俊杰。缅怀往哲,眷念今
   ●       ●       ○      ○    ●    ●
  贤。展望来兹,已扫尽胸中垒块。自应输芹献曝,尤当为国分忧。莫尽耽春圃桃红,夏池
  ○    ○       ●      ●      ○       ○
  荷绿,冬梅映雪,秋桂留香。
   ●    ●    ○

  这副对联每边三十二句,只上联“湖畔芳抔”句句脚当平用了仄,“东塘雨花”句句脚当仄用了平,其余皆合马蹄韵规则。“湖畔芳抔”句之用“抔”而不用“坟”,显然是为了避免与“黄蔡忠坟”句句脚“坟”重字,而“东塘雨花”句之“雨花”指的是雨花亭,乃一地名,又不能倒成“花雨”,故听之。这副对联同上一副一样,其破律实属迫不得已。当然,“抔”字改为“丘”字,亦可通。这样的对联若归入全合式,也是可以的。

  段合间破式

  段合间破式,就是马蹄韵的规则在一联句脚运用时,基本安排是段合式,但段中句脚的平仄有时又有所打破。段合间破式也是因语意的影响而产生的。如云南腾冲龙光台联;

  捷足上高台,∧,披襟远眺,喜山川面面皆新。∥看盈江飞瀑,凤岭晴岚,巃嵷朝云,
      ○ ●    ●       ○      ●    ○    ○
  赇峅晚照,笔峰霁雪,大洞温泉。胜境名区,一一奔来眼底。趁此氛消雾散,日暖气清,
   ●    ●    ○    ○      ●      ●    ○
  安排美酒香茶,收拾新蔬佳果,∧,招邀密友良朋,乘兴快登临,∧,好细玩两厢歌赋、
     ○      ● ●      ○     ○ ●       ●
  半壁诗文,双塔烟霞,四围花木。
   ○    ○    ●
  回顾思往迹,∧,拔剑狂呼,叹豪杰纷纷谁在!∥想丞相天威,尚书营垒,总戎露布,
      ● ○    ○       ●      ○    ●    ●
  参府战功,经略边筹,将军忠节。流风余韵,重重触到心间。迄今事过境迁,时殊事异,
   ○    ○    ●    ●      ○      ○    ●
  指点荒榛败梗,摩挲断碣残碑,∧,搜访古墓旧址,捐资宏建筑,∧。更永固七司障屏,
     ●      ○ ○      ●     ● ○       ○
  三宣门户,八关锁钥,九隘藩篱。
   ●    ●    ○

  这副对联每边二十一句,分为两段。前三句为一段,后十八句为一段。在第一段中,上联第一句后应补一仄脚句,下联第一句后应补一平脚句。第二段中,在倒数第六句前,上联应补一仄脚句,下脚应补一平脚句;在倒数第四句前,上下联所补与倒数第六句前同。这样两段就完全合马蹄韵了。如果将上下联首句再独立成一段,亦可,这样,其后就无须补一仄脚句。
  又李善济题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今已移至建福宫)联: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
         ○    ○    ●    ●    ○ ○ ●    ●
  纵横八百里舆国。∥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
      ○         ⊙     ○    ●    ●    ○
  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
   ○       ●       ○       ●       ●
  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
    ⊙    ◎    ●       ○       ●       ○
  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又逍遥涉薝蔔岗,渡芙
   ○       ●       ●       ○       ○
  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年华渚姚
   ●       ●    ○     ○      ● ● ○
  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       ●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
         ●    ●    ○    ○    ● ● ○    ○
  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
      ●         ◎     ●    ○    ○    ●
  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魂归。高士传岂欺余哉!∥莫
   ●       ○       ●       ○       ○
  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飘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
    ◎    ⊙    ○       ●       ○       ●
  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
   ●       ○       ○       ●       ●
  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他日龙吟虎
   ○       ○    ●     ●      ○ ○ ●
  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       ○

  这副对联每边三十五句,分为五段。上联第一段第五句后少一平脚句和一仄脚句,第二段第一句当平而用仄。第四段第一句当平而用仄,第二句当仄而用平。第五段倒数第二句前应补一仄脚句和一平脚句。下联情形与上联相同,唯句脚平仄相反。
  又钟耘舫六十自寿联:

  六十年东碰西撞,误落乾坤圈套。∥乱烘烘,叠床梦;急抢抢,架肩愁。遍三川草木
        ●      ●    ○   ●   ●   ○
  烟霞,滴滴皆啼痕血迹。长歌代哭,猛惊姬蹶嬴颠;短笛助讴,痛写刘聋赵瞆。嘈嘈廿七
   ○       ●    ●      ○    ○      ●
  史,阿孰算个男儿?意岳粹嵩华,安肯漫钟贤秀。将上马杀贼,下马作檄。开拓往哲之心
  ●      ○     ○      ●     ●    ◎
  胸,推倒亚洲之豪杰。岂料文章贾祸,魑魅兴波,即兹傲骨刚肠,早冲犯着奎宿仇星,耨
  ○       ●      ●    ○      ○        ◎
  恼着孔兄丑脸。∧,∧。毁者誉者,诅者祝者,投石者,设饵者,颂项斯者,衔鲁国者,
     ● ○ ○                           ●
  悠悠众口,鲜定评也。而进蹑网罗,退蹊坎壈,无端囚戮管仲,无端谤辱宣尼。懵懂之条
   ●    ◎     ○    ●      ●      ○
  科,恁般颟顸。提起我半生鲋辙,历历怆怀。这满腔义胆忠肝,都付与狠吞犬噬。只筵间
  ○    ●       ●    ○       ○       ●
  酒,镜边花,碗底肥鲈,柈中瘦鹿,还值得浓餐淡饮,浅唱低斟。好福泽需好精神,奈壮
  ●   ○    ○    ●       ●    ○       ○
  志久受磨礲。∧,∧,浩劫毓奇才,奇才动遭浩劫,已矣,吾其伴赤松子游矣。悔韶龄酷
     ● ● ○     ○      ●           ●
  嗜简篇,∧,便散支撑宇宙。至今日筋疲脑碎,斗米跳毙猢狲;髭鬓飘霜,干彻甚么经济!
  ○ ○      ●       ●      ○    ○      ●
  ∥罢罢罢,从此卷旗收伞,要利刀阔斧,斫尽情根,秘诀灵符,消除慧业,把些嫠妇恤,
          ●     ●    ○    ○    ●     ●
  杞人忧,团体欷,同胞叹,∧,掷抛向缥缈虚空,第取一件衣,一盂粥,∧,葆护皮囊。
  ○   ○   ● ●       ○     ○   ● ●    ○
  那富贵功名,总属贪嗔痴妄。黄粱熟,黑种滋,问间常喜怒悲欢,为的是谁家世界?∥拥
    ○      ●   ●   ○       ○       ●
  被窝呵呵窃笑,自笑某辛辛苦苦,碌碌忙忙,∧,∧。做了龁书囊,敩了钻纸蚊,狂了采
     ●       ●    ○ ○ ●     ●     ○
  蜜蜂,疯了闹山鹊。
   ○     ●
  二万里南暹北鞑,割残周径球图。∥霹雳炸,铜铁炎;水火驰,轻养骤。听盈庭纂组
        ⊙      ○    ●   ○   ○   ●
  锦绣,嘐嘐说杜断房谋。裂指叩阶,夸诩擎天手段;咬牙变法,矜持补衮金针。缕缕数千
   ●       ○    ○      ●    ●      ○
  言,非咱难争霸局。谅蟭哄蠋斗,乌能抵抗旃旜。须左挟虬龙,右挟蛟蟒,仗钺鬇鬡之窟
  ○      ●     ●      ○     ○    ●
  穴,请缨椎髻之殿庭。宁知压力弗遒,风潮忒逆。就论声光气电,仅剿袭点欧罗糟粕,咀
  ●       ○      ○    ●      ●        ⊙
  嚼点新学馋涎。∧,∧。英耶德耶,班耶葡耶,拒俄耶,联美耶,购倭械耶,增比款耶,
     ○ ● ●                           ○
  睒睒凶睛,胡闪烁也?而朝修船政,暮整海军,忽焉赏息京垓,忽焉赔兵亿兆。羲农之胄
   ○    ●     ●    ○      ○      ●
  裔,改号野蛮。但闻伊几阵羊鸣,齐齐褫魄。本滥臭行尸走肉,怎禁彼舰碾轮研。惟剥闾
  ●    ○       ○    ●       ●       ○
  阎,刳士族,搜擒瓮鳖,攫捉笼鸡,倒足称顶选尖毫,头批脚色。大完全先大破败,∧,
  ○   ●    ●    ○       ○    ●       ● ○
  ∧,计苍昊潜徯运会,英雄造时势,时势亦待英雄。伤哉,予竟以白发翁老哉!念圣主勚
  ○       ●     ●      ○           ○
  劳宵旰,∧,隐求醖酿氤氲。乃诸公蟆蛊蛇妖,骄焰吐来瘴雾;腥臊喷毒,散成各道瘟癀。
  ● ●      ○       ○      ●    ●      ○
  ∥哈哈哈,假饶乞借斧柯,当倾泻银河,湔锄肮脏,掀翻玉轴,搜检贞元。虽有测量方,
          ○     ○    ◎    ●    ○     ○
  格致理,工商战,汽化机,∧,殊不是治平浆汁,应该两撒腿,两拗捶,∧,剔穿地壳,
  ●   ●   ○ ○       ●     ●   ○ ○    ●
  扫贪污庸懦,悉归斩绞徒流。盘古甦,混沌死,嗟若辈梼穷饕浑,究竟由何处胚胎。∥登
    ●      ○   ○   ●       ●       ○
  舞台悄悄私看,且看他扰扰营营,轰轰烈烈,∧,∧,跃出五爪狮,吼出独角虎,嗥出四
     ○       ○    ● ● ○     ○     ●
  眼狗,现出九尾狐。
   ●     ○

  这副对联每边八十八句。上联分为四段,第二段“下马作檄”句句脚当平而用仄,“奎宿仇星”句句脚当仄而用平,“孔兄丑脸”句后应补两个平脚句,“鲜定评也”句句脚当平而用仄,“久受磨礲”句后应补一仄脚句和一平脚句,“酷嗜简篇”句后应补一平脚句。第三段“同胞叹”句后应补一仄脚句,“一盂粥”句后应补一仄脚句。第四段“碌碌忙忙”句后应补一平脚句和一仄脚句。下联除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二段“欧罗糟粕”句句脚当平而用仄而外,其他需改之处,位置与情形均与上联同,唯句脚平仄相反而已。
  又钟耘舫拟题江律临江城楼联:

  地当扼泸渝控涪合之冲,接滇黔通藏卫之隘。四顾葱葱郁郁,俱围入画江城。看南倚艾
           ○        ●      ●      ○
  村,北褰莲盖,西撑鹤岭,东敞牛栏,焰纵横草木烟云,尽供给骚坛品料。欹斜楝桷,径枝
  ○    ●    ●    ○       ○       ●    ●
  梧魏晋隋唐。∥仰睇骇穷墟,缰鬼宿间矮堞颓堙,均仗着妖群祟夥。只金瓯巩固,须防劫火
    ○      ○        ○       ●     ●
  懵腾;范冶炉锤,偏妄逞盲捶瞎打。功名厄运数也?运数厄功名也?对兹浑浑茫茫,无岸无
   ○    ○       ○             ●      ○
  边,究沦溺衣冠几许?∥登斯楼也,羽者,齿者,蠃者,介者,脰臆鸣者,旁侧行者,忿翅
  ○       ●     ●
  抉抢喜啮攫扪者,迎潮朅朅趋去,拂潮朅朅趋来,厘然坌集,∧,而乌兔撼胸,掷目空空,
      ●      ⊙      ○    ● ●     ○    ○
  拍浪汹汹,搿橹噰噰,挝鼓冬冬,∧,∧,詟以霹雳,骤以丰隆。溯岷蟠蜿蝘根源,庶畅泻
   ◎    ◎    ○ ○ ●    ●    ○       ○
  波澜壮阔胸怀耳!试想想狉榛朴噩,俄焉狂荡干戈;吴楚睢盱,俄焉汪洋黻冕;侏离腾踔,
      ●       ●      ○    ○      ●    ●
  俄焉渺漾球图。谓元黄伎俩蹊跷,怎恇怯鬇鬡努眼。环佩铿锵之日,盈廷济济伊周,忽喇喇
     ○       ○       ●      ●      ○
  掀转鸿沟,溪谷淋漓膏液。蚩氓则咆哮虓虎,公卿则谨视么豚,熊罴鹅鹳韬钤,件件恃苍羲
   ○      ●       ●       ○      ○
  定策。迨欃枪扫尽,奎壁辉煌,复纱帽下摊瞌睡虫,太仓里营狡猾鼠。毛锥子乏肉食相,岂
   ●     ●    ○        ○       ●       ●
  堪甘脆肥脓?∧,∧,∧,恁踹踏凤凰台,蹂躏鹦鹉洲,距踊麒麟阁,靴尖略踢,惨鸡肋虔
    ○ ○ ● ●      ○     ○     ●    ●
  奉尊拳。喑呜叱咤之音,焰闪胭脂舌矣。已矣!余祈蜕变巴蛇矣!斑斑俊物,孰抗逆舑舕凶
  ○      ○                 ●    ●
  麟?设怒扇支祁,倒纠率魑魅魍魉;苟缺锯牙钩爪,虽宣尼亦慑桓魋。∥这世界非初世界矣。
  ○     ○       ●      ●       ○         ●
  爰悄悄上排阊阖,沥诉牢愁,既叨和气氤氲,曰父曰母;巽股艮趾,举饮承易简知能。胡觇
      ●    ○      ○    ●    ●       ○
  轴折枢摧,又嫉儿孙显赫,未容咳笑,先迫号啕,恪循板板规模,诸任雷霆粗莽。∥稽首,
    ○      ●    ●    ○      ○      ●
  稽首,稽首,吁浓恩派归甲族,侣伴虾蝤。泡呴昙嘘,尚诩蜉蝣光彩。闷缘香藻,喧喤闹铁
    ●       ●    ○    ○      ●    ●
  板铜琶;快聆梅花,潇洒饫琼箫玉笛;疏疏暮苇,瀛寰隔白露蒹葭。嗟嗟!校序党庠,且拘
  ○    ○       ●    ●       ○       ○
  辱士林羑里;透参妙旨,处处睹鱼跃鸢飞。∧,∧,嗜欲阵,迷不着痴女呆男,撞破天关,
    ●    ●       ○ ○ ●   ●       ○    ○
  遮莫使忧患撩人人撩忧患。懵懂自吉,伶俐自凶,脂粉可乱糊涂,乔装着丑末须髯,彼愈肮
          ●    ●    ○      ○       ●
  脏,俺愈邋遢。讪骂大家讪骂,某本吟僧一个,无端堕向泥犁。恰寻此高配摘星,丽逾结绮,
  ◎    ⊙      ⊙      ●      ◎       ○    ⊙
  咬些霜,咽些雪,俾志趣晶莹,附舟楫帆樯,晃郎虑周八极。听听听村晴莺啭,汀晚鸥哗,
  ◎   ●     ○     ○      ●       ●    ○
  那是咱活活泼泼悠悠扬扬的性。久坐!久坐!∧,∧,计浊骸允该抛弃,等候半池涨落,拣
            ⊙  ●  ● ○ ○       ●      ●
  津汁秘诀揉抟,抟至乳洽胶溶,缩成寸短灵苗,妪煦麂卵,倏幻改绀发珠眸,远从三百六度
     ○      ○      ◎    ●       ○
  中握斧施斤,与渠镌囫囵没窍混沌。
    ○         ●
  蒙有倾淮濆溢沪渎之泪,堆衡岳压泰岱之愁。满腔怪怪奇奇,悉属我心睇泗。念蚕凫启
           ●        ○      ○      ●
  土,刘孟膺符,轼辙挥毫,马扬弄墨,泄涓滴文章勋绩,遂销残益部精华。逼狭河山,怎孕
  ●    ○    ○    ●       ●       ○    ○
  育皋夔契稷?∥俯吟欷剑栈,除拾遗外郊寒岛瘦,总凄煞峡鸟巫猿。故卧龙驰驱,终让井蛙
    ●      ●        ●       ○     ○
  福泽;阴阳罗网,惯欺凌渴鲋饥鹏。英雄造时势耶?时势造英雄耶?为问滔滔汩汩,匪朝匪
   ●    ●       ○             ○      ●
  夕,要飘零萍梗何乡?∥涉巨川耶,恍兮,惚兮,凛兮,冽兮,窔澒洞兮,突漩涡兮,迤逦
  ●       ○     ○
  欧亚辽夐奥斐兮,帝国务壅民愚,阿国务诱民智。奋欲乘桴,∧,而羿奡掣楫,履冰业业,
      ○      ◎      ●    ○ ○     ●    ●
  褰裳惕惕,触礁虩虩,擎舵默默,∧,∧,动其进机,静其止屉。藐湔泜潢污行潦,谁拔尔
   ⊙    ⊙    ● ● ○    ○    ●       ◎
  抑塞礌砢才猷乎?叹区区锤凿崔嵬,夸甚五丁手段!组织仁义,夸甚费蒋丝纶!抽玩爻占,
      ○       ○      ●    ●      ○    ○
  夸甚谯程卜筮!在冈底峥嵘脉络,应多少豪杰诞身!沱潜彭湃之余,依旧荒荒巢燧,硬苦苦
     ●       ●       ○      ○      ●
  追踪盘古,弹丸摭拓封疆。累赘了将军断头,凄怆了苌弘葬碧,礼乐兵农治谱,纷纷把尧舜
   ●      ○       ○       ●      ●
  效尤。及淫滪轰乎,黎邛顺轨,第薛蕊代芙蓉增色,杜鹃伏丛棘呼冤。峨眉秀鲜桢干材,勉
   ○     ○    ●        ●       ○       ○
  取賨毡橦布。∧,∧,∧,反猢狲美面具,豺狼巧指臂,狮狻盛威仪。口沫微飞,统犍叙胥
    ● ● ○ ○      ●     ●     ○    ○
  惊灭顶。锦纨綷縩之服,宁称穷措体哉?伤哉!予安获贡蜀产哉?嶪嶪巉岩,类钟毓嶙峋傲
  ●      ●                 ○    ○
  骨。即肖形凹凸,早媷恼邑贵朝官;假饶赤仄紫标,虽盗跖犹贤柳惠。∥庶贫贱弗终贫贱哉!
  ●     ●       ○      ○       ●         ○
  冀缓缓私赴泉宫,缴还躯壳。诳说神州缥缈,宜佛宜仙;虹彩霓辉,都较胜幽冥黑暗。讵识
      ○    ●      ●    ○    ○       ●
  铅腥锡臊,遍令震旦褦襶,甫卸翳胞,遽烦汤饼,愧悔昏昏曩昔,泣求包老轮回。∥菩提,
   ●      ⊙    ○    ●      ●      ○
  菩提,菩提,愿今番蜕脱皮囊,胚胎蝼蚁。堂砌殿穴,永教宗社绵延;虱脑虮肝,垂拱萃蟭
    ○       ○    ●    ●      ○    ○
  螟肝蚃;蚊眉蜗角,挤首拥蛮触艐航;小小旃檀,妻妾恣红尘梦寐。噫噫!牂牁僰道,乃稽
  ●    ●       ○    ○       ●       ●
  留逐客夜郎;种杂僮傜,啧啧厌鸮啼鴟叫。∧,∧,丘索坟,埋不尽酸胔醋骼。猜完哑谜,
    ○    ○       ● ● ○   ○       ●    ◎
  毕竟是聪明误我我误聪明。宇宙忒宽,瞳眶忒窄,精魂已修所炼,特辜负爹娘鞠抚,受他血
          ○    ○    ●      ●       ⊙
  肉,偿他髑髅。沉浮乐与沉浮,孽由酷滥九经,始畀投生徼裔。且趁此沙澄洗髓,渚澈湔肠,
  ⊙    ◎      ●      ○      ⊙       ●    ◎
  唏点月,哦点风,倩酒杯斟酌,就诗词歌赋,权谋站住千秋。瞧瞧瞧蓼瘠椹敲,荷癯桨荡,
  ⊙   ○     ●     ●      ○       ○    ●
  却似仆凄凄恻恻漂漂泊泊的情。勿慌!勿慌!∧,∧,料蓝蔚隐蓄慈悲,聊凭双阙崇梯,望
            ◎  ○  ○ ● ●       ○      ○
  银涛放声痛哭。哭到海枯石烂,激出丈长鼻腻,掬付龟鳌,嘱稳护方壶员峤,近约十二万年
     ●      ●      ⊙    ○       ●
  后跟踪蹑迹,眡侬斫玲珑别式乾坤。
    ●         ○

  这副对联,每边一百三十五句,分为五段。上联第三段第三句句脚当平而用仄,第五句后缺一仄脚句,第八、九句句脚(汹、噰)当仄而用平,第十句后应补一平脚句和一仄脚句,“甘脆肥浓”句后应补一平脚句和两仄脚句。第五段“疏疏暮苇”句句脚当仄而用平,“鱼跃鸢飞”句后应补一平脚句和一仄脚句,“彼愈肮脏”句句脚当仄而用平,其后两句和“悠悠扬扬的性”句当平而用仄,“堕向泥犁”句和“寸短灵苗”句当仄而用平,“久坐”句后应补两平脚句。下联第三段“褰裳惕惕,触礁虩虩”两句句脚当平而用仄。第四段“震旦褦袱”句句脚当平而用仄。“猜完哑谜”句句脚当仄而用平,“爹娘鞠抚”与“受他血肉”句句脚当平而用仄,“漂漂泊泊的情”句句脚当仄而用平。“丈长鼻腻”句句脚当平而用仄。其他需改补之处,与上联位置与情形均相同,唯句脚平仄相反。
  在上述各式对联中,可以说变格式对联要比全合式少,全合式没有段合式多,段合式没有间破式多,间破式又没有段合间破式多。这也说明,完全合律的对联,在对联中总是居于少数。而象钟耘舫六十自寿联和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这样长的对联,都是按马蹄韵规则来写的,也说明马蹄韵之作为对联的联律,是无可怀疑的。

  变格式

  变格式,一般是指对联末二句句脚为双平或者双仄者。
  每边一句的对联,句脚平仄没有变格。
  每边超过一句的对联,在保持末句句脚为上仄下平的前提下,偶数句与奇数句句脚,平仄安排也有不同。
  为偶数句者,全联句脚皆成两仄两平交替状态,且呈如下规律:以“二”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六句、十句等),上联句脚为仄起(首句句脚为仄声字);以“四”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八句、十二句),上联句脚为平起(首句句脚为平声字)。列表如下:

  每边二句:仄仄
  每边四句:平平仄仄
  每边六句:仄仄平平仄仄
  每边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每边十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每边十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下联句脚与上联相反。
  下面将上下联综合起来进行叙述,并举例。
  每边二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仄,平平”。如台湾慎德堂正殿联:

  拈花一问,无人会笑;
     ●    ●
  弄石千般,有字可传。
     ○    ○

  又台湾振文书院联:

  振纲常于勿替,薪传一脉;
       ●    ●
  文礼乐以成章,道统千年。
       ○    ○

  每边四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四川泸州玉蟾山金鳌阁联:

  看泸地风光,九曲萦洄,冱江环抱,万里平畴收眼底;
      ○    ○    ●       ●
  数川南形胜,玉蟾耸翠,鳌阁流金,一天云雾锁雄关。
      ●    ●    ○       ○

  又王咨臣题南昌滕王阁联:

  古阁喜重修,桂殿兰宫,看万千气象,序阁才人写不尽;
      ○    ○     ●       ●
  新园欣创建,亭台水榭,趁三五良辰,游园雅士兴无穷。
      ●    ●     ○       ○

  每边六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王学仲题江苏高邮文游台联:

  八百载风流宛在。溯端明草诏,谏院正言,淮海填词,黄楼吹笛,长留芳躅辉青史。
        ●     ●    ○    ○    ●       ●
  九重天日月光华。看万古江河,千秋才笔,满湖新绿,四壁琳琅,同上高台礼墨仙。
        ○     ○    ●    ●    ○       ○

  每边八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某挽妻联:

  仰观天,天已阴霾四维;俯察地,地已荆棘遍野。几千里卧雪餐风,沧海未能填,
    ○      ○   ●      ●       ○     ○
  誓吾壮志,无复香闺萦旅梦;
   ●       ●
  幼从父,父为王事驰骋;嫁随夫,夫为国变奔波。数十载含辛茹苦,白头应更甚,
    ●      ●   ○      ○       ●     ●
  多卿早知,先离浊世断愁根。
   ○       ○

  每边十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例暂缺。
  每边十二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四川剑阁钟鼓楼联:

  百尺楼上插层霄,无限近水遥峰,尽归眼底。看北横马耳,东耸鹤鸣,西峙虎台,
        ○      ○    ●     ●    ○    ○
  南环龙涧,叹茫茫圣迹,都在苍烟落照中。好图画若个临摹,当此凭栏远眺,问谁能三
   ●     ●       ○       ○      ●
  醉飞来、一拳打破?
       ●
  数杵钟惊回尘梦,顿使豪情轶事,印到心头。想忠似兼山,才如平甫,功高子晦,
        ●      ●    ○     ○    ●    ●
  学粹文饶,任滚滚名流,早付牧笛村笳里。莽乾坤几人跑出,何妨引袖狂歌,领受些九
   ○     ○       ●       ●      ○
  天逸响、半枕清音。
       ○

  在这副长联中,上联末句之“来”字后可作停顿而其下未标平仄,在于“三醉飞来”与“一拳打破”为联合结构作“能”的宾语。两句为一个结构,就只有“破”可与其前的“眺”等句脚处于平列地位,“来”居于第二层次,平仄可以不标出来。下联“九天逸响”与“半枕清音”情形同此,故“响”字下亦可以不标平仄。这个问题,后面尚有专门部分叙述。
  钟耘舫题成都望江楼长联,凡二十句,用的也是马蹄韵变格: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
         ○     ○    ●    ●    ○    ○
  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只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
  ●      ●      ○       ○       ●    ●
  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
   ○    ○    ●    ●       ○      ○
  江月,谁家之物?
   ●    ●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
         ●     ●    ○    ○    ●    ●
  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
  ○      ○      ●       ●       ○    ○
  好风好雨。嗟余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那一
   ●    ●    ○    ○       ●      ●
  块云,是我的天。
   ○    ○

  将这副对联的句脚平仄摘出来,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问问问这半江月”亦有标作“问问问,这半江月”者。因三字重言可作一个字算(这一点第十部分有述),“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正好是一个动宾结构,所以以三个“问”字与“这半江月”连在一起为宜。下联之“看看看”与“那一块云是我的天”情形同此。
  尚需说明的是,按语意,“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本是一个主谓结构作“看”的宾语,若就是这个面目,“云”字后可以不断开,这样这副长联就为奇数句正格。但是,正因为“看”字有三个,如果“云”字之后不作停顿,一口气很难念下去,勉强念下去了,也很别扭。而“云”字后断开一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样,这副长联就只好归入变格了。
  为奇数句者,除首句句脚为单平或者单仄以外,其余皆成两平两仄交替状态,且呈如下规律:以“三”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为七句、十一句等),上联句脚为平起;以“五”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九句、十三句等),上联句脚为仄起。列表如下:

  每边三句:平仄仄
  每边五句:仄平平仄仄
  每边七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每边九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每边十一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每边十三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下联句脚与上联相反。
  下面将上下联综合起来进行叙述,并举例。
  每边三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仄仄,仄平平”。如无名氏题某水果店联:

  名果展销,有水中沉李,火中灼栗;
     ○     ●    ●
  新品应市,备红的樱桃,绿的香蕉。
     ●     ○    ○

  又江苏泗阳县吕祖殿联:

  月也寻常,惟忠臣孝子,分甘许身后轮回不坠;
     ○     ●         ●
  枕何吝惜,怕傻女痴儿,入梦认眼前富贵为真。
     ●     ○         ○

  每边五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如福州涌泉寺弥勒殿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    ○       ○     ●        ●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由来?
       ○    ●       ●     ○        ○

  又陶濂生挽屠筱园联:

  夫子何为者?以经术作大文章,数十年煞费苦心,果尔必得其禄,必得其位;
      ●       ○       ○      ●    ●
  哲人其萎乎?幸老成即就婚媾,风雨夜追思懿范,猝然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       ●       ●      ○    ○

  每边七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刘某挽妻联:

  南郡遽分飞。最堪悲牛衣昔对,膳惟餐藿,象服近膺,钗未废荆。正甘回苦尽,
      ○       ●    ●    ○    ○     ●
  乃竟匆忙辞我去。
      ●
  西池何自在。独弗念夫婿佩鱼,萍迹无踪,儿曹守蠹,谷难共式。且食少病多,
      ●       ○    ○    ●    ●     ○
  不如解脱快仙游。
      ○

  每边九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宫宝
  安题抚顺张作霖生圹元帅林联:

  更张不肯,溘然枉作甘霖。碎骨粉身,直惹得、朝野军民同震愕。浪迹诚悲哉,
     ●      ○    ○   ●       ●     ○
  讵知频年翁仲无言,铜驼有恨,苍林浑水犹聆当年鼙鼓。
       ○    ●          ●
  居大真难,毕竟黎元枭帅。殚思极虑,却谋成、是非功过两绝伦。其灵堪慰矣,
     ○      ●    ●   ○       ○     ●
  应晓此日神州继起,伟业兼程,铁马金戈可扫异日狼烟。
       ●    ○          ○

  这副对联,上联之“直惹得”和下联之“却谋成”后,一般不当断句,但笔者见收录此联的本子都断了句,故此从之。断句以后,多一仄脚,正合马蹄韵变格。不知如此断句是否作者的原意。
  每边十一句者,上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暂缺。
  每边十三句者,上下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暂缺。
  为变格的对联,由于句脚平仄缺少交替,便显得有些呆板而不铿锵。每边二句、三句和四句者,尤其如此。因此,每边二句、三句和四句的对联,最好用正格而不用变格。

  正格与变格的掺合及转换

  前面将马蹄韵的正格与变格以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是否相同来区分,只是为了突出特点,便于辨识与叙述,其实单限于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是不够的。应当说,凡在意思上不能相对独立的两句,如果句脚平仄相异即呈一平一仄的状态,就成了最基本的正格;如果句脚平仄相同即呈双平或双仄的状态,就成了最基本的变格。
  有时候在一副对联中,既有马蹄韵正格,又有马蹄韵变格,二者交错使用,是即掺合。如罗凤章题云南罗平县盘龙山玉皇阁联:

  脚地不经常。纵观山峙锦鸡,岩悬石虎,峡流奔马,渡挽游龙。∥我辈登临对景,
      ○      ○    ●    ●    ○      ●
  殊多佳趣。∥况有影垂腊烛,壁挂仙锄,任凭古往今来,留诸色相。
   ●       ●    ○      ○    ●
  层楼须更上。试看峰还玉带,水漾金花,壑泽甘浆,泉饶温度。∥前人题咏兴怀,
      ●      ●    ○    ○    ●      ○
  辄动高歌。∥又当春到沂溪,波澄太液,忽觉天空海阔,放大光明。
   ○       ○    ●      ●    ○

  此联分三段。前五句为一段,句脚“常”、“鸡”、“虎”、“马”、“龙”为“平平仄仄平”,是正格。六七句为一段,句脚“景”、“趣”为“仄仄”,是变格。八至十一句为一段,句脚“岫”、“锄”、“来”、“相”为“仄平平仄”,又是正格。上联是正格——变格——正格掺合使用,下联也是如此,唯平仄相反。
  一副从总体上看是正格的对联不一定一正到底,一副从总体上看是变格的对联也不一定一变到底,在一定范围内,其句脚平仄都因首句句意是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发生改变,是即转换。
  有时候一副对联从全联的句脚看,完全合马蹄韵正格,但根据句意一停顿,便出现句脚平仄相同的两句排在一起的情形。就此两句而言,正格又成了变格。如李展生题庆澳门回归联:

  百年耻辱,一言难尽。何日可归宗,常问天上浮云,河中流水。
     ●   ●     ○      ○    ●
  几代伤心,两字解开。此时当庆贺,喜看眼前锦簇,户外烟花。
     ○   ○     ●      ●    ○

  此联每边五句。上联句脚“辱”、“尽”、“宗”、“云”、“水”为“仄仄平平仄”,合马蹄韵正格。如果第一句相对独立成一个意思,二三句为一个意思,四五句为一个意思,就不会打破马蹄韵正格的规矩。但首句“百年耻辱”独立不了,必须与“一言难尽”连在一起,意思才完整。因“辱”与“尽”都是仄声,上联首二句的句脚平仄就成为变格了。下联也是如此,唯平仄相反。

  有时候一副对联从全联的句脚看,只合马蹄韵变格,但根据句意一停顿,便出现句脚平仄不同的两句排在一起的情形。就此两句而言,变格又成了正格。其中首二句句脚平仄相同者,有两种情形。
  如果首句必须和第二句合起来才能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句脚保持双平或者双仄,在一定范围内,变格不会改变。如某挽妻联:

  仰观天,天已阴霾四维;俯察地,地已荆棘遍野。几千里卧雪餐风,沧海未能填,
    ○     ○  ●     ●     ○     ○
  誓吾壮志,无复香闺萦旅梦;
   ●      ●
  幼从父,父为王事驰骋;嫁随夫,夫为国变奔波。数十载含辛茹苦,白头应更甚,
    ●     ●  ○     ○      ●    ●
  多卿早知,先离浊世断愁根。
   ○      ○

  上联首二句一个意思,其后每两句一个意思,句脚保持双平或者双仄状态,变格没有改变。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
  如果首句单独表达一个意思,后面依次每两句表达一个意思,在一定的范围内,变格又会成为正格。如钟耘舫题成都望江楼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
         ○    ○   ●    ●   ○   ○    
  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只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
  ●     ●     ○      ○      ●   ●   
  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
    ○    ○   ●   ●      ○      ○
  江月,谁家之物?
   ●    ●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
         ●    ●   ○    ○   ●    ●   
  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
  ○     ○     ●      ●      ○   ○   
  好风好雨。嗟余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那一
   ●   ●   ○   ○      ●      ●
  块云,是我的天。
   ○    ○

  上联首句因“几层楼独撑东面峰”句意相对独立,其后直至“试从绝顶高呼”,句脚平仄呈“平仄”、“仄平”的交替状态,这一长段就都成了正格。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
  首二句平仄不同者,也有两种情形。
  如果首句单独表达一个意思,后面依次每两句表达一个意思,从第二句开始,句脚在一定范围内呈双平或者双仄状态,就会保持变格。如刘某挽妻联:

  南郡遽分飞。最堪悲牛衣昔对,膳惟餐藿,象服近膺,钗未废荆。正甘回苦尽,
      ○      ●   ●    ○   ○    ●
  乃竟匆忙辞我去。
     ●
  西池何自在。独弗念夫婿佩鱼,萍迹无踪,儿曹守蠹,谷难共式。且食少病多,
      ●      ○   ○    ●   ●    ○
  不如解脱快仙游。
     ○

  上联首句因“南郡遽分飞”意思相对独立,其后每两句表达一个意思,句脚呈双平或者双仄状态,变格没有改变。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
  如果首句必须与第二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后面依次每两句一个意思,句脚平仄呈“平仄”、“仄平”的交替状态,在这个范围内,变格又会成为正格。如无名氏所撰下面一副对联:

  峨眉月,锦城花,三峡轻舟,剑门栈道,邛市斜阳古井,天山青霭飞泉,
    ●  ○   ○    ●     ●     ○
  蜀境宜人,风光似画,到处河山皆胜迹;
   ○   ●       ●
  相如琴,陈寿志,扬雄辞藻,杜甫诗风,东坡铁板铜琶,升庵蒙图爨咏,
    ○  ●   ●   ○      ○     ●
  文澜生笔,才子如云,更有醇浓焕谪仙。
   ●   ○       ○

  上联首二句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其后至第八句都是每两句一个意思,句脚呈“平仄”、“仄平”交替,这前八句就成了正格。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因倒数第二句已和其前一句按意组合,若以段合论,最末一句也可纳入正格范围,只是与非段合的正格比较起来,平仄的和谐程度还是要差一些。
  一副从总体上看是正格的对联,要尽量避免在一定范围内变为变格。反之,一副从总体上看是变格的对联,则联中可使变为正格的范围,越大越好。

  末句句脚的平仄要求

  有一点必须强调,不管是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平声。这已成为一个定例,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能违反的。看邓子龙题书房联: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又胡汉民题广州五层楼联:

  五岭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
             ●
  层楼晚望,白云犹是汉时秋。
             ○

  又李渔题北京山西同乡会馆联: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空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

  又湖南永顺关庙联:

  史策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树终古彝伦师表;
                                   ●
  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
                                   ○

  以上四例,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都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句的句脚都是平声。其所以如此,在于上联末仄抑,便于向下联转递;下联末平扬,读完之后,尚有余味。如果上联末平扬,会给人以上下联转接时间间隔过长之感;下联末仄抑,余味就没有了。
  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是平声、下联最后一句的句脚是仄声的对联,自宋以来就有,初时本在两可之间,而今已极其少见,且多属迫不得已。《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氏宗祠有这样一副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黄兴曾以这样一副对联挽宋教仁:“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确是袁世凯。”这两副对联末句的句脚都是上平下仄。曹雪芹这样写是受骈句的影响,而黄兴这样写,则是因为“宋教仁”与“袁世凯”这两个名字上下无从对换。这样的对联不能视为正格或者变格,也不能视为破律,只能作为特例看待。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18 10:35
六、马蹄韵在对联句中的运用

  
  
  前面讲了,马蹄韵的运用,除了对联句脚规则而外,还包括句中规则。这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
  所谓句中规则,就是句中平仄交替的规则。同样是平仄交替,同句脚规则相比,句中规则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联句的字数和节奏是决定马蹄韵句中运用规则的主要因素

  在上下联对仗工整、结构相应的前提下,决定马蹄韵在句中运用规则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每句的字数,二是句中的节奏。就是说,字数不同的联句,有不同的平仄运用规则;字数相同而节奏不同者,平仄运用规则也不相同。

  不同字数的联句对马蹄韵的运用

  马蹄韵在句中的平仄交替方式,呈如下规律:
  一言句非“平”即“仄”,配套使用。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有人为追悼死难烈士而作的一副一言联:

  死!
  ●
  生?(倒写)
  ○

  意为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又《声律启蒙》:

  雨,
  ●
  风。
  ○

  二言句有“仄仄”和“平平”两种格式。

  “仄仄”与“平平”配套使用。如张栻题长沙城南书院联:

  岳峻,
  ●●
  湘清。
  ○○

  又《分类字锦·巧对》:

  白凤,
  ●●
  乌龙。
  ○○

  三言句有“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四种格式。

  “平平仄”与“仄仄平”配套使用。如《酉阳杂俎》摘句联:

  愚公谷,
  ○○●
  妒妇津。
  ●●○

  又《野获编》所录京都事物联:

  珍珠酒,
  ○○●
  琥珀糖。
  ●●○

  “平仄仄”与“仄平平”配套使用。如某氏中药集名联:

  龙胆草,
  ○●●
  马兰花。
  ●○○

  又排调集名联:

  天下乐,
  ○●●
  殿前欢。
  ●○○

  四言句有“平平仄仄”与“仄仄平平”两种格式,配套使用。如陕西渭南钟鼓楼联:

  三秦要道,
  ○○●●
  八省通衢。
  ●●○○

  又未详姓氏者联:

  椒花献颂,
  ○○●●
  柏酒迎春。
  ●●○○

  五言和七言句,与律诗五言和七言句平仄相同。

  五言律句,有四种格式。两种为仄收(末一字为仄声)句: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两种为平收(末一字为平声)句: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因为后两种与前两种正好相反,所以只要记住前两种,后两种便可以推出来了。
  七言只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字,其平仄也只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加上两平或两仄。其规律是:五言句首之字按格律为平声者,则于其前加两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首之字按格律为仄声者,则于其前加两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把四句的括号都去掉,就是七言律句了。鉴于后两种与前两种正好相反,也只须记住前两种,后两种就可以推出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中间有三平或者三仄相连,与“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不合,句脚原则上是不允许的。但律诗的句式本来有此两种,且与节奏有关。律诗五言句为二三节奏,五分作“二”和“三”,“平平平仄仄”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三平三仄就成了两平和一平、两仄和一仄,这又在马蹄韵范围。五言的问题解决了,七言的问题也解决了。下面就五言和七言分别举例。
  在五言句的四种平仄格式中,“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配套使用。如陕西耀县五台山联:

  峭石千重立,
  ●●○○●
  藤萝百道开。
  ○○●●○

  又陕西凤翔张(载)公祠联:

  学贯天人际,
  ●●○○●
  名垂宇宙间。
  ○○●●○
  
  “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配套使用。如某地一春联:

  黄莺鸣翠柳,
  ○○○●●
  紫燕剪春风。
  ●●●○○

  又江苏沈婉璋题长城联:

  山风惊虎啸,
  ○○○●●
  海浪喜龙吟。
  ●●●○○

  在七言句的四种平仄格式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配套使用。如徐文长撰枭矶孙夫人祠联:

  思亲泪落吴江冷,
  ○○●●○○●
  望帝魂归蜀道难。
  ●●○○●●○

  又湖南临湘邓振球咏竹联:

  千竿凤尾摇龙域,
  ○○●●○○●
  十万龙孙绕凤池。
  ●●○○●●○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仄平平”配套使用。如魏源题居宅联:

  置酒常邀佳客屐,
  ●●○○○●●
  焚香快读古人书。
  ○○●●●○○

  又福州古藤书屋联:

  万菊充庭秋富贵,
  ●●○○○●●
  双藤蔓地古烟霞。
  ○○●●●○○

  五言句和七言句的这些平仄格式,而今尚经常使用。
  对于律句中的平仄,古人有所谓“一三五(字)不论”(五言为“一三不论”)的说法,意思是说七律的第一、三、五字(五律为第一、三字),可平可仄。这种说法《切韵指南》后有载,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两书,均有专节评论。这种概括,对初学者可能有些帮助,但也引起一些误会。因为仄收的律句确实如此,平收的律句则不然:“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五律为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要犯孤平(除句脚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五律为第三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就会出现三平尾(亦称“三平调”,即句末三字为“平平平”)。“孤平”与“三平尾”,律诗不允许,对联也不允许。三平尾犯忌,三仄尾也应属犯忌。
  说不许出现孤平与三平尾的现象,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太缺乏平仄交替,读起来太单调,太没有声韵美。有人认为只要意思好就行,平仄可以不管,这至少对所谓“金石之声”在听觉上有些麻木。如果这种理论可以成立,古人还要宫商角徵羽乃至七音十二律,今人还要求七声音阶的巧妙组合与变化干什么呢?
  诚然,有些规则打破一点,只要不是太过头,也是允许的。但可以允许并不等于说就是很好甚至最好。如果总是为缺陷去辩护,那就不仅会降低别人,而且首先就降低了自己。
  “一三五不论”的问题,尽管是就律句而言的,事实上从三言句起就存在了。
  前面说过,三言联有四种平仄格式,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格式只有第一字才有“不论”的可能性。如第一字不论,这四种格式就变成了“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在不分节奏的情况下,“仄平仄”与“平仄平”尚有平仄交替,还可以允许,分为一二或二一节奏,变成一个一言句,一个二言句,平仄更无问题,后文还会专述。“仄仄仄”和“平平平”则不管其节奏如何,因全句完全是一个调子,联律上无论如何说不过去。除非全句都用同韵字,不过,这又属于技巧的范围了。
  四言联的两种平仄格式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若第一字不论,可得“仄平仄仄”和“平仄平平”两式。若第三字不论,可得“平平平仄”与“仄仄仄平”两式。如果说“仄平仄仄”与“平仄平平”平仄交替尚无大碍,那么“平平平仄”与“仄仄仄平”,前者平声太集中,后者仄声太集中,听起来是有些单调的,除非第一字或第二字后有节奏性的停顿。
  从三言句和四言句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平仄有时不能不论而外,三言的第一字,在可能出现使全句变为三平或三仄的情况下,其平仄也不能不论。四言的第三字在可能使联句仅在最后剩下一个单仄或者单平而第一字或者第二字后又无节奏性停顿的情况下,其平仄也最好论一论。
  总之,只要联句一连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平声字或者仄声字,就要考察一下了。如果并非全句一平或一仄到底,且属于不同的节奏,分解为每节三个以下后,即呈现平仄交替,一般没有大的问题。但若分解后相邻两个节奏仍全是平声字或者仄声字,即使其中一个属领字范围,也不好,那就要对其中一个节奏的平仄进行调整。
  当然,如果作者根本不懂或者不愿遵守联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但这种对联,不管作者如何孤芳自赏,其水平到底如何,行家一见便知。

  不同节奏的联句对马蹄韵的运用

  汉语很有节奏感。对联的句子当然也不例外。前面的举例,已涉及到了节奏问题。但是对于这些句式来说,都只是比较通常的节奏罢了。除此而外,它们都还有别的节奏形式。而别的节奏形式,又往往同别的平仄格式相联系。因此,如果说马蹄韵在句式中的平仄采用何种格式,除了字数而外,就取决于句中的节奏,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单纯以律句的规则来给联句定平仄,是出于对联句特点的不了解,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行不通的。为了对节奏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看下面一副对联:

  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
  悟三乘——造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峨眉山九老洞。上下联的两句都是七个字。但前七字为三——四节奏,后七字为四——三节奏,就不相同。

  又成都杜甫草堂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副对联,上下联前两句均为五个字,第一句为二——三节奏,第二句为一——四节奏,也不相同。
  一个联句不管有多长,只看它可以分成几个节奏,每个节奏可以包含几个字。包含一个字,就按一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包含两个字就按二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包含三个字,就按三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以此类推。这样,再长的句子也可以变得比较短,平仄也就好安排了。
  一言句和二言句无所谓节奏。三言句起,才有节奏可言。下面就对三言到七言句的主要节奏形式,分别加以叙述。七言以上,只作举例性的说明。
  三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一式,即在第二字后略作停顿。上一节所举“愚公——谷”、“龙胆——草”等八例,均属此类。也有作一二节奏者,即在第一字后略作停顿。如“绿——浮萍”、“麻——十缕”等。
  不管是二一节奏还是一二节奏,其基本平仄格式,仍然是上一节讲的四种。但是,亦有用因第一字不论而出现的“仄平仄”与“平仄平”这两种格式的。例如:

  妇——持帚。┐
  ●  ○● │
        ├ 一二节奏
  新——画屏。│
  ○  ●○ ┘

  四分——律。┐
  ●○  ● │
        ├ 二一节奏
  多福——堂。│
  ○●  ○ ┘

  这两种平仄格式,如联句无节奏停顿,可以算是对上一节讲的四种平仄格式的打破。但已作二一或者一二节奏停顿后,就等于将三言句分为一个一言句和一个二言句,这样这两种平仄格式就等于也分成了一个一言句的平仄格式和一个二言句的平仄格式,又不是什么打破而属正常范围了。下文各言句的平仄若表面看来已打破基本平仄格式而按节奏又属正常范围者,原理与此相同。
  四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式,即在第二字后略作停顿。上一节所举“三秦——要道”等四句,均属此类。也有作一三或者三一节奏者,即在第一字或者第三字后略作停顿。例如:

  听——子夜歌。┐
  ●  ●●○ │
         ├ 一三节奏
  民——尽知之。│
  ○  ●○○ ┘
  
  书卷气——浓。┐
  ○●●  ○ │
         ├ 三一节奏
  千竿竹——短。│
  ○○●  ● ┘

  这样分为一言和三言节奏后,只要分别合一言和三言的平仄格式就行。
  五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三式,即在第二字后略作停顿。上一节所举之“峭石——千重立”、“黄莺——鸣翠柳”等八句,皆属此类。也有作一四、三二和四一节奏者,即在第一字、第三字或者第四字后略作停顿。例如:

  似——言犹在耳。┐
  ●  ○○●● │
          ├ 一四节奏
  曾——玉笛鸣悠。│
  ○  ●●○○ ┘

  刘世德——义深。┐
  ○●●  ●○ │
          ├ 三二节奏
  读书台——安在。│
  ●○○  ○● ┘

  白马将军——令。┐
  ●●○○  ● │
          ├ 四一节奏
  三生石上——人。│
  ○○●●  ○ ┘

  这三种节奏,将五言句分为一、二、三、四言者皆有。只要分别合于这几言的平仄格式就行。
  六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二式,即在第二、第四两字之后皆略作停顿。例如:

  希贤——希圣——希文。┐
  ○○  ○●  ○○ │
             ├ 二二二节奏
  匠心——彩笔——宏论。│
  ●○  ●●  ○● ┘

  也有作一五、二四、三三、四二、五一等节奏形式,即在第一字、第二字、第三字、第四字或者第五字之后略作停顿。例如:

  如——大海浴蛟龙。┐
  ○  ●●●○○ │
           ├ 一五节奏
  树——十年之豫梓。│
  ●  ●○○●● ┘

  每思——禁暴安民。┐
  ●○  ●●○○ │
           ├ 二四节奏
  行藏——安于所遇。│
  ○○  ○○●● ┘

  开绝学——在城南。┐
  ○●●  ●○○ │
           ├ 三三节奏
  先存本——后有文。│
  ○○●  ●●○ ┘

  阳春白雪——怡意 ┐
  ○○●●  ○● │
           ├ 四二节奏
  蔚秀亭前——有约 │
  ●●○○  ●● ┘

  通绝世文章——者 ┐
  ○●●○○  ● │
           ├ 五一节奏
  对青衣女使——云 │
  ○○○●●  ○ ┘

  这五种节奏,将六言句分为一、二、三、四、五言句者皆有。只要分别合于这几言的平仄格式就行。
  七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三式,而在第二、第四两字之后略作停顿。上一节所举之“思亲——泪落——吴江冷”、“置酒——常邀——佳客屐”等八句,皆属此类。也有作一六、二五、三四、四三、五二、三二二、三三一、四二一等节奏者,即在第一、二、三、四、五、三与五、三与六、四与六字之后略作停顿。例如:

  此——皇天后土之功。┐
  ●  ○○●●○○ │
            ├ 一六节奏
  思——赏花虫观竹石。│
  ○  ●○○○●● ┘

  泗水——为文章冠首。┐
  ●●  ○○○●● │
            ├ 二五节奏
  妻夫——五百载修来。│
  ○○  ●●●○○ ┘

  爱此间——水锁虹桥。┐
  ●●○  ●●○○ │
            ├ 三四节奏
  想当年——穷途末路。│
  ●○○  ○○●● ┘

  嵩阳学府——传千载。┐
  ○○●●  ○○● │
            ├ 四三节奏
  万点桃花——百仞冈。│
  ●●○○  ●●○ ┘

  寿喻福生联——犹在。┐
  ●●●○○  ○● │
            ├ 五二节奏
  栩栩然蝴蝶——梦成。│
  ●●○○●  ●○ ┘

  抚孤琴——御史——曾游。┐
  ●○○  ●●  ○○ │
              ├ 三二二节奏
  休提说——王柯——丹鼎。│
  ○○●  ○○  ○● ┘

  驻凤岩——留星岭——崇。┐
  ●●○  ○○●  ○ │
              ├ 三三一节奏
  千竿竹——百本蕉——茂。│
  ○○●  ●●○  ● ┘

  垂杨十里——随风——舞。┐
  ○○●●  ○○  ● │
              ├ 四二一节奏
  两地姻缘——一线——牵。│
  ●●○○  ●●  ○ ┘

  前面列举三至七言之节奏形式,均为各言之并不难见者。比较罕见的均略之。在划出的节奏中,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如七言句之“思——赏花虫观竹石”,如果作“思——赏花虫——观竹石”,并非绝对不可以,这样,一六节奏就变成了一三三节奏。又“妻夫——五百载修来”,若作“妻夫——五百载——修来”,亦非绝对不可以,这样,二五节奏就变成了二三二节奏。一三三和二三二节奏,前面尚未列出,若作这样处理,则七言句又算多列出了两种节奏形式。
  各种节奏句例之平仄,也是就事论事,碰上是平就标平,是仄就标仄,并未穷尽所有的平仄格式。有的平仄格式,特别是因“一三五(字)不论”而出现的一些平仄格式,因为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这里没有全包括进来,但别的场合还可能见到或者用到。
  超过七言的联句,亦像前面这样分节奏安排平仄。下面仅择要分析几个长句,平仄仍按标准式注明,若碰上实际用字的平仄与标准式不合者,仍像句脚部分那样表示。
  八言句,如袁枚赠某园主人联:

  胜地怕重经,记当年——丝竹宴诸生,回头是梦;
        ●○○  ◎●●○○
  名园须得主,幸此日——楼台逢哲匠,著手成春。
        ⊙●●  ○○○●●

  这副对联,上下联第二句皆为八言、三五节奏。分出的两个三言句和两个五言句,除了“幸此日”为三仄连用而外。其余都合马蹄韵。“丝”字当仄而用平,不算破律。
  十言句,如下联:

  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
  ●●○  ●●○○○●●
  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  ⊙○●●●⊙○

  此联可分为三七节奏。上下联前三字平仄皆合三言句律。后七字上联合七言句律;下联首字可平可仄,当平而用仄声字“不”,不算破律,唯倒数第二字当平而用了仄声字“折”,使全句犯了孤平。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一成语,无从更改,尽管用“折”字与七言句律不合,只好听之。
  十一言句,如赵熙题四川峨眉山联:

  有天地便有此山,当白雪团空,谁将这——万丈毫光——荡成大澥。
                ○○●  ●●○○  ⊙○●●
  问菩萨并问诸佛,自青莲归寂,可许那——千年秋月——提上西皇。
                ●●⊙  ○○◎●  ◎●○○

  此联上下联之第三句皆为十一言、三四四节奏。除“那”字当平而用仄应予改正而外,其余均分别合马蹄韵三言和四言句的平仄运用规则。上联之“荡”字当平而用仄,下联之“秋”与“提”当仄而用乎,无碍。
  十三言句,如朱仙镇岳飞庙联:

  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召,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
                       ⊙⊙● ⊙⊙ ●●○○ ⊙○●●
  倘比邻关圣犹生,见此景铁骑南旋,万民留哭,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将军。
                       ●●○ ●● ○○●● ●●○○

  这副对联,第二句句脚,上联改为平声字,下联改为仄声字,就合马蹄韵了。从句内应平仄交替上看,下联末句完全合三言、二言与四言句律。上联末句后八字即“四四”两节奏亦合四言句律,“黑”字位虽当平而用仄,因本可平可仄,无妨;唯“三二”两节奏,全是仄声,不仅联内无平仄交替可言,与下联亦无平仄对立,应作破律看待。若将“定击”与“你这”改为平声,就合律了,但内容上恐怕又难以照顾。
  十八言句,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贺联:

  滚滚长江,流不尽——我族——四千六百余年——无量英雄无量血。放眼觇钟山王气,
       ○●●  ●●  ⊙○●●○○  ◎●○○○●●
  楚水霸图。半壁奠东南,大野玄黄,已逐秋风齐变色。
  茫茫震旦,要争个——全球——八十三万方里——自由民意自由魂。举手庆汉日再中,
       ●○⊙  ○○  ●●○⊙◎●  ⊙○◎●●○○
  胡尘尽扫。雄师指西北,卿云糺缦,重安夏甸仗群材。

  此联上联倒数第二句之“黄”改用仄声字,下联倒数第二句之“经”改用平声,就合马蹄韵了。上下联第二句皆为十八言、三二六七节奏。若将下联之“个”、“万”二字改用平声,各个节奏就分别合三言、二言、六言和七言的马蹄韵平仄运用规则。“四”、“自”两字当平而用仄,“无”“方”、“民”三字当仄而用平,皆无碍。
  尚有两点需要作总体说明。
  一、对节奏的划分,不是随意的,它在语法和逻辑上有一种制约关系。如上文十言句只划为“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两个节奏而不划为“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四个节奏,就在于“欲以千金裘换酒”在句中是整个地受“李谪仙”制约的。如果分为四个节奏,句子割得支离破碎,其平仄格式也看不出真正的面目了。要是没有“李谪仙”三字,“欲以千金裘换酒”分为三个节奏则无妨。
  二、有些节奏的平仄,若单就某言句本身而言,照实标上则可。但既处于一副对联之中,与其上下联相应的平仄之间,也有一种制约关系。如上文十八言句之“要争个”,如不与上联“流不尽”对应,直标“仄平仄”(第一字可平可仄)未尝不可。但上联已有“流不尽”三字的平仄——“平仄仄”在那里,要与之相反,“要争个”的平仄就只能视为“仄平平”了。既视为“仄平平”,“个”字就只能作破律看待。

  领字的平仄问题

  领字一般是由一至三字组成、可将一个乃至几个联句置于其统管之下、具有承启作用的语言成分。
  领字为一个字的叫一字领,为两个字的叫二字领,为三个字的叫三字领。
  领字与其所统管的联句都不分开,但其后一般都须作节奏性停顿。也就是说,不管是一字领、二字领还是三字领,都自成节奏。这样一来,一字领就相当于一言句,二字领就相当于二言句,三字领就相当于三言句,其平仄就可以分别按马蹄韵一言句、二言句和三言句的格式来处理。
  在对联中,领字的平仄安排,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领字与所统管的联句(不管有多少句,领字都只与与之相连的一句)合在一起安排平仄。如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    ○

  上联之“闲云野鹤”,句中平仄为“平平仄仄”,其前之“看”为统管此句的领字,平声。若“看”与“闲云野鹤”合在一起作一句看,全句便为五言,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合马蹄韵五言句的规则。下联“倚”与“片石危栏”,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
  又蒋茂华题益阳裴公亭联:

  旧地展新姿,欣看绿水飞虹,碧津映月,青龙献舞,白鹿衔花,亭树锁烟霞,
      ○ ○○●●○○    ●    ●    ○     ○
  天宝物华开画卷;
      ●
  名城多胜事,遥想关侯跃马,鲁督挥兵,唐相传经,明臣奋笔,勋猷昭史乘,
      ● ◎●○○●●    ○    ○    ●     ●
  文韬武略擅风流。
      ○

  上联之“绿水飞虹,碧津映月,青龙献舞,白鹿衔花”,为其前之领字“欣看”统管。“绿水飞虹”四句,句中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自相对应。“欣看”为平平。将“欣看”与“绿水飞虹”合为一句,句中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合马蹄韵六言句的平仄格式。下联之“遥想”与“关侯跃马,鲁督挥兵,唐相传经,明臣奋笔”四句,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遥”字当仄而用平,无碍。
  二是领字单独安排平仄。如南京鸡鸣寺豁蒙楼联:

  遥对清凉山,近临北极阁,更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妙景入樽前,一幅画图传胜迹。
      ○     ● ⊙○○○◎●    ○     ○       ●
  昔题凭墅处,今日豁蒙楼。却喜玄武名湖,荷花满沼,好风来左右,数声钟磬答莲歌。
      ●     ○ ●●◎●○○    ●     ●       ○

  上联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句中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遗”字当仄而用平,无妨。句前之领字“更看”应为“平平”,“更”字当平而用仄,可视为第一字不论平仄所致。若将“更看”与“台城遗址”合为一句,平仄为“平平平平仄仄”(或“仄平平平仄仄”),不合马蹄韵六言句的平仄格式。将“更看”与“台城遗址”作两个节奏分别单独安排平仄看,则与马蹄韵二言句和四言句的平仄格式,完全吻合。下联“却喜玄武名湖,荷花满沼”之“却喜”与“玄武名湖”,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玄”字当仄而用平,无妨。
  又焦石仙题贵州江南会馆联:

  靖国亘六七年间,最堪怜无定河边,春闺梦里;
        ○ ●○○◎●○○    ●
  转战在数千里外,休再话五溪鸦阵,三峡猿声。
        ● ○●●⊙○◎●    ○

  上联之“无定河边,春闺梦里”,句中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自成对应。其前之领字“最堪怜”,其平仄为“仄平平”,合马蹄韵三言句的平仄格式。“无”字当仄而用平,无妨。因将“最堪怜”与“无定河边”合为一句,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与马蹄韵七言句平仄格式不合,故只能分开各计平仄。下联之“休再话”与“五溪鸦阵,三峡猿声”,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五”字当平而用仄,“鸦”字当仄而用平,无碍。
  上面两种安排所举的四个例子中,领字的平仄安排,都是比较合规则的。但领字的平仄安排并不都是如此,打破规则的情形,时有所见。为第一字可平可仄而出现的变化,属正常现象。若上联已用“平平仄”,下联又用“平平仄”或者“仄平仄”,或者上联用两平或两仄,下联又用两平或两仄,或者上联用三平或者三仄,下联又用三平或者三仄,等等,均属打破规则的范围。领字打破平仄规则,有的出于不得已,有的则是失于斟酌。如“莫负了”三字,全是仄声,有的对联就这样作领字用。对此可以不作苛求,但若将“莫”字改为“休”字,“仄仄仄”变为“平仄仄”,恐怕就要更好一些。
  领字亦有用四个字的,所见极少。夏国权先生题长沙岳麓书院联,乃其一例:

  名山自昔集名流。历稽宋元明清,有千秋正学,有一代通儒,有九域楷模,有万世师表。
        ○      ◎     ●     ○     ○     ●
  ∥尤追思那三贤六君五峰二仲,楚材兴盛,灵麓峥嵘。偕来济济英髦,优游文津道岸。渊源
   ○○○●◎◎⊙○⊙○●●    ●    ○      ○      ●
  洙泗,绪衍潇湘。想当年披沥陶甄,缉熙若入春风座。
   ●    ○       ○       ●
  胜地而今留胜迹。纵览楼阁园林,或台恃赫曦,或亭标爱晚,或碑镌北海,或记著南轩。
        ●      ○     ○     ●     ●     ○
  ∥复点缀些横塘曲涧碧嶂丹崖,云气氤氲,江涛舒卷。阅尽茫茫浩劫,依稀鼓舞弦歌。雾润
   ●●●○○○●●●●○○    ○    ●      ●      ○
  琴书,峦含栋宇。欣此日腾骧奋发,彪炳频增上国光。
   ○    ●       ●       ○

  这副对联,句脚仅上联第二句之“清”字当仄而用平,因朝代排下来无从替代,只能如此。“三贤六君五峰二仲”,句中平仄本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两个四字节奏自相对应。若一三五不论,“三”字当仄而用平,“六”和“五”当平而用仄,均无碍。唯“贤”字当仄而用平,打破了马蹄韵四言句的规则。但朱熹、张栻、吕祖谦为理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贤”字无从置换,只得仍之。“尤追思那”为四字领。句中平仄为“平平平仄”,与马蹄韵四言句规则不合。但此四字,又可分为“尤——追思那”这样一个一三节奏,平仄变为“平——平平仄”,则合马蹄韵一言和三言的规则。下联“复点缀些”与“横塘曲润碧嶂丹崖”,情形相同,唯平仄相反且无任何打破而已。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18 11:48
七、怎样确定联句在对联中的平仄格式

  
  
  一副对联,每边只要超过一句,就有一个每边到底用什么样的平仄格式才合适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只要抓住全联句脚的总体安排、联句所在位置的句脚平仄、联句字数的多少和联句的节奏这四个方面,就可以解决了。

  把全联的句脚从总体上安排妥当

  这是第一步。
  把全联的句脚从总体上安排,就是要按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平仄运用规则和格式来安排。这就要求一副对联在进行创作时,每边写几句,每句句脚的平仄如何合马蹄韵,都要有通盘的考虑。务必使写出的对联,句脚不打破马蹄韵的平仄规律。这是一个前提,是确定联句在对联中平仄格式的基础。下文都是以联句句脚完全合马蹄韵正格为先决条件来说的。如果句脚不以马蹄韵正格作标准,就不好说了。
  从第五部分可以看出,马蹄韵句脚平仄的运用,是因联句句数的不同而异的。为此,我们在创作对联时,首先就要确定每边用几个联句。联句的句数确定了,句脚用马蹄韵的哪一种格式就确定了。比如已确定对联每边为三句,上下联句脚的平仄,就用“平平仄,仄仄平”这一格式。
  如果确定每边为四句,上下联句脚的平仄,就用“仄平平仄,平仄仄平”这一格式。
  以此类推。打破了事先的考虑,也没有关系,只要按照实际的句数,将句脚的平仄调整来符合马蹄韵相应的标准格式,就行了。如原打算每边写四句,但写下来每边要变成五句,就将句脚按“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来安排。

  确定联句在对联中的位置

  这是第二步。
  把全联的句脚从总体上即按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平仄运用规则和格式安排妥当之后,接着就确定需要确定句中平仄格式的联句在联中所处的位置,即在联中的上联还是下联,依次为第几句。位置确定之后,句脚的平仄也就确定了。比如所写的是一副每边四句的对联,按马蹄韵的规则,其句脚平仄格式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需要确定句中平仄格式的是上联第三句,那么它的句脚当用平声字,就确定下来了。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需要确定句中平仄格式的是下联第二句,那么它的句脚当用仄声字,亦可以确定下来。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依照此法,如果所写的是一副每边八句的对联,按马蹄韵的规则,其句脚的平仄格式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需要确定句中平仄格式的是上联第五句,那么它的句脚当用仄声字,就可以确定下来。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需要确定句中平仄格式的,是下联的第三句,那么它的句脚也当用仄声字,亦可以确定下来。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确定联句字数的多少

  这是第三步。
  全联的句脚已从总体上安排妥当,又确定了联句在对联中的位置进而确定了联句的句脚平仄之后,就要确定联句的字数。联句字数的多少,关系重大,在确定了句脚平仄之后,如果不考虑节奏因素,它就决定了该联句最后的平仄格式。比如是平脚五言联,就可以到属于平收的五言句式中去选择。从第六部份知道,五言平收句只有两种格式,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到底定哪一种,还要看具体情况。假如是在每边四句的对联中而且处于上联第三句,还要看另一边(下联)相同位置的联句是否已经写好。如果尚未写好,这两种格式可以任选一种;如果已经写好,则只能选择与另一边联句平仄相反的一种。假设另一边已用了“仄仄平平仄”的格式,这一边就只能选用“平平仄仄平”这一格式。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若另一边用的是“平平平仄仄”,这一边就要选“仄仄仄平平”了。又如需要确定句中平仄的联句是每边七句联中的第六句,根据马蹄韵的句脚规则,七句联句脚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是下联第六句,句脚应当用仄声字。若联句为四言,就要到四言句为仄脚的平仄格式中去确定。从第六部分看,收仄脚的四言句平仄格式只有“平平仄仄”一种。这样这第六句的平仄格式就定下来了。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面讲可以不考虑节奏因素,就像这样是几言句就按几言句的标准平仄格式安排平仄。如非考虑节奏因数不可,则联句按句意可分为几个节奏,每个节奏是几言,就分别按照几言句的平仄格式安排。如李渔题福建浦城县枫岭关五显庙联:

  远看疑画,近看似诗,及至身到其间,又觉——诗画都无着手处;
                   ●●  ◎●○○⊙●●
  善者敬神,恶者敬鬼,究竟皆非异物,须知——鬼神出在自心头。
                   ○○  ⊙○●●●○○

  这副对联第四句,按照马蹄韵句脚规则,上联为仄脚。因联句有九言,只能分节奏安排句中平仄。从内容看,此句可以分为二七节奏。前两字的平仄就按二言句句脚仄收的平仄格式“仄仄”安排,后七字的平仄就按七言句句脚仄收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安排。“诗”字当仄而用平,无妨。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着”字当平而用仄,宜改而不好改。
  至于横向(以横排本而言,若为竖排本,则为竖向),即在对联的一边(只上联或者下联)中,若为两个字数相同的联句,在马蹄韵句脚安排中又正好处于两平或两仄相连的位置上,平仄格式有时可以完全一样。看成都望江楼联: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销,
                      ○○●● ○○●●
  郁郁葱葱,助全蜀山川钟灵毓秀;
  临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
                      ●●○○ ◎●○○
  麟麟炳炳,为西川俊杰播美扬修。

  在这副对联中,“峨眉月朗”与“夔门日射”、“太白诗豪”与“坡老词雄”就属这种情形。“坡”字当仄而用平,在平仄可以“不论”的范围,无妨。这种字数相同、平仄格式也相同的联句,一般为并列结构。亦可能有非并列结构者,尚需进一步考察。

 八、句意在马蹄韵中的安排方式

  
  
  句意是指每句话的意思。它在马蹄韵中的安排,也有其独特的方式。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个问题,先同段意作个比较。

  句意不同于段意

  第五部分讲到马蹄韵在句脚上的安排,有时是分段进行的。这种段落或者说层次,其意思就是所谓段意。
  在马蹄韵中,句意与段意的区别在于:一个句意包含的语言单位,一般为自然标点的两个语言结构,习惯上称为两“句”,为了叙述方便,这里称为“小句”;一个段落包含的语言单位,则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单句、复句甚至句群。句意只从一句话(通常为两个小句)中产生,段意则是全篇通盘考虑而划分的结果,它可以由一个句意,亦可以由多个句意构成。

  句脚为“平,仄”或者“仄,平”,是句意在马蹄韵中的基本安排方式

  句意在马蹄韵中的安排方式,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一个句意一般分作两个小句安排。
  第二个特点,是两个小句的句脚总是一平一仄,或者一仄一平。四句以上者,安排呈交替状态。
  句脚按马蹄韵写的骈赋,就是这样安排的。看第四部分所引徐陵《玉台新韵序》中的一节: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万户千门,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
     ●      ○    ○      ●      ●      ○
    └───┘       └───┘         └───┘
  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押。
      ○       ●
     └───┘

  这一节共含四个句意。第一个句意包括第一、二个小句。这两个小句组成为一个单句,句脚为先仄后平。第二个句意包括第三、四个小句,这两个小句组成为一个复句,句脚为先平后仄。第三个句意包括的第五、六小句和第四个句意包括的第七、八小句,亦分别组成复句。五、六小句的句脚先仄后平,七、八小句的句脚先平后仄。平仄交替很有规律。
  再看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段: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
     ●    ○       ○       ●      ●
    └───┘        └───┘          └───┘
  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
   ○      ○      ●    ●    ○    ○    ●
       └───┘       └───┘     └───┘
  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
   ●      ○    ○      ●   ●   ○      ⊙
  └───┘       └───┘      └───┘      └───┘
  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    ●      ○    ○      ●    ●    ○
       └───┘       └───┘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    ●      ○    ○      ●
     └───┘        └───┘       └───┘

  这一段十六个句意凡三十二个小句。除一个句脚(即“视”)当平而用仄略有打破而外,其余均合马蹄韵规则。就每一个句意包括的小句看,第一、二小句的句脚为“仄,平”,第三、四小句的句脚为“平、仄”,第五、六小句又为“仄,平”,第七、八小句又为“平,仄”。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第三十二小句为止。
  并列意思之间,有人不打句号而打分号。如最后两个句意的小句,就标点为:“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种标点也无妨,因为分号本身就表明前后属两层意思,只是处于并列地位而已。
  对联若合马蹄韵,在句意安排上,也承继了骈赋的这种传统。这一点在偶数句正格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最为整齐。看四川剑阁姜维墓联(二句):

  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
     ○      ●
    └───┘
  神栖剑阁,永昭千代英灵。
     ●      ○
    └───┘

  又山西介休韩信庙联(二句):

  西望关中,百战十年空兔鸟;
     ○       ●
    └───┘
  北临绵上,千秋一例感龙蛇。
     ●       ○
    └───┘

  又邵阳水府庙戏台联(二句):
  
  妙手空空,一弹秋水一弹月;
     ○       ●
    └───┘
  余音袅袅,半入江风半入云。
     ●       ○
    └───┘

  又某地司命殿联(四句):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想得出什么主意?
     ●    ○       ○       ●
    └───┘        └───┘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    ●       ●       ●
    └───┘        └───┘

  又四川德阳庞统墓联(四句):

  北望武乡墓,南望昭烈陵。英气未消,共留得汉家抔土。
      ●     ○    ○       ●
     └───┘      └───┘
  前有司马徽,后有鲁子敬。品题不谬,我想见楚国先贤。
      ○     ●    ●       ○
     └───┘      └───┘

  又杭州武备学堂联(四句):

  十年教训,君子成军。溯数十年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地;
     ●    ○        ○       ●
    └───┘         └───┘
  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毋志盗寇满中原。
     ○    ●        ●       ○
    └───┘         └───┘

  又秦涧泉题南京瞻园联(六句):

  辛勤有此庐,抽身归矣。喜鸟啼花笑,三径常开,好领取竹簟清风,茅檐暖日。
      ○    ●     ●    ○       ○    ●
     └───┘      └───┘        └───┘
  清闲无个事,闭户怡然。对茶热香温,一编独抱,最难忘别来旧雨,经过名山。
      ●    ○     ○    ●       ●    ○
     └───┘      └───┘        └───┘

  又海印题益阳裴公亭联(六句):

  资水滔滔,淘尽古今人物。问裴公何去,云树犹存,遗址怅空亭,白鹿不来秋欲晚。
     ○      ●     ●    ○     ○       ●
    └───┘        └───┘      └───┘
  江风浩浩,吹开天地尘氛。喜海宇荡平,狠烟都靖,名山寻旧约,黄花应笑我归迟。
     ●      ○     ○    ●     ●       ○
    └───┘        └───┘      └───┘

  又武昌黄鹤楼联(六句):

  楚尾吴头,朝宗江汉。万里奔腾巨浪,淘尽烽烟。睹此日栋宇翻新,依旧荆襄锁钥。
     ○    ●      ●    ○       ○      ●
    └───┘       └───┘        └───┘
  湘南蜀北,既导沱潜,千年芳草白云,仍留鹦鹉。俯众山晴岚拥翠,闲看沙鸟帆樯。
     ●    ○      ○    ●       ●      ○
    └───┘       └───┘        └───┘

  又沈秉成题镇江金山寺大雄宝殿联(八句):

  一峰浮玉,十地布金。忆裴头陀江岸披缁,苏内翰山门留带,光阴瞻逝水,谁续胜缘。
     ●    ○        ○       ●     ●    ○
    └───┘         └───┘         └───┘
  愿宏开宝宇琳宫,永镇苍崖翠壁。
      ○      ●
     └───┘
  万顷烟涛,千林风籁。想焦仙人幽岩瘗鹤,陆处士中泠品泉,卜筑有芳邻,堪寻陈迹。
     ○    ●        ●       ○     ○    ●
    └───┘         └───┘         └───┘
  漫辜负莲花贝叶,同听暮鼓晨钟。
      ●      ○
     └───┘

  又国民党清远党部挽廖仲恺联(八句):

  扶持劳动,整饬官场。方期贯彻主张,共成帅志,讵料殊勋未集,大雅云亡。
     ●    ○      ○    ●      ●    ○
    └───┘       └───┘       └───┘
  堪慨衅起同仇,空阶遍洒卢骚血。
     ○       ●
    └───┘
  暴客既诛,元凶待缉。差胜尽除反侧,稍慰英灵,独恨道高毁来,才多见嫉。
     ○    ●      ●    ○      ○    ●
    └───┘       └───┘       └───┘
  际此会开追悼,薄海同招宋玉魂。
     ●       ○
    └───┘

  以上诸联的每一句意,皆以“平,仄”或者“仄,平”的句脚安排其两小句,无一例外。
  如果为奇数句正格,因其末句句脚为单平或者单仄,势必有一个小句要单独表达一个句意,从而打破常规,而这个任务通常都由每边的首句来担任。这种情形,骈赋中即使存在,也没有对联这样普遍和有规律。看薛时雨题南京玄武湖赏荷亭联(三句):

  三百年芳策犹存,剩兔诸鸥汀,时有烟云入图画;
        ○     ○       ●
       └─┘   └───┘
  四十里昆明依旧,听菱歌渔唱,不须鼓角演楼船。
        ●     ●       ○
       └─┘   └───┘

  又吴述云题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三句):

  胜地感沧桑,忆当年棋阁妆楼,泥雪尚留遗迹在;
      ○       ○       ●
     └─┘     └───┘
  扁舟载烟雨,问他日嵇山镜水,风光得似此间无?
      ●       ●       ○
     └─┘     └───┘

  又徐仙屏题开封信陵君祠联(三句):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其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    ○          ●
       └─┘  └───┘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    ●          ○
       └─┘  └───┘

  又俞樾题安徽歙县关庙联(五句):

  威名满华夏,真义士,真忠臣,若论千载神交,合与睢阳同俎豆;
      ●   ●   ○      ○       ●
     └─┘ └───┘      └───┘
  戎服读春秋,亦英雄,亦儒雅,试认九霄正气,常随奎壁焕光芒。
      ○   ○   ●      ●       ○
     └─┘ └───┘      └───┘

  又张之洞题湘西草堂联(五句):

  自滇池八百里而下,潇湘泛艇,岣嵝寻碑,名迹访姜斋,风月湖山千古;
         ●    ●    ○     ○      ●
        └─┘  └───┘      └───┘
  孕衡岳七二峰之灵,挥座谈兵,植槐卜相,雄才张楚国,文章经济一家。
         ○    ○    ●     ●      ○
        └─┘  └───┘      └───┘

  又改造惠州同志会挽廖仲恺联(五句):

  死生何足论,唯因帝国未打倒,军阀未铲除,遽遭小寇惨亡,斯为我公真遗憾;
      ●       ●     ○      ○       ●
     └─┘     └───┘        └───┘
  革命未成功,际此内乱待肃清,外交待解决,或听元良殂丧,不禁同志共伤悲。
      ○       ○     ●      ●       ○
     └─┘     └───┘        └───┘

  又胡维藩题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七句):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
        ○     ○      ●       ●    ○
       └─┘   └───┘          └───┘
  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
        ●     ●      ○       ○    ●
       └─┘   └───┘          └───┘
  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又彭玉麟题江西湖口石钟山昭忠祠联(七句):

  古来征战几人回。想当年城复金瓯,洲横铁锁,江流石不转,实疚我心。
        ○       ○    ●     ●    ○
       └─┘     └───┘      └───┘
  只今劫满红羊,极目沧桑余感慨。
     ○       ●
    └───┘
  日暮乡关何处是?听此地钟声镗鞈,浪激噌吰。鸟鸣山更幽,欣瞻庙貌。
        ●       ●    ○     ○    ●
       └─┘     └───┘      └───┘
  特愿灵屯白马,永怀兰芷奠馨香。
     ●       ○
    └───┘

  对句意的安排方式,尚有三点说明。
  一、如果联中有多项排比句,其排比项仍以两小句作为一个停顿单位,而符合“平,仄”、“仄,平”的格局。如湖南益阳裴公亭联:

  旧地展新姿。欣看绿水飞虹,碧津印月,青龙献舞,白鹿衔花。亭榭锁烟霞,天宝物华
      ○      ○    ●    ●    ○     ○
     └─┘    └───┘     └───┘      └───┘
  开画卷。
  ●
  名城多胜事。遥想关侯跃马,鲁督操兵,裴相传经,郭公奋笔。勋猷昭史乘,文韬武略
      ●      ●    ○    ○    ●     ●
     └─┘    └───┘     └───┘      └───┘
  擅风流。
  ○

  这副对联,每边七句。上联第二、三、四、五为排比句,其排比项就以前两项(二、三小句)为一个停顿单位,句脚为“平,仄”;又以后两项(四、五小句)为一个停顿单位,句脚为“仄,平”。下联也是第二、三、四、五为排比句,情形与上联相同,平仄相反。
  又周子安题大理中和寺联:

  巍巍十九峰前蒙颠段蹶,依旧河山。最难忘郑回残碑,阿南烈炬,状元写韵,侍御游踪。
           ●    ○       ○    ●    ●    ○
          └───┘        └───┘     └───┘
  世变几兴亡,往事都随流水去。
    ○       ○
   └───┘
  迢遥二百里内关锁塔标,无边风月。况更有苍山积雪,洱海奔涛,玉带晴云,金梭烟岛。
           ○    ●       ●    ○    ○    ●
          └───┘        └───┘     └───┘
  高楼一眺览,此身疑在画图中。
    ●       ○
   └───┘

  这副对联,每边八句。上联第三、四、五、六为排比句,其排比项就以前两项(三、四小句)为一个停顿单位,句脚为“仄,平”;又以后两项(五、六小句)为一个停顿单位,句脚为“平,仄”。下联也是第三、四、五、六为排比句,情形与上联同,平仄相反。
  二、句脚平仄分段安排马蹄韵者,句意亦随段安排,规律不变。如湖南衡山南岳庙戏台联:

  四百八十寺都付劫灰。∥山水结奇缘,尚留得两晋衣冠,隐逸神仙堪合传;
          ○      ○       ○       ●
         └─┘    └─┘     └───┘
  三万六千场无非戏局。∥春秋多佳日,好演出六朝人物,忠奸贤佞看分明。
          ●      ●       ●       ○
         └─┘    └─┘     └───┘

  这副对联每边四句分为两段。上联第一小句单独一段,一个句意,平脚。后三小句为一段,两个句意:前一小句为一个句意,平脚;后两小句为一个句意,句脚为“平,仄”。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
  又南京半山园联:

  钟阜割秀,清溪分源。∥咫尺接层楼,叹禁苑全虚,尚留此寺。
     ●    ○      ○     ○    ●
    └───┘       └─┘   └───┘
  谢傅棋枰,荆公第宅。∥去来皆幻迹,问孤墩终古,究属何人?
     ○    ●      ●     ●    ○
    └───┘       └─┘   └───┘

  这副对联,每边五句,亦分两段。上联第一、二句为一段,一个句意,句脚为“仄,平”。第三、四、五句为一段,两个句意。第三句单独为一个句意,句脚为“平”。第四、五句为一个句意,句脚为“平,仄”。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
  三、有的对联,句脚合马蹄韵正格,但其句意却有用三个小句来表达者。如果说一个小句表达一个句意,已算打破常规,三个小句表达一个句意,则更在常规之外。如无名氏嘲徐学政以貌取士联:

  尔小子整整齐齐,或束带,或抹粉,或涂脂。三千人巧作嫦娥,好似西施同进越。
        ○   ●   ●   ○       ○       ●
       └─┘ └───────┘       └───┘
  这老瞎颠颠倒倒,不论文,不通情,不达理。十八省几多学士,如何东粤独来徐?
        ●   ○   ○   ●       ●       ○
       └─┘ └───────┘       └───┘

  这副对联,第一小句单独一个句意,无从与第二小句合起来表达。第二、三、四小句无从分开,第四小句又不能同第五小句合表一个句意,于是第二、三、四小句便只能视为合起来表示一个句意了。上下联都是如此。这样的表示法肯定不只一副两副,虽不能视为正宗,但可视为对句意传统表示法的一种发展。

  句意何以要用句脚为一平一仄的两个小句来表示

  句意何以要用句脚为一平一仄的两个小句来表示,道理很简单,主要就是为了读起来有抑扬顿挫。对比如下两副对联:
  承军务之终,开吏治之始。同心戮力,相期无负乎平生。知遇溯当年,河度山容成想象。
      ○     ●    ●       ○     ○       ●
     └───┘      └───┘         └───┘
  弼三巴之教,总七省之漕。过化存神,尤大有造于兹土。明禋隆祀报,云车风马倘回翔。
      ●     ○    ○       ●     ●       ○
     └───┘      └───┘         └───┘

  这副对联题于贵阳黎培敬祠。每边六小句。上联句脚,第一、二小句为“平,仄”,先扬后抑;三、四小句为“仄,平”,先抑后扬;五、六小句为“平,仄”,又先扬后抑。下联情形相同,而抑扬相反。由于表达每个句意的两小句,其句脚皆平仄不同,抑扬交替,读起来便给人以上下回旋,起伏迭宕的感觉。
  如果不这么安排,声韵上就单调乏味。看河南许昌天宝宫拜殿联:

  使尽无限机谋,为子为孙,临死去只落得一双空手,赴阴司始问子孙安在。
       ○    ○          ●         ●
      └───┘           └───┘
  用出多般巧诈,图名图利,到头来徒留下千载骂名,来地府方知名利皆空。
       ●    ●          ○         ○
      └───┘           └───┘

  这副对联,下联两“来”字为不规则重字,姑且不说。因其为变格,上联句脚,第一、二小句为“平,平”,只扬不抑;三、四小句为“仄,仄”,又只抑不扬。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由于两小句句脚没有平仄交替,抑时过抑,扬时过扬,表达一个句意,读起来就缺乏音乐感。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18 11:50
九、马蹄韵与联句的层次性

  
  
  对联的联句,有些是一个层次上的,有些是另一个层次上的,这就是联句的层次性。不分清各个联句所属的层次,对马蹄韵的把握,有时就会出差错。

  联句通常都只在一个层次上

  所谓“通常”,就是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看王益吾集陆游句题吴城全楚会馆联(二句):

  宾馆喜重逢,同上吴城观落日;
      ○       ●
  乡关渺何处,却寻衡岳望归云。
      ●       ○

  这副对联,上联两句处在同一层次上,下联两句亦处在同一层次上。
  
  又河南许昌灞陵桥联(三句):

  灞桥自古有行人,问谁策马而驰,传名不朽;
        ○      ○    ●
  曹魏于今无寸土,赖此绨袍之赠,遗像犹存。
        ●      ●    ○

  这副对联,上联三句处在同一层次上,下联三句亦处在同一层次上。

  又长沙天心阁联(四句):

  望不断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明月当头,如许江山容我醉;
         ●        ○    ○       ●
  是谁赋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幽情无限,满城风雨自西来。
         ○        ●    ●       ○

  这副对联,上联四句处在同一层次上,下联四句亦处在同一层次上。

  又刘重威题衡山南岳大庙联(五句):

  本南天保障,望七二峰朱陵紫盖,郁郁乎壮哉!愧小子是匹马征夫,也许碧山探芝术。
      ●        ●     ○        ○       ●
  正沧海横流,问三千年金简玉书,爽爽然在否?更何处访元夸使者,上邀赤帝扫欃枪。
      ○        ○     ●        ●       ○

  这副对联,上联五句处在同一层次上,下联五句亦处在同一层次上。
  余不赘举。

  联句为并列成分时,有的可能退居第二层次

  并列成分退居第二层次的情况,时或有之,但大都出现在作宾语的时候。如何绍基述志联:

  行路有何难,我曾从天柱、九嶷、三涂、太白、紫阁、终南,直到上京王者地;
      ○   · ̄ ̄ ̄ ̄ ̄ ̄ ̄ ̄ ̄ ̄ ̄ ̄ ̄ ̄ ̄ ̄○       ●
  得师真不易,所愿与高堂、二戴、安国、子长、相如、正则,同依东鲁圣人难。
      ●   · ̄ ̄ ̄ ̄ ̄ ̄ ̄ ̄ ̄ ̄ ̄ ̄ ̄ ̄ ̄ ̄●       ○

  这副对联,上联之“天柱、九嶷、三涂、太白、紫阁、终南”,联合起来作“从”的宾语。这六个并列成分,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与联句的其他成分处于同一层次,就其并列的每个成分而言,皆属第二层次。下联之“高堂、二戴、安国、子长、相如、正则”,联合起来作“与”的宾语,情形与上联之“天柱”等六个并列成分同。

  又陈觉是题杭州西湖湖心亭联:

  双峰云起,古寺钟声,试把酒临流,恰对着曲院风荷,六桥细柳;
     ●    ○     ○  ·· ̄ ̄ ̄ ̄ ̄ ̄ ̄ ̄●
  三面山环,一亭水绕,倘倚栏凭吊,犹想见旧时帝子,何处人家。
     ○    ●     ●  ·· ̄ ̄ ̄ ̄ ̄ ̄ ̄ ̄○

  这副对联,上联之“曲院风荷,六桥细柳”联合起来作“对着”的宾语。这两个并列成分,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与联句的其他成分处于同一层次。下联“旧时帝子,何处人家”联合起来作“想见”的宾语,情形同于上联。

  不同层次的联句怎样按马蹄韵安排,完全由作者创作时的考虑所决定

  作者在写对联时,尽管都用的马蹄韵,但对并列成分的处理,却各有差别。
  有的凡属第二层次者,皆合起来作一句看待,其句脚只作一个平仄处理,平仄标在最后一个并列成分的句脚上。这样,第二层次就只以一个整体上升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中的停顿,只是节奏性停顿。如刘树屏题南京愚园联:

  花花叶叶,翠翠红红,惟司香尉着意扶持,不教雨雨风风,清清冷冷;
     ●    ○        ○           ●
  鲽鲽鹣鹣,生生世世,愿有情人都成眷属,长此朝朝暮暮,喜喜欢欢。
     ○    ●        ●           ○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末二句之“雨雨风风,清清冷冷”,是并列成分作“不教”的宾语。两个并列成分合起来作一句看待,平仄只标在末句句脚“冷”字下面,“风”字退居第二层次,其平仄隐去不标。这样上联句脚就合马蹄韵“仄平平仄”的规则了。如果把“风”字亦独立并上升到第一层次,把其平仄也标出来,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会打破。下联“暮”字下不标平仄,情形与上联同。这样,句脚就合马蹄韵“平仄仄平”的规矩。
  又成都望江楼联:

  策杖喜重来。∥看风涛滚滚,流不尽云影波光。天外更昂头,岂徒览南浦清江,
      ○      ●       ○     ○
  西山白雪。
   ●
  临轩空四顾。∥怅今古茫茫,历多少佳人才子。蜀中堪屈指。复何数吴宫花草,
      ●      ○       ●     ●
  晋代衣冠。
   ○

  这副对联,马蹄韵是按两段安排的。“南浦风光,西山白雪”为并列成分,联合起来作“览”的宾语,在“雪”字下标平仄,这样上联第二段的句脚便符合马蹄韵“仄平平仄”的规矩。如果在属于第二层次的“江”字下也标出平仄,马蹄韵就会打破。“草”字下不标平仄,情形同此。这样下联第二段句脚也合马蹄韵“平仄仄平”的规矩。
  有的并列成分,按语法结构尽管应当居于第二层次,但作者并未这样安排,而是将各个并列成分都上升到第一层次,让其句脚都置于马蹄韵之中。如九龙宋城联:

  拓地远尘嚣,适吾居矣。喜园林日永,景物常新,好领取柳底莺声,松间鹤影。
      ○    ●     ●    ○       ○    ●
  升堂多俊杰,把手欣然。想文酒风流,琴棋继兴,勿虚掉梅花时序,荔子光阴。
      ●    ○     ○    ●       ●    ○

  这副对联,“园林日永,景物常新”作“喜”的宾语,“柳底莺声,松间鹤影”作“领取”的宾语。“永”与“声”所在句,本皆属第二层次,但上联若不明其平仄,马蹄韵就会打破。平仄标出来了,其合马蹄韵“平仄仄平平仄”的规矩便一目了然。下联“文酒风流,琴棋继兴”作“想”的宾语,“梅花时序,荔子光阴”作“虚掉”的宾语,情形与上联同,唯平仄相反。
  又吴良桐题四川新蔡东湖香晚斋联:

  有这样湖山比邻官舍,五花判别,作此间半日主人,试看他丛竹团烟,残荷战雨;
          ●    ●       ○       ○    ●
  最可怜身世隐抱杞忧,百感中来,忍不住一腔积愤,只落得依栏长啸,对酒当歌。
          ○    ○       ●       ●    ○

  这副对联,上联并列成分“丛竹团烟,残荷战雨”作“试看他”的宾语,按理“烟”字所在句应入第二层次。但如归入第二层次,平仄隐没,马蹄韵“仄仄平平仄”的句脚规则就会打破。而升入第一层次,把“烟”字的平仄也计算进去,马蹄韵就符合了。下联“依栏长啸,对酒当歌”作“只落得”的宾语,情形与上联同,唯平仄相反而已。
  同为第二层次,出现两种不同的处理情况,皆因作者当初创作这些对联时考虑不同所致,笔者的分析,无非是指明了这两种情况的存在而已。
  有的虽居第二层次,但并列成分的句脚又按马蹄韵安排,于是出现了马蹄韵中又套马蹄韵的情况。
  这样的对联,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既自成系统,又融入所在上联或者下联中,与其他句脚一起配套使用,以合马蹄韵在上联或下联的总体运用规则者。如李士廉题四川灌县青城后山联:

  览胜且入长坪。问小波义旗,献忠佚史,唐求隐迹,杜宇遗踪,往事动高吟,
       ○     ○    ●    ●    ○     ○
  千古豪情添绝唱。
      ●
  探奇须登大面。看泰安佛殿,宋明墓群,灵谷飞泉,丹岩云洞,风光宜细赏,
       ●     ●    ○    ○    ●     ●
  一山幽意论平分。
      ○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之“小波义旗,献忠佚史,唐求隐迹,杜宇遗踪”,句脚平仄依次为“平仄仄平”,合每边四句的马蹄韵规则。因其合起来才能作“问”的宾语,按理这四个并列成分居第二层次,前三句的句脚平仄应当隐去。但这里却不能隐没。因为它们作为上联句脚的一部分,又与上联其他句脚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以合每边七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马蹄韵句脚规则。下联之“泰安佛殿,宋明墓群,灵谷飞泉,丹岩云洞”,句脚平仄依次为“仄平平仄”,作“看”的宾语,情形与上联四个并列成分相同。这种情况在合马蹄韵的对联中并不罕见,前面所举的例句中,有的便是如此,只是并列成分不一定都是四项罢了。
  另一类是仅自成系统,除最后一个并列成分的句脚而外,其他并列成分的句脚皆与所在上联或者下联的其他句脚不相干。如闻楚卿题黄山观日峰联:

  奇松、怪石、云海、飞泉,是处堪称诗世界;
   ○  ●  ●  △       ▲
  绝色、仙姿、朝霞、夕照,他乡无此好河山。
   ●  ○  ○  ▲       △

  这副对联,每边四个并列成分。因皆为名词,中间的顿号皆可去掉,故当合起来作一句看。这样,对联每边皆为两句,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平”,合马蹄韵规则。上联的“奇松、怪石、云海、飞泉”,因只有最后一字“泉”可与上联末字“界”视为同一层次,可以标出平仄,其余“松”、“石”、“海”三字,皆居第二层次,平仄不能标出来。但是四个并列词语之末字,其平仄为“平仄仄平”,又独自符合马蹄韵每边四句的句脚规则。下联“绝色、仙姿、朝霞、夕照”,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
  又王镇藩题武昌黄鹤楼联:

  形势出层霄,看江汉交流,龟蛇拱秀,爽心豁目,好消受明月清风。更四顾无边,
      △     △    ▲    ▲       △     ▲
  尽教北瞻岘首,东望雪堂,西控岳阳,南凌滕阁。
  ··   ●    ○    ○    ●
  沧桑经几劫,举名公宴集,词客登临,感古怀今,都付与白云夕照。溯千年以往,
      ▲     ▲    △    △       ▲     ▲
  只数笛弄费祎,酒贳吕祖,诗题崔颢,笔搁青莲。
  ··   ○    ●    ●    ○

  这副对联,每边四个并列成分。上联“北瞻岘首,东望雪堂,西控岳阳,南凌滕阁”作“尽教”的宾语,只最后一个“阁”字可与上联其他句脚视为同一层次,标出平仄,其余“首”、“堂”、“阳”三字,皆居第二层次,平仄不能标出来。但四个并列成分的最末一字,其平仄为“仄平平仄”,又独自符合马蹄韵每边四句的句脚规则。下联“笛弄费祎,酒贳吕祖,诗题崔颢,笔搁青莲”作“只数”的宾语,情形与上联同,唯平仄相反而已。
  这类对联与上一类对联的不同是,如果将并列成分的句脚成分全视为第一层次,全联马蹄韵的规则就会打破。如闻楚卿这副对联,句脚就会变成“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本来是有规矩的,就会变得没有规矩了。
  这类对联,非马蹄韵用得十分熟练者,不能为之。

十、联句在马蹄韵安排中的特殊处理

  
  
  古人在安排马蹄韵时,对联句有如下一些特殊处理。

  对重言的处理

  重言,就是在一联中多次有规律地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马蹄韵对重言的处理,亦可分为句脚和句中两类。
  句脚重言,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句所用的最后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是相同的。这样的联句,其句脚平仄的处理,有四种方式。
  其一,如果句脚重言的若干联句只能作一句看才合马蹄韵时,就作一句看,平仄就计最末一个重言句的句脚。如无名氏所撰一联云:

  三千里行路,时骑着驴儿,时骑着马儿,仆仆风尘,又见家乡胜景;
      ●           ○    ○      ●
  十余日居园,或携来浊酒,或携来清酒,杯杯劝祝,难为父老深情。
      ○           ●    ●      ○

  这副对联,每边凡五句。若将各句句脚的平仄都标出来,就是“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不合马蹄韵规则。但上联中间二句句脚重言“儿”字,只将平仄标在后一句的“儿”字下,即两重言句句脚只计一个平仄,成为“仄平平仄”,就合每边四句的马蹄韵规则了。下联中间二句重言“酒”字,情形相同,唯平仄相反而已。
  又戴衢亨题故乡祠堂联: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又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       ●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       ○

  这副对联,每边四句。若将各句句脚的平仄都标出来,就是“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不合马蹄韵规则。但上联前三句句脚重言“无名”,下联前三句句脚重言“第一”。若三重言句脚只计其一,将平仄标在第三句的句脚上,全联的句脚为“平仄,仄平”,就合每边二句的马蹄韵规则了。
  其二,如果将重言的句脚全部按实计算,也合马蹄韵规,则不标出来可以,都标出来亦可以。如洪秀全题南京太平天国王府联: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    ○       ●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    ●       ○

  这副对联,上联前二句句脚重言“妖”字,下联前二句句脚重言“怒”字。两句作一句计,句脚为“平仄,仄平”,合每边二句的马蹄韵规则。若重言的两句句脚都计平仄,便为“平平仄,仄仄平”,又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规则。
  又杭州孤山俞楼联:

  前有王氏,后有俞氏,同为昭代经师,争并世千秋,吴越他年分俎豆;
     ●    ●      ○     ○       ●
  昔之随园,今之曲园,具足邻邦文献,赖此楼一筑,湖山本地借风光。
     ○    ○      ●     ●       ○

  这副对联,上联首二句重言“氏”字,下联首二句重言“园”字。两句作一句计,全联句脚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合每边四句的马蹄韵规则。若重言的两句句脚都计平仄,则全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又合每边五句的马蹄韵规则。
  其三,重言的句脚都得独立看待,才合马蹄韵。如闻楚卿题丰县名胜古迹古城巡礼联:

  黄金洞,土皇城,洞洞城城,开发旅游能创汇;
    ●   ○    ○       ●
  高乐山,大田坝,山山坝坝,经营规划可生财。
    ○   ●    ●       ○

  这副对联,每边四句。中间二句,上联重言“城”字,下联重言“坝”字。重言的句脚都计平仄,全联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完全合马蹄韵规则。如果重言句有一句句脚不计平仄,句脚为“仄平仄,平仄平”,就与马蹄韵不相干。
  又刘振威辛未春日抒怀联:

  为事业苦,为爱好忙,长苦长忙,休因己苦忙埋怨;
     ●    ○    ○       ●
  不图虚名,不谋私利,薄名薄利,莫与人名利相争。
     ○    ●    ●       ○

  这副对联,每边也四句。中间二句上联重言“忙”字,下联重言“利”字。重言的句脚都计平仄,上联为“仄平平仄”,下联为“平仄仄平”,完全符合马蹄韵规则。如果重言句脚有一句不计平仄,句脚为“仄平仄,平仄平”,则与马蹄韵相违。
  其四、有时重言的若干联句,若在语意上分属前后两段,则不能简单地只计最后一句句脚的平仄,而应酌情分段处理。如陈逢元题新都桂湖香世界联:

  二亩半在邑,二亩半在田。∥莫管是邑是田,海阔天空,一花一世界;
      ●     ○       ○    ○     ●
  众香国里来,众香国里去。∥何如不来不去,神行官止,千树千菩提。
      ○     ●       ●    ●     ○

  这副对联每边凡五句。上联之“二亩半在田”显然与前一句构成一段,“试问是邑是田”显然与后两句构成一段。这样,重言“田”字的这两句句脚都得独立计算,两个“田”字的平仄都得标出来。前一个“田”字的平仄标出后,第一段句脚的平仄为“仄平”,第二段句脚的平仄为“平平仄”,分别合每边二句和每边三句的马蹄韵规则。下联句脚重言“去”字的两句,情形相同,平仄相反。
  句中重言,就是将相同的字或者词有规律地用于联句之中。既可用于一句,亦可跨句。其平仄的处理,有两种情形。
  其一,是与所在句的其他词语统一安排平仄。所在句是几言,就与几言句的平仄协调一致。如马一浮赠丰子皑联:

  星河界里星河转,
  ○○●●○○●
  日月楼中日月长。
  ●●○○●●○

  这副七言联,上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重言的“星河”二字皆为平声,处于联中两个“平平”的位置,与所在句的平仄协调一致,下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重言的“日月”二字皆为仄声,处于联中两个“仄仄”的位置,与所在句的平仄亦协调一致。
  又周叔强题岳麓书院联: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
  ●●○○ ○○●●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 ●●○○

  这副对联,上联重言“院”、“山”二字,下联重言“人”、“道”二字。“院”与“道”为仄声,皆在句中仄字位,“山”与“人”为平声,皆在句中平字位,与所在四言句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统一协调,没有任何打破。
  有些重言,其平仄显然是随所在句的句中平仄来安排的,但是有所打破。隔字重言者,就至少要打破一处地方。如陶澍题上海豫园三穗堂联:

  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
       ◎●○○
  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

  在这副对联中,重言的两个“非”字中间只隔一个“我”字,重言的两个“在”字中间只隔一个“山”字。单以“非我非鱼”和“在山在水”来说,都是四言。既为四言,不是“仄仄平平”就是“平平仄仄”。不管是哪一种平仄格式,第一和第三字的平仄都是不相同的。“非”和“在”之重言正好处于第一字和第三字,这样第一个“非”字和第一个“在”字,平仄就必然要打破规则。好在这个位置的平仄可平可仄,这种打破不算破律。
  其二,是未与所在联句的句中平仄统一协调。这种情况,其平仄安排,就要看重言的词语是否形成对称结构。如果不形成对称结构,则只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例如:

  无口有口口代口,
  ○●●●●●●
  是人非人人牵人。
  ●○○○○○○

  这副对联因受“口”、“人”重言的影响,其平仄上联为“平仄仄仄仄仄仄”,下联为“仄平平平平平平”,皆不合马蹄韵七言句的平只要求。但“无”为平声,“是”即为仄声,“口”为仄声,“人”即为平声,“有”为仄声,“非”即为平声,“代”为仄声,“牵”即为平声,上下联平仄相反。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
  如果形成对称结构,则不仅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对称结构中非重言的词语,因已形成自对,平仄亦要相反。看简应人自挽联:

  忽然有,忽然无,纵完成上寿百年,莫非做梦;
  ●○● ●○○
  何处来,何处去,倘果信轮回一说,更要伤心。
  ○●○ ○●●

  这副对联中,“忽然有”与“忽然无”为对称结构,“何处来”与“何处去”为对称结构。“忽然有”为“仄平仄”,“何处来”即为“平仄平”,“忽然无”为“仄平平”,“何处去”则为“平仄仄”,上下联平仄相反。此外,对称结构中的非重言部分,“有”和“无”自对,“有”——仄声,“无”——平声,“来”和“去”自对,“来”——平声,“去”——仄声,平仄也是相反的。
  句中重言的情形,是非常复杂的,有一连跨数句重言者,有若干词语交替重言者,有单以虚字重言者,有长结构重言者,等等。不管属何种重言,上述处理规则都是适用的。若重言不遵守上述处理规则者,即为破律。若不受马蹄韵约束者,那又当别论了,下文会说到这个问题。

  对感叹成分的处理

  对联句中感叹成分的处理,有两种方式。这里讲感叹成分,是因为并非只是叹词一种。有些表示感叹的词语,作用与叹词相同,也包括在内。
  感叹成分在联句中,即使独立运用,一般不算句。因此其韵脚的平仄一般也忽略不计。如四川蒲江县凤公祠联:

  吁!造物不仁耶?红亭子夜殒天星,青海湾晨飞刀雨。推将军大树,泣山鬼秋风。
        ○       ○       ●     ●     ○
  剩此苍苍莽莽破乾坤,我欲呼四百亿兆国民同声一哭。
        ○             ●
  噫!钦使非死耳。马革尸馨香锦里,麟图像俎豆燕京。哀玉柱西倾,博丹纶北沛。
        ●       ●       ○     ○     ●
  换来烈烈轰轰好恤祀,公将亘十二万年浩劫正气犹生。
        ●             ○

  这副对联,每边八句。除“吁”、“噫”二句而外,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合马蹄韵规则。如果上联将“吁”的平仄计上,前三句句脚就会出现三平相连,下联将“噫”的平仄计上,前三句句脚就会出现三仄相连,这样,反而把马蹄韵打破了。故“吁”和“噫”二字尽管独立成句,其平仄仍不能计算。
  但是也有叹词计算平仄者。如樊萌荪题成都杜甫草堂联:

  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能耽咏否?
       ○    ●      ●      ○ ○      ●
  当日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
       ●    ○      ○      ● ●      ○

  这副对联每边六句,中间的“嘻”、“噫”二字如果不算句也不计平仄,全联句脚就会出现两仄夹一平(上联)和两平夹一仄(下联)的情况,从而打破马蹄韵的规则,如果“嘻”、“噫”算句也计平仄,全联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与马蹄韵的规则相符。

  对叠词的处理

  叠词的特征,是一个词(通常就是一个字)不间断地重复使用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名词、动词、形容词、叹词、象声词等,都可以叠用。对联中,这几类叠词都有。本节所举的例子主要是动词、叹词和象声词这几种。它们在对联中是否只作一个字看,与不与前后的联句断开,应视情况而定。至于平仄,则一般不计。看钟耘舫六十自寿联中的两段(上下联各一):

  ……罢罢罢,从此卷旗收伞,要利刀阔斧,斫尽情根,秘诀灵符,消除慧业,……
             ●     ●    ○    ○    ●
  ……哈哈哈,假饶乞借斧柯,当倾泻银河,湔除肮脏,掀翻玉轴,搜检贞元,……
             ○     ○    ◎    ●    ○

  这两段每边各五句。“罢罢罢”与“哈哈哈”应与前后的联句断开,且不作一个字看。把“罢罢罢”与“哈哈哈”除开,上段句脚为“仄仄平平仄”,下段句脚为“平平仄仄平”(虽“脏”字出于无奈当仄而用平,但句脚显然是按“平平仄仄平”来安排的),合马蹄韵规则。如果把“罢罢罢”和“哈哈哈”最后一个字的平仄计算并且标出,上段开头句脚会出现三仄相连,下段开头句脚会出现三平相连,马蹄韵将被打破。
  又钟耘舫题成都望江楼联中的两段:

  ……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嗟余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栏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这两节每边七句。“问问问”和“看看看”,均应只作一个字看待,且不宜与其后的联句断开。这样,“问问问这半江月”就成了“问这半江月”,“看看看那一块云”就成了“看那一块云”,非常通畅,对这两段句脚“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之合马蹄韵变格,亦无干扰。只是一个“问”和“看”在修辞色彩上没有三个“问”和“看”那样具有强调性罢了。笔者在《中国长联三百三》等书中,曾将“问问问”和“看看看”同后面的联句断开,不少联书也这样处理,现在看来,还是不断开为好。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18 11:52
十一、可以不受马蹄韵约束的对联

  
  
  对联句脚和句中的平仄安排,亦有可以不受马蹄韵约束者。所谓“可以不受马蹄韵约束”,是说能安排来合马蹄韵(如尽量将某些专名按其平仄放到相应的位置上)者,当然好;实在无法安排的,也不必硬拿马蹄韵去要求。可以不受马蹄韵约束的对联,至少有七种。这就是句脚押韵者,拆词分总者,多句连引者,专名嵌入者,句脚越递者,依序排列者,和多技巧混用者等。

  句脚押韵者

  句脚押韵,即句脚有规律地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如何淡如先生题广东佛山“春色赛会”联: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   ●       ●      ●      ●   ●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   ○       ○      ○      ○   ○

  这副对联,象一首曲。上联句脚全押仄(入)声(陌锡职韵。《诗韵合壁》:“陌,古通锡职。”),下联句脚全押平声(尤韵),皆无平仄交替,自然与马蹄韵无缘。
  又王钟璘七十二岁题照儿孙联:

  顾影费吟哦,风风雨雨,总算煎熬过。诚可笑、骨未换,胎未脱,棱角未消磨,戆直
      ○          ●           ●     ○
  其顽,依然故我。错中错,岁月枉蹉跎,辛酸满腔凭谁说?治乱非关我,兴亡莫奈何,饿
      ●   ●     ○       ●     ●     ○
  了吃,渴了喝,困了和衣卧;
     ●     ●
  立身求长进,子子孙孙,务须认识清。不能忘、书要通,理要明,语言要审慎,勤劳 
      ●          ○           ○     ●
  节俭,效法贤人。真里真,精神常振奋,责任压肩够你拼!当灾好救人,惹祸休逃命,贫
      ○   ○     ●       ○     ○     ●
  毋移、富毋淫,威毋屈膝行。
     ○     ○

  这副对联,上联主要是歌苛箇三韵,兼用屑曷等韵,下联主要是真震与庚映四韵,兼用问侵等韵,且平、去、入通押,用韵很宽,似用方言来写的。尽管有平仄交替,但受押韵的限制,并无规律可寻。因此,也与马蹄韵无关。

  拆词分总者

  拆词分总,指的是作为总述部份的词语,直接拆开又作为分述部份的情形。在用此种技巧的对联中,有一部份可以不受马蹄韵的约束。如武承谟题无锡大堂联: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    ○    ○          ○    ●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    ●    ●          ●    ○
  
  这副对联,上联首句之“功名”是总,第二句之“功”与第三句之“名”之分。表示分的“功”和“名”,是由表示总的“功名”一词两字直接拆开而成的。“功名”两字的平仄决定了后两句句脚的平仄。“功名”二字皆是平声,这样,第一、二、三句句脚便都是平声,马蹄韵便无从说起。下联首句之“父母”,情形与“功名”同,唯平仄相反。

  多句连引者

  多句连引,是指不间断地引用口语中的某些成句或者书面作品中的某些原文。因为口语中的成句或者书面作品中的原文,其创作之始,未必就有运用马蹄韵的意识,对联从中摘用的一些句子,要它们完全符合马蹄韵的要求,就不能不出现困难。
  多句连引,细察之,仍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脚平仄可合马蹄韵而句中平仄不合者。如民国元年新春联: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 ●●●●△ ●●●●△

  这副对联,如果将“理”与“年”的重言作两个看,则全联的句脚为“平仄仄,仄平平”,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变格。如果将“理”与“年”的重言只作一个看,则全联的句脚为“平仄,仄平”,合每边两句的马蹄韵正格。上联末二句平仄相同,下联末二句的平仄也相同。但上联末二句的平仄为“平仄平仄仄”,下联末二句的平仄为“仄仄仄仄平”,与五言句的平厌“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均不合。若不是引用成句,就要算破律,不能允许。
  又杭州岳庙联:

  天下太平,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 ○○●●△ ⊙○⊙●▲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 ●●○○▲ ●●◎⊙△

  这副对联,上联是引岳飞说过的一句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但将末句省“矣”之后提为首句,在次序上作了颠倒。下联是引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四句中的三句,首句省去了“有”字并改“天地”为“乾坤”。正因为作了这些技术处理所以上下联句脚才合“平平仄,仄仄平”这一每边三句的马蹄韵规则。但“天下太平”为“平仄仄平”,已打破了四言句“仄仄平平”的格式。“武臣不惜死”为“仄平仄仄仄”,“在上为日星”为“仄仄平仄平”,亦打破了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与“仄仄仄平平”的格式。如果说“平仄仄平”按“一三五(字)不论”还说得过去,那么,“仄平仄仄仄”与“仄仄平仄平”就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了。若不是引用原文,就要算破律,也不能允许。
  另一类是句脚平仄与句中平仄皆不合马蹄韵者。如敏斋氏题杭州道村刘更生别业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梦得陋室留铭,如斯鸟革翚
  ○○●○▲ ●●●○△ ○●●○△ ●○○●△       △
  飞,似较胜中山旧宅;
  △       ▲
  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庾开府小园作赋,即此蚊眉蜗
  ○●●●▲ ●○●●▲ ○●○●△ ○○●○▲       ▲
  角,可能同新野安巢。
  ▲       △

  这副对联,上联前四句连引刘禹锡《陋室铭》,句脚为“仄平平平”,下联前四句连引庾子山《小园赋》,句脚为“仄仄平仄”,皆不合每边四句的马蹄韵规则。由于刘、庾的作品均未按马蹄韵写作,此联几句连引,也不能与马蹄韵的规则相符。

  专名嵌入者

  专名嵌入,指专有名词嵌入联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文章著作名等。因在取这些名字之时,一般都只考虑其含义而不考虑其平仄,若全名引入联中,有时要合马蹄韵的规则就比较困难。看周伯政题纪念吴獬百五十周年冥诞联:

  受知于潘祖荫,见重于张香涛,五十年教馆先生,自古文章憎命达;
  ●○○○●▲ ⊙●◎◎○△ ●●○●●○△ ●●○○○●▲
  问字有曹典球,学诗有李澄宇,三千个及门弟子,从来真谛尚心传。
  ⊙●●◎⊙△ ●○⊙⊙◎▲ ○○●⊙○●▲ ○○◎●●○△

  在这副对联中,嵌入了“潘祖荫”、“张香涛”、“曹典球”、“李澄宇”四个人名。如果人名不嵌于句脚,则只看合不合所在位置的句中平仄就行了。这四个人名嵌于句脚,则首先就要看其最末一字的平仄,是否合马蹄韵句脚规则的要求。作者在安排这四个人名时,为句脚合马蹄韵,是费了苦心的。如“香涛”本是张之洞的号,“澄宇”本是李洞庭的字,就不用其名而改用其号、其字。这样,“张之洞”与“李洞庭”两名中“洞”字相重也避开了。但是,除“潘祖荫”为“平仄仄”,完全合所在位置的句中平仄而外,“张香涛”为“平平平”、“曹典球”为“平仄平”、“李澄宇”为“仄平仄”,均不完全合所在位置的句中平仄。照顾了句脚又无从照顾句中,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名字既定,不合平仄的字无从更改,只好不作强求。

  句脚越递者

  句脚越递,指一个联句的句脚,跨过另一联句,又去作再下一个联句的句脚。
  为单字越递者,如夏姚成题四川安岳圆觉洞联: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
     ○    ○    ○    ○     ○     ○
  圆方岂可随心变。
      ●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
     ●    ●    ●    ●     ●     ●
  觉悟缘由阅世来。
      ○

  这副对联之前四句,上联为“圆”、“方”二字单字越递,造成四平连用,下联为“觉”“悟”二字单字越递,造成四仄连用,都无从与马蹄韵规则相合。此联还用了其他技巧,所以后面几句也不合马蹄韵。
  为双字越递者,如禹之谟挽陈天华、姚宏业联:

  杀同种是湖南,救同种又是湖南,倘中原起事,应首湖南。义士竟轻生,
       ○       ○     ●    ○     ○
  双棺赎得湖南罪。
      ●
  兼夷狄成汉族,奴夷狄不成汉族,痛建虏入关,已亡汉族。国民不畏死。
       ●       ●     ○    ●     ●
  一举能张汉族旗。
      ○

  这副对联,上联前四句,“湖南”二字先重言后越递,句脚为“平平仄平”。下联前四句,“汉族”二字情形与“湖南”同,平仄相反。都打破了马蹄韵规则。

  依序排列者

  依序排列,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顺序,或时间先后,或位置高低远近,或其他逻辑顺序,依次排下去。这样,事物的名称或者说表达事物的词语,碰上什么就是什么,无从颠倒,无从改换(除非有多个别名可供选择)。排列的结果,句脚和句中平仄便不一定与马蹄韵相符。如成都青羊宫照壁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 ●○△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 ○●▲ ●●●△

  这副对联,以句脚平仄而言,上联“一”、“二”、“三”、“万”,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句脚为“仄仄平仄”,下联“地”、“天”、“道”、“自然”,也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句脚为“仄平仄平”,上下联都不合马蹄韵。句中平仄也是碰上什么就是什么,不便按三、四言句的规则去要求。
  又罗闰章题湖南桃花源联: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
        △ ○○▲ ●○△ ●●▲ ○○△           △
  都是名山知己。
     ▲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
        ▲ ●○△ ○○▲ ●○▲ ○○▲           ▲
  未免桃花笑人。
     △

  在这副对联中,第二、三、四、五句属按顺序排列者。因陶渊明作的是《桃花源记》,王维(辋川)作的是《桃源行》,李白作的是《奉饯十七翁卅四翁寻桃源洞序》,三人又依先后排列,故上联第二、三、四句句脚之“记”、“行”、“序”不能倒换。韩愈作的是《桃源图》,按时间韩愈只能排在陶、王、李三人之后,第五句之“歌”字若换成“图”字也是平声,这样这四句的句脚为“仄平仄平”都无从更改。下联之“秦”、“汉”、“魏”、“晋”皆朝代名,亦依先后顺序排列,其四字作句脚之平仄为“平仄仄仄”,也无从更改。既上下联这四句句脚都只能这样,要合马蹄韵也不可能。句中平仄因受人名和作品名的限制,打破三言句规则之处也颇多。

  某些多技巧混用者

  多技巧混用,并不一定就违反马蹄韵。但若混用而无法协调平仄,就有可能出现违反的情形。将重言、混异、换位混用者,即是如此。
  重言,就是在一联(或上联或下联)中多次重复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混异,就是故意把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放在同一联中,使听起来难分,看起来明白。换位,就是颠倒字的排列顺序。句脚重言不一定就会与马蹄韵相悖,在第十部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这一点。但若与混异、换位等技巧搅在一起,句脚无从按“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安排,马蹄韵就会被打破。看某公撰述总董先生联:

  议事称总董,办事亦称总董,总董何价值哉!况以伪总董浑合真总董,董有几总,
      ●      ●      ○          ●    ●
  总无一董,莫可名焉,名之曰懵懵懂懂。
   ●    ○       ●
  教书号先生,唱书又号先生,先生失尊贵矣。若以女先生交接男先生,生未得先,
      ○      ○      ●          ○    ○
  先舍其生,是奚说也,说者谓牺牲牺牲。
   ○    ●       ○

  这副对联,上联句脚先两次重言“董”字,然后又将“总董”二字换位使用,而“董”字也作第三次重言,并与“懂”字音同字殊构成混异,虽非押韵,要再顾及马蹄韵,就不可能了。下联之“先”、“生”、“牲”三字情形一样,唯平仄相反,且“总董”迭韵而“先生”不迭韵而已。
  可以不受马蹄韵约束的对联,虽然肯定不只上述七种,这里举述七种,也算述其大要了。
十二、用马蹄韵规则指导断句与改错

  
  
  古人和今人写对联,只要借书法写出来的,不管是否上楹柱,皆不断句。过去出的一些联书,一般也是不断句的。而今加以标点重印,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方便。由于作者许多都是按马蹄韵来作对联的,如果标点者不懂马蹄韵,完全凭直感,盲目性很大,不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不按马蹄韵写作的对联,比比皆是。给它们断句,一般无规律可循。按马蹄韵写作的对联,由于句脚安排有很强的规律性,句中平仄也很配套,这就有可能根据马蹄韵的规则来断句。不过,即使对那些符合马蹄韵的对联,怎样断句才合适,也应视情况而定。
  断句的方法是,从句脚看是否符合马蹄韵的规则,如果不符,则看是根本未按马蹄韵写,还是按马蹄韵写的而小有打破。若只是小有打破,再去寻找其打破的原因,针对情况加以改正。句中平仄有错者,只要句断好了,也容易检查出来。下面分四种情况进行叙述。

  句可断可不断者

  有的联句,可以分作两句,也可合为一句。不管是分是合,都合马蹄韵。对这样的联句,断与不断可以随意。如齐梅麓题江苏宜兴周处庙联,有的作每边四句断:

  朝有奸党,岂能成将帅之功,若教仗钺专征,蛟虎犹非对敌手;
     ●       ○      ○       ●
  世无圣人,不当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抗颜师。
     ○       ●      ●       ○

  这样断句,句脚平仄合马蹄韵“仄平平仄,平仄仄平”的规则。
  有的又作每边三句断:

  朝有奸党岂能成将帅之功,若教仗钺专征,蛟虎犹非对敌手;
            ○      ○       ●
  世无圣人不当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抗颜师。
            ●      ●       ○

  这样断句,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平”,也符合马蹄韵的规则。
  又曾广照题南京莫愁湖光华亭联,有的作每边六句断:

  憾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
      ○       ●    ●    ○       ○
  燕息能留千古迹。
      ●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
      ●       ○    ○    ●       ●
  莺花犹是六朝春。
      ○

  这样断句,句脚平仄合马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规则。
  有的又作每边五句断:

  憾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
             ●    ●    ○       ○       ●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    ○    ●       ●       ○

  这样断句,句脚平仄合马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规则。
  周处庙联和光华亭联,两句合为一句之后,语意都很连贯。但由于联句变得比较长,念读时中间仍需作节奏性停顿,其停顿的地方,仍在原断句的地方。因此,断开比不断开要好。但是无论是分是合,对句中平仄皆无影响。
  并列词语,也有断开的和不断开的。如果并列项不太多,中间不断开者,其合马蹄韵规则会显得更加明显。对比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这副对联每边两句,句脚合马蹄韵“平仄,仄平”的规则。但首句中间加进两个顿号将并列成份点开,联句的数量就有点搅杂。再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首句中的两个顿号去掉了,读起来更顺畅,其句脚合马蹄韵每边二句的平仄特点,一目了然。
  并列词语每项只有一个字的,这一点更为突出。陶行知先生题上海育才学校联,有人作如是断: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

  这副对联每边一句,并列的词语有六个,中间用了五个顿号。若按此种断句方式来念读,前五个并列成分之后,都要作一短暂的停顿,这样不仅看起来搅扰,读起来不顺畅,甚至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再看: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

  把首句的五个顿号去掉,其句脚之合马蹄韵每边一句的规则,眉目很清楚,读起来也一气贯通了。
  如果并列的词语太多,即使并列的项多为单个字,中间不作小的停顿,一口气念不下来,则尽管看起来有些搅杂,中间也只能用标点断开。如北京安徽会馆戏台联,每边两句,首句并列成份皆达十三个之多,出于无奈,就只好这样断:

  安、庐、凤、颖、徽、宁、池、太、滁、和、广、六、泗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
                              ○       ●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
                              ●       ○

  有人建议对联中个别词语略加换位,作如下断句:

  安庐凤颖,徽宁池太,广六泗滁和,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
     ●    ●     ○    ○       ●
  金石竹丝,土革木匏,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
     ○    ○     ●    ●       ○

  这样处理,自然既便于标点,又合马蹄韵每边五句的规则。但这又与修改联系在一起了,下文还会来谈这个问题。

  句必须点断者

  所谓句必须点断者,就是指不断句就会打破马蹄韵规则的情形。碰到这种情形,就应当坚决点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语,用在这里也合适。如某人挽女婿联,有人作如下断句者:

  富贵等浮云,卅余年鹏抟豹变终成幻想。一抔土埋没了热心肠。杜鹃啼血天地空,
      ○           ●         ○       ○
  谁教尔英雄气短!
      ●
  光阴如过客,廿八日鹤驭鸾骖顿赴仙乡。未亡人诉不尽真愁苦,黄鹄悲歌鬼神泣,
      ●           ○         ●       ●
  徒使我儿女情长。
      ○

  这副对联,上联之“鹏抟豹变终成幻想”虽然都是说明“卅余年”的,但这样作一句,“变”字的句脚地位便没去了。下联之“鹤驭鸾骖顿赴仙乡”虽然都是说明“廿八日”的,但这样作一句,“骖”字的句脚地位也没去了。结果,全联句脚平仄成了“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打破了马蹄韵的规则。
  正确的断法应当是:

  富贵等浮云,卅余年鹏抟豹变,终成幻想,一抔土埋没了热心肠。杜鹃啼血天地空,
      ○       ●    ●         ○       ○
  谁教尔英雄气短!
      ●
  光阴如过客,廿八日鹤驭鸾骖,顿赴仙乡。未亡人诉不尽真愁苦,黄鹄悲歌鬼神泣,
      ●       ○    ○         ●       ●
  徒使我儿女情长。
      ○

  这样断句,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与每边六句的马蹄韵规则相符。
  又薛瑞璜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联:

  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惟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苍茫蛮触苦纷争,东坡而后谁称
      ○     ●           ○       ○
  达者?
   ●
  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要开拓万古心胸且登绝顶,俯仰乾坤皆戏剧,赤壁之游见其
      ●     ○           ●       ●
  道乎!
   ○

   这副对联,上联之“终无尽期”是陈述“酷爱一江风月”的,二者似乎可以作一句而不断开。但这样“月”字的句脚地位便没有了。下联的“且登绝顶”表示“要开拓万古心胸”的结果,二者似乎也可以作一句而不断开,但这样“胸”字的句脚地位也没有了。结果,全联句脚成了“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打破了马蹄韵的规则。
  正确的断法应当是:

  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惟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苍茫蛮触苦纷争,东坡而后谁
      ○     ●       ●    ○       ○
  称达者?
  ●
  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要开拓万古心胸,且登绝顶。俯仰乾坤皆戏剧,赤壁之游见
      ●     ○       ○    ●       ●
  其道乎?
  ○

  这样断句,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便合每边六句的马蹄韵规则。

  句不能点断者

  所谓句不能点断者,是指点断就会打破马蹄韵规则的情形。碰到这种情形,就不能点断。如四川仁寿艳阳洞联,有人作如是断:

  持螯,持酒,蓬莱到处即神仙。张天师奥术难求,洞府徒劳窥偶像。
   ○  ●       ○       ○       ●
  学画,学书,草莽生涯原翰墨。文刺史残碑安在,山隈空白溯乡贤。
   ●  ○       ●       ●       ○

  这副对联,每边断作五句。上联句脚为“平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仄仄平”,不合马路韵规则。所以如此,在于把句首不当断开的两个并列成份断开了。
  正确的断法应当是:

  持螯持酒,蓬莱到处即神仙。张天师奥术难求,洞府徒劳窥偶像。
     ●       ○       ○       ●
  学画学书,草莽生涯原翰墨。文刺史残碑安在,山隈空自溯乡贤。
     ○       ●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便符合每边四句的马蹄韵规则。
  又河南登封县嵩阳书院联,有人作如下断句: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   ○     ○       ●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缠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   ●     ●       ○

  这副对联,每边断作四句。虽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与马蹄韵相合,但上联句脚为“平平平仄”,却与马蹄韵相违。
  正确的断句应当如此: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     ○       ●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缠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就符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规则了。
  有一种情形应当注意,就是有的对联,单从句脚上看,其中的某一句不断开合马蹄韵,断开也合,似乎可断可不断。但从内容上看,就不能断句了。蒋仕铨题扬州梅花岭史(可法)忠正公祠联,其首句的断法就有分歧。
  一种断法为每边三句: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    ○       ●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    ●       ○

  另一种断法为每边四句: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     ○    ○       ●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     ●    ●       ○

  断为三句者,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平”。断为四句者,上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两种断句都合马蹄韵规则。若按前一种断法,首句就当理解为与社稷共存亡的只有扬州,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嘉定也是。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同一年即1645年发生的。这样,前一种断句尽管合马蹄韵,也不合适了。而扬州的“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即史可法的祠墓和精神,这一点却为嘉定所无。所以后一种断句是可取的。有的书将“伴收”作“伴取”,可能是“取”字的草书与“收”字相近所误,但“取”字不妥,违反马蹄韵句中平仄运用规则。
  还有一种情形也应当注意,就是有的联句本来断开就会打破马蹄韵规则,但因其句子太长,一口气读下去比较费力,只好在中间适当的位置断开一下。顾复初题成都望江楼联即是一例。这副对联本当这样断句: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            ○       ●
  锦城通咫尺,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引兴此登楼。
      ●            ●       ○

  这样断句,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符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规则。但中间一句较长,人们一般都作四句断: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             ○       ●
  锦城通咫足,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引兴此登楼。
      ●             ●       ○

  这样断句,如果把上联的“涛”字和下联的“管”字句脚平仄亦标出,全联句脚为“平仄平仄,仄仄仄平”,马蹄韵就打破了。这副对联,只能够按三句理解,而把“涛”字与“管”字后的停顿视为权宜处置,此两句的句脚平仄也忽略不计。如果一定要计,则上下联首句必须单独作一段,全联作段合式看待。但这样因“涛”与“管”后语势上不大停得住,毕竟有些牵强。
  因句子长而于中间作权宜性断句的对联,时或有见,断出的联句,其句脚都可以像“涛”、“管”这样处理。

  改错

  下面的病例,都是在阅读联书的过程中随手拾记的。有毛病的对联很多,这里只择释一些用马蹄韵检查发现的例子。其中大多属于联句错断,故放在这一部分中叙述。还有出自其他原因而打破马蹄韵的,也适当述及。
  病例一:

  初地总非真斜月,半规侵佛国;
        ●     ●
  古人如可作寒泉,一掬酬诗王。
        ○     ○

  这副对联题于陕西长安杜公祠,某书作如是断句。从句脚上看,“仄仄,平平”为变格,也过得去。但这样断句,全联四句均不可理解。用马蹄韵规则检查之,便发现其所以如此,是把“斜月”与“寒泉”都断到上一句去了。
  改正:

  初地总非真,斜月半规侵佛国;
      ○       ●
  古人如可作,寒泉一掬酬诗王。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仄平,平仄”,完全合马蹄韵每边二句的正格,意思也豁然明白了。“酬”字平仄不合,错否待考。
  病例二: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若是也;
      ●      ●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      ○

  这副题于黄兴墓的对联,某书作如是断句。上联句脚为“仄仄”,下联句脚为“仄平”,与每边两句的马蹄韵规则不合。再说上联既言“成功不居大”,下联又说“有德则祀我”,亦自相矛盾。主要原因在于上下联第二句首字均断到第一句末尾去了。
  改正: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若是也;
     ○       ●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       ○

  这样断句,矛盾没有了,全联句脚为“平仄,仄平”,亦合每边二句的马蹄韵正格。
  病例三:

  章贡会双流,俯仰沧桑大地,风云天外起;
      ○      ●     ●
  高台收八景,依稀城廓故乡,烟雨梦中来。
      ●      ○     ○

  这副对联题于江西赣州八景台,某书作如是断句。从句脚上“平仄仄,仄平平”为变格,也过得去,但上下联中间二句不好理解。用马蹄韵规则检查,乃是将末句前两字“大地”和“故乡”都断到上一句去了。
  改正:

  章贡会双流,俯仰沧桑,大地风云天外起;
      ○    ○       ●
  高台收八景,依稀城廓,故乡烟雨梦中来。
      ●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完全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正格,中间的联句也好理解了。
  病例四:

  东西汉,南北宋,儒林道学,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党未容分两派;
    ●   ●    ●       ○     ○       ●
  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萃总目至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斯楼应许附千秋。
    ○   ●    ○       ●     ●       ○

  此乃黄体芳(亦有谓左宗棠者)题江苏江阴南菁书院联,某书作如是断。上联句脚为“仄仄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平仄平仄仄平”,均不合马蹄韵。原因是首二句不当断而断之。
  改正:

  东西汉南北宋,儒林道学,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党未容分两派;
       ●    ●       ○     ○       ●
  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萃总目至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斯楼应许附千秋。
       ⊙    ○       ●     ●       ○

  首二句合并之后,上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合马蹄韵每边五句的规则,下联句脚为“仄平仄仄平”,首句不合。考其原因,在于“廿四史”为专有名词,“史”字不能更改。与“十三经”换位,句脚平仄是合了,但书院为讲经之所,必须把经置于史前,才与其性质相符。无可奈何,这一句脚打破平仄,只好听之。
  这副对联首二句不合并亦可以,但上联之“汉”与下联之“经”字的句脚地位,应忽略不计,与某些长句中间作权宜停顿者一样对待。
  病例五: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
        ○ ●    ○      ●   ○    ●    ○
  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至此愁关都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
        ● ●    ●      ○   ○    ○    ●
  去,全途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这副胡维藩题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文字多有不同姑且不论,某书作如是断句。全联句脚为“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点得非常混乱。原因在于将本为一个动宾结构的第二句以及第四、六句割裂开来,把每边本只七句的对联支离了。
  改正: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蹯,滚滚英雄安在?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
        ○     ○      ●       ●    ○
  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至此愁关都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
        ●     ●      ○       ○    ●
  途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这样合并的结果,全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便合每边七句的马蹄韵规则。异字依通行本改。
  病例六:

  一着残棋局未收,宋碣唐碑已沉没荒烟蔓草,琳宫梵宇每坐愁冷雨凄风。笑倒绝顶仙人,
        ○           ●           ○      ○
  追日补天,问衮衮英雄安在?间有庸夫俗子,捣鬼说神,远近谣传,游魂成市,遂使清凉洞
   ○       ●      ●    ○    ○    ●
  府,并纷列剑树刀山。迄今丹灶已湮,白鹤不返。倚节频怅望,只剩得危墙蜗篆,破壁虫吟,
  ●       ○      ○    ●     ●       ●    ○
  挂户蛛丝,漫空萤火。
   ○    ●
  数层楼孤峰独耸,金戈铁马几阅尽下界劫尘,曲槛回栏又架起临江杰阁。好凭扶轮妙手。
        ●           ●           ●      ●
  剪荆除棘,俾茫茫妖雾全消。招来逸士名流,提壶把酒,浓荫深处,好友寻盟,陶然邀入醉
   ●       ○      ○    ●    ●    ○
  乡,苦酣战词林墨海。不管园亭谁主,岁月何忙。挥麈任倾谈,宛呼出野浦锦帆,江城玉笛,
  ○       ●      ●    ○     ○       ○    ●
  寒潭鬼影,晓院莺声。
   ●    ○

  句脚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即使分段也不合马蹄韵。原因在于第二句与第三句当断为两句而未断,第四句和第五句又当合而未合。
  改正:

  一着残棋局未收,宋碣唐碑,已沉没荒烟蔓草,琳宫梵宇,每坐愁冷雨凄风。笑倒绝顶
        ○    ○       ●    ●       ○
  仙人追日补天,问衮衮英雄安在?间有庸夫俗子,捣鬼说神,远近谣传,游魂成市,遂使清
     ○       ●      ●    ○    ○    ●
  凉洞府,并纷列剑树刀山。迄今丹灶已湮,白鹤不返。∥倚节频怅望,只剩得危墙蜗篆,破
  ●       ○      ○    ●      ●       ●
  壁虫吟,挂户蛛丝,漫空萤火。
  ○    ○    ●
  数层楼孤峰独耸,金戈铁马,几阅尽下界劫尘,曲槛回栏,又架起临江杰阁。好凭扶轮
        ●    ○       ○    ○       ●
  妙手剪荆除棘,俾茫茫妖雾全消。招来逸士名流,提壶把酒,浓荫深处,好友寻盟,陶然邀
     ●       ○      ○    ●    ●    ○
  入醉乡,苦酣战词林墨海。不管园亭谁主,岁月何忙。∥挥麈任倾谈,宛呼出野浦锦帆,江
  ○       ●      ●    ○      ○       ○
  城玉笛,寒潭鬼影,晓院莺声。
  ●    ●    ○

  这副林星垣题重庆丰都县二仙楼联,某书作如是断句。上联  这副对联分为两段。这样断句之后,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分别合每边十五句和五句的马蹄韵规则。下联情形相同,平仄相反。
  病例七:

  共三十六奇峰挺拔,独立人间第一山。望南倚乌蒙,北低扬子,晴开岭绿,雪霁光红。
         ●       ○     ○    ●    ●    ○
  集凤飞龙,漫夸祥云箫引;紫霞玉笋,应赞瑞气钟随。燕子岩旧巢已渺,流珠洞夏月堪凉。
   ○      ●    ●      ○       ⊙       ◎
  加以蛙琴阁阁,杉阵汹汹,诗思沉浮,岂特峨眉天下秀。
     ●    ○    ○       ●
  历千余年古域文明,赢来世上无双誉。有更夫铁骨,傅帅雄风,晚渡雪关,楼陈窑坝。
         ○       ●     ●    ○    ○    ●
  补天填海,抒发壮士豪情;革故鼎新,铸成先贤亮节。婉容墓哀史犹存,春秋祠精雕尚在。
   ●      ○    ○      ●       ◎       ⊙
  况今民族融融,英才济济,心潮起伏,不停定水浪中花。
     ○    ●    ●       ○

  此乃李添能题四川叙永丹山联,每边凡十六句。除了倒数第六句句脚上联当平为仄,下联当仄为平,倒数第五句句脚上联当仄为平,下联当平为仄而外,其余均合马蹄韵规则。如果把上下联这两句都分别颠倒一下(从内容上看,颠倒无妨),全联就完全合马蹄韵了。此联不规则重一“雪”字。
  改正:

  共三十六奇峰挺拔,独立人间第一山。望南倚乌蒙,北低扬子,晴开岭绿,雪霁光红。
         ●       ○     ○    ●    ●    ○
  集凤飞龙,漫夸祥云箫引;紫霞玉笋,应赞瑞气钟随。流珠洞夏月堪凉,燕子岩旧巢已渺。
   ○      ●    ●      ○       ○       ●
  加以蛙琴阁阁,杉阵汹汹,诗思沉浮,岂特峨眉天下秀。
     ●    ○    ○       ●
  历千余年古域文明,赢来世上无双誉。有更夫铁骨,傅帅雄风,晚渡雪关,楼陈窑坝。
         ○       ●     ●    ○    ○    ●
  补天填海,抒发壮士豪情;革故鼎新,铸成先贤亮节。春秋祠精雕尚在,婉容墓哀史犹存。
   ●      ○    ○      ●       ●       ○
  况今民族融融,英才济济,心潮起伏,不停定水浪中花。
     ○    ●    ●       ○

  病例八:

  后左徒二千年,谪宦归来,聊寻渔父濯缨乐;
  ⊙⊙◎●○△ ●●○△ ○○◎●⊙○▲
  接太湖三万顷,凉波浩渺,曾照孤臣恋阙心。
  ●●○○●▲ ○○●▲ ◎●▲▲●●△

  这副对联,上下联句脚(“平平仄,仄仄平”)都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正格。但句中平仄,有不合马蹄韵者。下联只一“曾”字当仄而用平。但这个位置可平可仄,无妨。上联首句与末句打破的地方就比较多。按六言句前三字当为“平平仄”却成了“仄仄平”,即使以节奏定平仄,“徒”字亦当换仄声字,“后”字最好亦换为平声字,这样读起来才上口。“后”字可用“迟”字替换,意思差不多。“左徒”换为“屈子”,虽然“屈”字仍非平声,但“子”字却是仄声了。第三句之“渔”字换不换无妨。“濯”字在七言句中虽亦处于可平可仄的位置,但末三字以“仄平仄”收尾,读起来到底不顺。只是“濯缨”乃古《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濯吾缨”三字之省,“濯”字无从替换,拗就拗一点,只好保留。
  改正:

  迟屈子二千年,谪宦归来,聊寻渔父濯缨乐;
  接太湖三万顷;凉波浩渺,曾照孤臣恋阙心。

  病例九:

  梅开桥头,让踏雪老人从容探赏;
  ◎◎●△ ●●●⊙○○○●▲
  石横江畔,笑纳履孺子仓遽寻来。
  ⊙○◎▲ ⊙⊙⊙◎●◎●○△

  这副对联,句脚平仄(“平仄,仄平”)合乎每边二句的马蹄韵正格。句中平仄却有可商。上联首句为四言,“梅开”二字当“仄仄”而为“平平”,“梅”字可以不论,“开”则一定要换仄声,以“绽”字代之便可。第二句在“人”字后有一节奏性停顿。“从容探赏”合平仄。“让踏雪老人”一节中,“老”字当平而用仄。因这个五言句除“人”而外,再无别的平声字,故“老”字应换为平声。但与“老”意思差不多的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声字来取代,故只好保留。下联前句之“石”与“江”、后句之“仓”,平仄可以不论。上联“老”字不变,下联相应的“孺”字平仄相反,亦可不变。唯“笑纳履”三字与上联相应的“让踏雪”三字平仄雷同,应换成平声字。“笑”字无字可换,可以保留。“纳履”指的是张良为黄石公拾鞋之事,若换为“拾鞋”,至少“鞋”字是平声,关键部位的平仄合要求了。
  改正:

  梅绽桥头,让踏雪老人从容探赏;
  ◎●○△ ●●●⊙○○○●▲
  石横江畔,笑拾鞋孺子仓遽寻来。
  ⊙○◎▲ ⊙⊙○◎●◎●○△

  上面择释的九个“病例”,就句脚平仄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原联本身并没有病,只是标点者把它弄错了。有的即使有一点“病”,象张子斋的洱海公园联和李添能的叙永丹山联,也瑕不掩瑜。这里作“病例”挑出来讲,仅仅在于它们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比较好叙述而已。事实上,比这“病”得厉害的对联,还多得很。那些连马蹄韵都不沾边的对联,同这些对联相比,除了情况比较特殊的而外,就要略逊一筹。有了这个观点,对这些对联的评价,就会比较公正。句中平仄有错的,比较常见,这里选的几个例子,也只是一个代表。通过对这些“病例”的评改,对马蹄韵在实践中的运用,又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08:53
关于对联的赏析
 对联鉴赏是一个主客观交互作用的审美过程,虽然对某一副联语的品评会因人们审美取向和鉴赏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还是存在着一般性的规律。对联作为审美的客体,对它的鉴赏可以从多个层次上展开。   从宏观而言,我们可以欣赏对联的形式美及其内涵美。   对联的形式美可以包括对仗、声调、节奏、词藻、书写形式、制作载体等等。就形式方面而言,应当明确对联最基本的形式要素是对仗。对仗有工对与宽对的分别,对于大量联作来说,可能只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但是,必须纠正的一个误区,便是并非工对优于宽对,它们应该是等价的。与过分拘泥工对所造成的缺乏张力与创意的“死对”不同,佳联均是本着形式服务内容的方针,以意为主,亦宽亦工,变化之妙,存乎一心。高手制联常常是在重要部位以及数字、颜色、方位等处设置以精工的对仗,次要部位则多施以宽对甚或似对非对,既不失整饬之美,又充分保证了语义的流畅。除了宽与工之外,对仗还有异和同的分别,上下联言同一事物,走向极端便是合掌,上下联言不同的事物,走向极端便成了对而不联,高手的功力便在于能游刃于这一对矛盾之间而有余,如书法中两笔划之间的顾盼牵连,也像长调词里的过片一样,既有一个大的跳跃,但又保证文脉的贯通,这种似联非联便是所谓“张力”。从某种角度讲,只有悟到了“对与不对之间、联与不联之间”的妙处,始可与言对联。   声调的和谐也是对联创作及欣赏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这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在于谈对联必言“联律”,谈联律惟言声律、谈声律只言律诗式的平仄格式,这是一环紧扣一环地将人引入牛角尖中。现在这种思维方式已经造就出了一大批这样的对联“鉴赏家”:在他们的词典里,全部的汉字也只有“平”和“仄”两个,每见到一副联语,首先(也可以说是自始至终)便掏出他视为至宝的那条律诗“平仄竿”,然后逐字标定,最终得出对这副联语的鉴定意见:某字失替某字失对某字应平而仄某字该仄而平……,仿佛对联文学只是一门平仄排列的手工技艺。其实对联从它直接脱胎的律诗和骈文中也承袭了它们的声律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从这一文体成形并开始发展起,它便不停地被其它各类文体所“侵蚀”,有人以词为联,有人以曲为联,有人以赋为联,有人以古文为联,有人甚至以白话为联。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或许从来没有真正形成过一套整齐划一的类似格律诗的“联律”。正如陈方镛所说“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今人整理出“联律”,也只能是以利初学,也就是说只能当初学者的一块敲门砖,登堂入室后没人会拿它当回事儿。大凡名家作手,胸中哪有什么一套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平仄格式?他们只不过因势而成格,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语境、风格、节奏而灵活运用,多变中自有法度,即所谓“法无定法,非法法也”。正因为其学养可以驾驭,所以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读者多选取名家佳作,细加品味,久之可会其中妙处。近年来有所谓“格律联、非格律联”之说,似是而非,其实是联皆有格可寻,只是“格”是死的,人是活的而已。若从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节奏把联句分为“律句、非律句”,则对于拘泥律诗平仄者还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   总之,对联文学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以对仗为主,包括声调、节奏等方面的基本定型但又十分灵活的一系列法度,这一切决定了对联文体独特的形式特征。也构成了对联鉴赏的形式要素。   对联的内涵美是指作品的思想、志向、情感、趣味,以及具体描写的人物、景观和事件。内涵才真正是联语的灵魂,诗言志,诗缘情,而联亦然,优秀联作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胸襟、情操和感触并感人至深。即使等而下之,亦能够状难摹之境如在目前,使人神往之。或浓缩人物一生而成数语,令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对联同诗歌一样也是语言的艺术,作者要动用一切可能的修辞手段来营造出一个完美的意境,遣字造语须顾及整体的和谐,一字不谐,如队列中夹杂一名跛者,风景大煞。古今佳联妙对可以说已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有含蓄之美、有洗练之致、有高远之韵、有宛转之态,但都会立足于一个根本,即有感而发。从这一角度而言,对联的创作和鉴赏绝不能为对联而对联,要上溯到中国诗歌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去汲取养料,也只有从这一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对联艺术的真髓。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对联的形式与内涵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层次上互为形式和内涵。如音调和词藻互为形式和内涵,而词藻和思想又互为形式和内涵。明白这一点会有助于我们的鉴赏活动。   同样从宏观上来看,我们可以从对联的文体特点的几个角度展开对联的鉴赏:   一、从对联的最高境界上说,首先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抒情文体,我们可以欣赏其文学性。与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对联于明清以来,继诗、词、曲之后,成为文人经常采用的一种创作形式。所以我们可以全盘地移植古典诗词的一套成熟的鉴赏理论体系,然后接合对联独特的文体特色,展开对联文学的鉴赏活动。   二、从对联的一般层面上说,它又是一种服务生活的实用文体,我们可以欣赏其功用性。春联、赠联、喜联、挽联及各种行业联使对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实用文体的特点,对于对联的这一审美特点进行鉴赏,需把握切题和允当这两点。针对某一场合的联语要贴合并进一步烘托这一场合的气氛,针对某一人物的联语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联语要十分切合撰联者的身份。   三、从对联的基础层面上说,它还是一种讲求技巧的游戏文体。我们可以欣赏其趣味性。对联充分发挥了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运用各种技巧,使对联作品呈现出风趣活泼、引人入胜的特色。而另有一类被称为“巧对”的作品,并不表达任何的主题思想,仅以文字技巧取胜,同样给人趣味盎然之感。   以上所谈只是从大的原则方面统而言之,如果从这一高度对于对联的鉴赏做出总结的话,那就是对联应以立意为主,以境界至上,以格调为先,这才是联语文学的上乘和大道;形式技巧不可偏废,但若不为主题服务,终归小道;若是为技巧卖弄技巧,以肉麻当成趣味者,已堕入魔道矣。   如前所说,对联的鉴赏是一个主客观交互作用的审美过程,这就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鉴赏者本人也要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全面提高古典文化修养的同时多多研读上乘佳联,一个人只有最大限度地沉浸于佳联妙对之中,方能脱去俗尘数斗,即使不能马上提高创作手段的话,也会逐步地抬高鉴赏眼界。口之所诵全是“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的人最终也不会理解“对与不对之间”的妙处,目之所及尽皆“生意兴隆通四海”者更难与之言“空灵与质实”的分野,恐怕这也就是本书编者的初衷吧。但因时间所限,本文草草而就,只尚空谈,未举联例,昧于道者当讥空而不切,知于道者当怪太泄天机,既然形诸文字,便任读者一并“品鉴”吧。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30
  

乐府文化网》》楹联专栏 

 

对联集锦   

  
春 联

通用联
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人勤物阜
国秦民安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莺迁金谷晓
花发锦城春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桃红映人面
水绿织克光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春暖风和日丽
第丰物阜民欢   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天增岁月不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   春回大地千峰秀
日暖神州万木荣
旭日融和开柳眼
春风摇曳送莺喉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桃花已恨三层浪
玉树长含万里风   碧岸雨收莺语柳
蓝天日暖玉生香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花开彩槛呈春色
莺啭芳林报好音   解趣黄鹂频送韵
知情绿柳渐拖丝   冬去犹留诗意在
春来身入画图中
岁自更新春不老
花多增艳水长流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万树欣随春水流
百花争向艳阳红
风吹杨柳千门绿
雨泣桃花万树红   柳眼才舒芳草地
桃腮正晕碧云天   冬雪欲白千里草
春晖又红万朵花
一片彩霞迎旭日
万条金缕带春烟   运际升平人共乐
气当和淑鸟知春   几点梅花添逸兴
数声鸟语助吟怀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国逢安定百事好
时际芳春万象新   喜看三春花千树
笑饮丰年酒一杯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
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农村用联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大地春光好
农村气象新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劳动门第春常在
勤俭人家庆有余   春到山乡处处喜
喜临农家院院春
山青水秀风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勤饲养六畜兴旺
多积肥五谷丰登   造林直上千重岭
筑坝横阻万顷波
槽边不乏千里马
仓内常存万石粮   林木成荫无山不绿
沟渠结网有水皆清   宅边屋角瓜黄菜绿
池边河畔鸭大鹅肥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
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修渠攀岭碧流飞千里
引水上山银河落九天   门对青山羊免群群嬉碧毯
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
渔区用联
履洪涛如平地
拥大海作良田   渔歌晓迎红日出
风帆暮载锦鳞归   点点轻舟腾巨浪
阵阵渔歌卷春风
堤外波光万里碧
海上渔舟千担银   乘风扬帆渔歌腾浪
归舟破浪锦鳞满仓   乘东风踏平万里浪
扬海螺威震九重天
侨乡用联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祖国风光莺歌燕舞
侨乡面貌月异日新   丽日悬天腊尽春回华厦美
神州翘首山呼水唤游子归
机关用联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开发财源为民致富
唯才是举替国进贤   学修养办事一丝不苟
守准则执法铁面无私
部队、民兵、军烈属用联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析春邻里传捷报
佳节锣鼓庆功臣   军属门上光荣匾
战士胸前英雄光
东风吹暖英雄门第
喜报映红光荣人家   人民军队所向无敌
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民族正气山川增色
功臣喜报门第生辉
保家卫国全民有责
当兵服役满院增光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
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
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
交通运输用联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为一家   削平山岭铺大道
跨越江河架宏桥   水陆舟车四通八达
城乡客货纷至沓来
邮电用联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消息借流通报道梅花无恙
平安劳传报莫教竹素想思
工矿企业用联
企业自主干群意气奋发
质量优先生产捷报频传   技术革新多种多样别开生面
潜力挖掘一点一漳各显神通
商业用联
万民便利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乐滋滋为四化
笑盈盈迎顾客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三春草木如人意
万里河流似利源   满怀生意春风蔼
一点公心秋月明
百货风行财政裕
顾客云集市声欢   百问不烦百拿不变
笑容常在笑口常开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薄利多销生意兴隆
货架上下朵朵红梅争艳
柜台内外张张笑脸迎春   文明经商门庭若市春满店
礼貌待客宾至如家暖人心
银行、储蓄所用联
储蓄不嫌存钱少
节省经常积累多   开源能引千泓水
节流可聚万盘金
学校用联
校园沸腾春来早
师生团结佳话多   尊师爱生风尚美
勤学苦练气象新   兢兢业业育桃李
勤勤恳恳做园丁
人梯巧搭登攀路
心血勤浇栋梁材   术业宜从勤学始
韶华不为少年留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为人师表诲而不倦
替国树才教必有方   燕舞莺歌喜盈在地
桃欢李笑春满校园   指点江山春光满目
激扬文字彩笔生花
树雄心攻克科学堡垒
立壮志攀登世界高峰   世上无难事无心人不就
科学有真谛有志者竟成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
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卫生、医疗用联
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   桔井泉香杏林春暖
芝田露润蓬岛花浓   注意卫生延年益寿
讲究科学祛病去灾
横  披
辞旧迎新  春满人间   万象更新  万紫千红   红日高照  春意盎然
江山似锦  喜气洋洋   壮志凌云  欣欣向荣   豪情满怀  前程似锦
普天同庆  发达兴旺   气壮山河  信心满怀   鹰飞鱼跃  国泰民安
鹏程万里  风调雨顺   春华秋实  乘风破浪   东风万里  国富民强
勇攀高峰  励精图治   瑞气盈门  实事求是   向阳门第  知足常乐
高瞻远瞩  喜庆有余   春风徐来  鸟语花香   幸福家庭  四季常青
人勤春早  质量第一   文明经商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和气生财
为国育才  生意兴隆   物美价廉  和颜悦色   春满校园  桃李争艳
勤学苦练  拥军优属   继往开来  百花齐放   龙腾虎跃  保卫祖国


   
    
乐府文化网



CopyRight 2003-2005 All Rights Reserve
乐府家园@制作维护,版权所有
建议: IE 5.5以上,800*600象素浏览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31
结婚用联

恋爱心已合
结婚情更浓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祥云绕屋宇
喜气盈门庭
香掩芙蓉帐
烛辉锦绣帏   百年歌好合
五世卜其昌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堂开蓬莱景
人醉武陵春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皓月描来双影雁
寒霜映出并头梅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一对璧人留小影
无双国士缔良缘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琴韵谱成同梦语
灯花笑对含羞人   一岭桃花红锦绣
万盏银灯引玉人   眉黛春生杨柳绿
玉楼人映杏花经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花灿银灯鸾对舞
春归画栋燕双栖   绣阁昔曾传跨凤
德门今喜近乘龙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银镜台前人似玉
金莺枕侧语如花   文窗绣户垂帘幕
银烛金杯映翠眉
方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紫箫吹月翔丹凤
翠袖临风舞彩鸾
春窗绣出鸳鸯谱
夜月捍斟琥珀杯   碧岸雨收莺语暖
蓝田玉暖玉生香   红梅吐芳喜成边理
绿柳含笑永结同心
下玉镜台笑谈佳话
种蓝田玉喜缔良缘   白首齐眉鸳鸯比翼
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春暖花朝彩鸾对箅
风和月丽红杏添妆
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
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横  披


燕尔新婚  百年嘉偶   珠联璧合  鸾凤和鸣   笙磬同谐  心心相印
龙腾凤翔  玉树琼枝   福缘鸳鸯  喜成连理   百年好合  五世其昌
情真意切  幸福美满   莺歌燕舞  花好月圆   永结同心  喜气生辉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33
寿 联

男寿用联
名高北半
寿比南山   德为世重
寿以人尊   菊水不皆寿
桃源境是仙
鹤算千年寿
松龄万古春   寿考征宏福
和平享大年   露滋三秀草
云护九如松
南山欣作颂
北海喜开樽   上苑梅花早
仙阶柏叶荣   筹添沧海日
嵩祝老人星
筵前倾菊酿
堂上祝椿龄   椿树千寻碧
蟠桃几度红   榴花红击破瑞
柏叶翠凝香
坐看溪云忘岁月
笑扶鸠杖话桑麻   人如天上珠星聚
春到筵前柏酒香   杏花雨润韶华丽
椿树云深淑景长
岭上梅花报春早
庭前椿树护芳龄   红梅绿竹称佳友
翠柏苍松耐岁寒   德如膏雨都润泽
寿比松柏是长春
寿考维祺征大德
文明有道享高年   琥珀盏斟千岁酒
琉璃瓶插四时花   天上星辰应作伴
人间松柏不知年
室有芝兰春自韵
人如松柏岁常新   海屋仙筹添鹤算
华堂春酒宴蟠桃   志大年高一身干劲
童颜鹤发满脸春风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左吟太行右挟东海
光浮南极星起老人   海屋春秋增添筹算
平泉花木颐养天年
有德流仁讴歌送喜
增荣益誉眉寿保年   花好月圆庚星耀彩
兰馨桂馥甲第增辉   北海开樽本园载酒
南山献寿东阁延宾
节界中秋月圆人寿
筹增上算桂馥兰馨   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
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   喜享遐龄寿比南山松不老
欣逢盛世福如东海水长流
五十寿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
百年上寿如日方中   数百岁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不福星,真福星,即此一言,可为君寿
已五十,又五十,请至百岁,再征余文
六十寿
八月秋高仰仙桂
六旬人健比乔松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
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七十寿
人歌上寿
天与稀龄   从古称稀尊上寿
自今以始乐余年
八十寿
渭水一竿闲试钓
武陵千树笑行舟   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
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
九十寿
瑶池果熟三千岁
海屋筹添九十春   四化行春新岁月
九旬益健老青年
百岁寿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正逢   称觞共庆千秋节
祝嘏高悬百寿图
女寿用联
岁寒松晚翠
春暖蕙先芳   慈竹荫东阁
灵萱茂北堂   瑶池春不老
寿域日一祥
萱草凌霜翠
灵芝浥露香   天朗气清延晷景
辰良日吉祝慈龄   蔷薇香送清和月
芍药祥天吉庆花
梅子绽时酣夏雨
萱花称满霭慈云   丹桂飘香开月阙
金萱称庆咏霓裳   宝婺辉联南极晓
斑衣彩舞北堂春
春风绛帐谈家国
绕膝扶床戏子孙   黄花拟节凌秋晚
谏果回甘索味长   萱茂华堂辉生锦帽
桂开月殿曲奏霓裳
恭俭温良宜家受福
仁爱笃厚获寿保年   花发金辉香蜚玄圃
斑联玉树春永瑶池
五十寿
庭帏长驻三春景
海屋平分百岁筹   婺宿腾辉百龄半度
天星焕彩五福骈臻
六十寿
青松翠竹标芳度
紫燕黄鹂鸣好春   玉树阶前莱衣兑舞
金萱堂上花甲初周
七十寿
金桂生辉老益健
萱草长春庆古稀   愿岁岁今朝以腊八良辰陈千秋雅戏
祝婆婆老福从古稀七十到上寿百年
八十寿
八秩寿筵开萱草眉舒绿
千秋佳节到蟠桃面映红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
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九十寿
明月有恒纪年合献九如颂
长春不老添润当称百岁人   设帨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
称觞逢此日祝萱颜百岁有奇
百岁寿
桃熟三千瑶池启宴
筹添一百海屋称觞   风范仰坤仪欢呼共祝千秋节
期颐称国瑞建筑应兴百岁坊
双寿用联
椿萱并茂
庚婺同明   河山并寿
日月双辉   家中全福
天上双星
斑衣人绕膝
白首案齐眉   梅竹平安春意满
椿萱昌茂寿源长   园林娱老儿孙好
夫妇同耕日月长
风和璇阁恒春树
日暖萱庭长乐花   瑶觞春介齐眉寿
锦砌晖承绕膝花   南极星辉牛斗度
北堂萱映凤凰枝
并蒂花开瑶岛树
合欢酒进碧筒杯   椿萱并茂交柯树
日月同辉瑶岛春   年享高龄椿萱并茂
时逢盛世兰桂齐芳
南极星辉斑联玉树
北堂瑞霭花发金萱   德行齐辉一门合庆
福寿大衍百岁同符   红杏争春群芳献瑞
白华养志二老承欢
举案齐眉桃筵献实
奉觞上寿梅岭传春   柏翠松苍感歌五福
椿荣萱茂同祝百龄   花放水仙夫妻偕老
图呈王母庚婺双辉
月圆人共圆,看双影今宵,清光普照
客满樽俱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五十寿
屈指三秋天上又逢七夕
齐眉百岁人间应有双星  
六十寿
花甲齐年弱项臻上寿
芝房联句共赋长春   璧合珠联图开周甲
伯歌季舞燕启良辰
七十寿
日月双辉惟仁者寿
阴阳合德真古来稀   鹤算频添开旬清健
鹿车共挽百岁长生
八十寿
鸾笙合奏和声乐
鹤算同添大耋年   盘献双桃岁熟三千甲子
箕衍五福庚同八十春秋
望三五夜月对影而双天上人间齐焕彩
占八千春秋百分之一椿庭萱舍共遐龄
九十寿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耄耋齐眉春深爰日
孙曾绕膝瑞启颐年
百岁寿
孙子生孙上寿同臻称国瑞
老人偕老百年共乐合家欢  
横  披
通 用
人寿年丰  莱彩承欢   康乐宜年
男 寿
鹤算筹添  庚星耀彩   大椿不老  南极星辉   鸠杖熙春  共颂期颐
榴花献瑞  古柏长春   甲第增辉
女 寿
蟠桃献寿  星辉宝婺   金萱焕彩  璇阁大喜   婺宿腾辉  萱庭日丽
双 寿
椿萱并茂  天上双星   庚婺同明  柏翠松青   盘献双桃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34
挽 联

通用联
陇上犹留劳迹
堂前共仰遗容   一生俭朴留典范
半世勤芝传嘉风   勤俭度日遵遗训
努力工作报余恩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看   完来大璞眼天地
留得和风惠子孙   著作等身身不老
子孙维业业长存
等闲暂别犹惊梦
此后何缘再晤言   桃花流水杳然去
明月春风何处游   风凄暝色愁杨柳
月吊宵声哭杜鹃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号   白马素车愁入梦
青天碧海怅招魂
明月不长圆,过了中秋终是缺
高风安可仰,如何一别再难逢
挽烈士用联
为国捐躯
成仁取义   杀敌在前方
英名留后世   魂魄托日月
肝胆映河山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舍已为人当仁不让
赴汤蹈火见义勇为   继承先烈革命传统
发扬前辈爱国精神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
花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
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
誉满山河英雄遗志展宏图
挽男用联
天不遗一老
人已是千秋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椿形已随云气散
鹤声犹带月光寒
扶桑此日骑鲸去
华表何年化鹤来   月阶夜静蛩声切
竹院秋音鹤梦凉   龙隐海天云万里
鹤归华表月三更
大雅云亡梁木坏
老成凋谢泰山颓   骑鲸去后行云黯
化鹤归来霁月寒   平生风义兼师友
来世因缘结弟兄
千里吊君惟有泪
十年知已不因文   明月清风怀入梦
残山余水读遗诗   人间未遂青去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未弭前思顿成永别
追寻笑绪皆为悲端   海阔天空忽悲西去
乌啼月落犹望现归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沧海慨横流,跨鹤空山归上界     挂剑若为情,黄菊花开人去后
少微惊隐曜,啼鹃清夜哭先生     思君在何处,白杨秋净月明时
樽酒昔言欢,烛剪西窗犹忆风姿磊落  齿德产推尊,月旦有评,慈惠常留众口颂
人琴今已杳,梅残东阁只余月影横斜  斗山今安仰,风流长往,典型堪作后人师
挽女用联
女星沈宝婺
仙驾返瑶池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蝶化竟成辞世梦
鹤鸣犹作步虚声
绮阁当风空有影
晚萱经雨不留芳   画堂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慈竹霜寒丹凤集
桐花香萎白云悬
壼范垂型贤推巾帼
婺星匿彩驾返蓬莱   白去居空悠然而尽
黄叶满地凄其以悲   绮阁风寒伤心鹤唳
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
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挽祖父用联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寂寞乾坤,邈笑一公何所在
凄迷风雨,哀哉两字弗堪闻
挽祖母用联
慈竹风摧,鹤唳一时悲属纩
西山日落,鸠扶只影恨含饴  
挽外祖父用联
厚谊附饴含,从前雅嗜枣梨,辱赐宠言蒙眷爱
深恩承岳戴,此后傥闻丝竹,缅怀往事益欷歔  
挽父用联
倚门人去三更月
泣杖儿悲五夜寒   情切一堂,红泪相看都是血
哀生诸子,斑襕忽变尽成麻
挽母用联
严亲早逝恩未报
慈母别世恨终天(父先母逝)   终天唯有思亲泪
寸草痛无益母灵
挽岳父母用联
半子无依何所赖
东床有泪几时干  
挽夫用联
碧水青山谁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情  
君去矣,万事独任艰难,能无追念前徽,深为吾痛
儿勖哉,尔父既归泉壤,尚其各自努力,克振家声  
挽妻用联
宝琴无声絃柱绝
瑶台有月镜奁空  
最怜儿女无知,犹自枕伴娇啼,问阿母重归何日
但愿苍穹有眼,补此人间缺憾,许良缘再结来生  
挽兄弟用联
云路仰天高,谁使雁行分只影
风亭悲月冷,忍教荆树萎连枝  
横  披
通 用
福寿全归  典型宛在   勤劳一生  俭朴家风   教子有方  忠厚待人
德及梓里  名留后世   永垂不朽  千古流芳   间容宛在  松柏长青
挽 男
驾返蓬莱  骑鲸西归   哲人其萎  鹤归华表
挽 女
宝婺星沉  凤落长空   驾返瑶池  淑德可风   母仪千古  女史流芳
巾帼英雄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36
名人对联

(一)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五代吴越]契盈题杭州碧波亭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五代后蜀]孟昶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穀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清]金圣叹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
   [清]蒋士铨题史可法祠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王梦楼赠蒋士铨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养如
   [清]梁书同   天气乍晴花满树
人家久住燕双飞
   [清]梁书同
耽文艺如嗜欲
经古人为明曹
   [清]石涛   菊花潭里人同寿
扬子江头海不波
   [清]阮元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清]阮元题浙江贡院   精神到处文章在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
种树乐培佳子弟
拥书权拜小诸侯
   [清]沈德潜   澄江静如练
长啸气若兰
   [清]李世卓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王文治题戏台   古迹虽陈犹在目
春风相遇不知年
   [清]王文治
慷慨谈世事
卓荦观群书
   [清]齐彦槐   月白风清其有意
斗量车载已无名
   [清]许宗彦自挽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清]刘熙载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清]冯煦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金门题济南大明湖   九顶云霞披雾出
三峨风雨过江来
   [清]袁之秘题乐山凌云寺
舣舟碧山麓,月出山之颠
夕曛犹在照,凉辉忽满前
   [清]金武祥   金石长不朽
丹青本无双
   [清]李瑞清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友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清]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红友忧分贤圣品
绿卿看长子孙枝
   [清]邓石如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清]黄钺
游者当知山所向
静时犹有水能听
   [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西山载酒云生屐
南浦寻梅雪满舟
   [清]何绍基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题成都望江楼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清]张廷济
碧露新滋三秀草
紫云长护九如松
   [清]张廷济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高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称悲
   [清]纪昀挽朱笥河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康熙挽郑成功
奇松诡石天然净
涧草山花自在芳
   [清]乾隆   遗失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
   [清]吴步韩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清]郑燮六十自寿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丁高僧近斗茶
   [清]郑燮题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清]郑燮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手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壈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髯题昆明滇池大观楼  
  几层楼独撑东西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楷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頫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清]钟云舫题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清]洪秀全
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
王陵忠义,弃项羽如敝屣,独知刘季是英雄
   [清]石达开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愿豪杰,还我河山
   [清]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清]石达开题理发店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清]冯云山   南浦绿波,西山气爽
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清]李棠阶题昆明西山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良人
   [清]李秀成  
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清]钱泮题昆明华亭寺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题书室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清]林则徐   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不波行一舟
 [清]林则徐题福州西湖宛在堂
六载回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清]林则徐挽关天培  
我已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清]林则徐题杭州西湖巢居阁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闲书
   [清]林则徐
为政若作真书,锦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清]程恩泽赠林则徐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清]左宗棠题兰州望河楼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清]左宗棠题汉口湖南会馆
秋风古道题诗瘦
落日平原纵马豪
   [清]刘可毅赠某君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梁章钜题苏州沧浪亭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清]梁章钜赠余小霞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清]陶澍题汉口长沙会馆
时御天风跨鸾凤
或入碧海掣鲸鱼
   [清]康有为   灵石一千尺
天花百亿年
   [清]康有为处题书室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
   [清]康有为题开封登龙亭  
一鹗忽翔万云怒
群虬相奋孤剑鸣
   [清]谭嗣同赠黎贵逊   此是盛游,同气仰为贤知列
异时文集,相期长在天地间
   [清]谭嗣同赠吴筱山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头交,同赴泉台,漫引
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
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清]唐才常挽谭嗣同  
双桥两虹影
万古一牛心
   [清]刘光第题峨眉清音阁   骐骥思千里
鹪鹩老一枝
   [清]翁同龢
地亦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清]沈葆桢题杜甫草堂
壮志难磨,尚欲乘长风破万里浪
闲情自遣,不妨处南海弄明月珠
   [清]黄遵宪题画艇   第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清]范池世题支云塔山门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来玉笛到三更
   [清]俞樾题杭州三潭印月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清]俞樾自题俞楼
刊石惟余西汉文字
行歌好约高旭酒徒
   吴昌硕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挽秋瑾
从生平等
一切有情
   孙中山题鼎湖山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孙中山赠黄兴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去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秋水为神玉为骨
词源如海笔如椽
   黄兴赠汤增璧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赠冯心侠   乱世才难用
先生老未归
   章炳麟挽刘人熙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章炳麟为慈禧太后戏作一寿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蔡锷赠小凤仙   国民赖松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
   梁启超挽蔡锷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严复题讲经堂   两三竿竹皆秋色
千万叠山有雨容
   林纾
荷风送香气
松月生夜凉
   于右任书   种树如培佳子弟
卜居恰对好湖山
   马君武
但哦松树当今事
愿与梅花结后缘
   杨度
(二)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毛泽东题延安新市场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毛泽东挽续范亭
深山隐高士
盛世期新民
   刘少奇赠名医盛多贤   先抓吃穿用
实现家轻重
   周恩来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题杜甫草堂   旋乾转坤移山倒海
济人利物震古铄今
   董必武题厦门集美鳌园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董必武题南湖
和平大业犹赊,贤芝正赖,何竟中道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
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山在地尽含悲
   宋庆龄挽四·八烈士
漫空竹翠扶山住
数点梅花补屋疏
   沈钧儒题杭州西湖补梅庵   广学甄微敬咏其德
揽英接秀隆构厥基
   李济深题集美鳌园
  广东是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天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无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陶旧,揭民族大义,矻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心,拆以青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算帐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换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李大钊挽孙中山  
铁肓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灵杜甫诗句题于成都杜甫草堂
  五十载崎岖世路,献身革命,尽瘁斯民,海内瀛寰,同饮气节;两次长征凡七载;流亡异域,若经十度春秋,反动阴谋空画饼,纵几处羁囚,壮怀尤烈;方期延东堤边,宏抒国事,天丧巨才无可赎,旷古艰难遗后死
  二十年忧患旧交,同学苏京,并肩北伐,南昌广州,共举义旗;一朝分手隔重洋,抗日军兴,血战大江南北,茂林惨变痕陷身;喜今番出狱,久别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飞殒长星;我哭故人成长诀,普天涕泪失英雄
   聂荣臻挽叶挺
寿比肖伯纳
功追高尔基
   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大寿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
痛吾父幼小困空厄,尝备炎凉,劬芝七十又六龄,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易箦呼儿难眠目
感不孝早岁事戎机,历尽艰危,转战二万五千里,看今日挥戈大江面北,誓歼倭寇奠先灵   罗炳辉挽父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王汉权   松间明大长如此
耳外浮云何足论
   吉鸿昌书于一九三一年
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
人民护兵,爱护人民,愿为本份
   彭雪枫书于一九四四年   十载英名宜自慰
一腔热血岂徒流
   俞作豫自挽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录《离骚》悬于书室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录何瓦琴句赠瞿秋白
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蔡元培题杭州西湖岳王祠
海内共知徐孺子
前身应是九方皋
   章士钊赠徐悲鸿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厦门郑成功纪念馆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
   郁达夫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郁达夫挽徐志摩
以教人者教己
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叶圣陶为某抗属写的春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   古洞常临光照耀
苍岩时有凤来仪
   徐悲鸿题四川灌县天师洞
书中岂有黄金屋
海上长存天一楼
   胡乔木题天一阁藏书楼   尊前订就千秋业
堂下罗生十种花
   叶恭绰
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
缥绁蒙冤囹圄损命重重惨痛绝人寰
   陆定一挽杨潮
乌云迷漫惊奇案,唯罪唯功,青史无情得公论
采翰尽奔警世情,任劳任怨,黄泉闻报慰英魂
   肖克、蹇先佛挽邓拓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赵朴初题岳飞墓
慨曩日烽火弥天,毓物培材,在危难中坚持下去
喜今兹楼台如画,移花补竹,从废墟里创建起来
   虞愚题厦门集美鳌园
万里春风抒壮志
百年美梦入长征
   姚雪恨   话尽燕山,沉诗冤海
胸怀日月,遗惠生民
   吴作人挽邓拓
世界大同兼施博爱
人间郅治选贤举能
   林散之   警座文章传四海
新民德业播千秋
   俞平伯挽茅盾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张伯驹挽陈毅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37
集 联

集《四书》句联
天下有道
国家将兴   穷不失义
富而无骄   後而好学
乐以忘忧
持其志无暴其气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集《文心雕龙》句联
修词立诚在于无愧
造物指事莫非自然   绚言朱蓝文约为美
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泉石激韵林籁结响
云霞雕色草木贲华
集《古乐府》句联
平生怀直道
大化扬仁风   沙棠作舟桂为楫
浮云似帐月如钩
集陶渊明诗句联
丈夫志四海
古人惜寸荫   化菊东篱下
种桑长江边   秋菊有佳色
幽兰生前庭
集唐诗句联
美花多映竹
乔木自成林   柳深陶令宅
月静庚公楼   云山起翰墨
星斗焕文章
松风清耳目
蕙气袭认襟   顾视清高气深稳
文章彪炳光陆离   鸟啼碧树闲临水
竹映高墙似傍山
倾壶待客花开后
出竹吟诗月上初   实事渐消虚事在
长年方悟少年非   一路沿溪花复水
几家深树碧藏楼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他席他乡送客怀   城隅绿水明秋日
江上诗情为晚霞
集李白诗句联
桂子落秋月
荷花羞玉颜   天长落日远
意重泰山轻   闲吟步竹石
长醉歌芳菲
心悬万里外
兴在一杯中   秀句满江国
芳声腾海隅   死生一度人皆有
意气相倾山可移
浣溪石上窥明月
向日楼中吹落梅
集杜甫诗句联
倚杖看孤石
开林出远山   甘从千日醉
耻与万人同   穷愁但有骨
诗兴不无神
闻说江山好
终嗟风趣频   万里秋风吹锦水
九重春色醉仙桃   不知明月为谁好
更有澄江消客愁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歌词自作风格老
诗卷长流天地间
集韩愈诗句联
莫忧世事兼身事
却道新花胜旧花   正值万株红叶满
问言何处芙蓉多   自笑平生夸胆气
须知节候即风寒
集宋诗句联
立脚怕从风俗转
商怀犹有古人知   深林闲数新添竹
残烛贪看未见书   好山当户碧云晚
古屋贮月松风凉
吾山自信云舒卷
片心高与月徘徊   林花经雨香犹在
芳草留人意自闲   藏书万卷可教子
买地十亩皆种松
门无车马终年静
卒对琴书百虑清   林罅忽明知月上
竹梢微响觉风来   我书意造本无法
此老胸中常有诗
集苏轼诗句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才大古来难适用
人生何处不相逢   天下几人学杜甫
诗中自合爱陶潜
古来画师非俗士
此间风物属诗人
集黄庭坚诗句联
小雨藏山客来久
长江接天帆到迟   园中鸟语劝沽酒
窗下日长宜读书   周鼎汤盘见蝌蚪
深山大泽生龙蛇
集陆游诗句联
山河兴废人搔首
风雨纵横乱入楼   看镜已成双白鬓
名山踏破几青鞋   小楼一夜听春雨
孤桐三尺泻秋泉
集词句联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诗   半空月影流云碎
十里梅花作雪声   流水白云常自在
金风玉露一相逢
翠药红蘅几番风雨
黄花绿菊好个霜天   天气欲重阳,几番风雨
登临望故国,万里山河   忍泪觅残红,柔情似水
起舞弄清影,瘦骨临风
试上小红楼,论诗说剑
更尽一杯酒,举首高歌   花坞春长,烟火千家都入画
桃源路近,桑麻十里尽成荫
无处觅残红,试问东风春愁怎画
浮生等萍迹,不知江左燕入谁家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大江东去,平楚南来,一带江山如画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依稀风韵生秋
集《三坟》字联
搏观万卷才识豪迈
纪述百家文翰昌明
集《秦绎山碑》字联
言之高下在于理
道无古今维其时   泽以长流乃称远
山因直上而成高
集《汉曹全碑》字联
诸子百家不分门户
名山大川各效文章
集《汉鲁峻碑》字联
春归花不落
风静月长明   纵怀华事当春去
畅足清游载月归
集《汉樊敏碑》字联
古人所重在大节
君子于学无常师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
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集《兰亭序》字联
一亭俯流水
万竹引清风   一亭尽揽山中趣
幽室能观世外天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
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集《圣教序》字联
三春花满香如海
八月涛来水作山   春归花外燕组织
雨洗林间翠欲流   门掩梨花深见月
寺藏松叶远闻钟
集《泰山铭》字联
风至山中无不和畅
月生海上自极高明
集《景君铭》字联
虚心为竹
清节而秋   著作追先哲
精神让后生
集《石门颂》字联
山以石峻
海为川归   龙门开凿曲通海
石梁高悬峻极天
集《争坐位帖》字联
入世须才更须节
传家积德还积节   榻横左右三尺书
门向东南月一寮
集《多宝塔碑》字联
脱俗书成一家法
写生卷有四时春   观书要能自出见解
处世无过善体人情
集《醴泉铭》字联
明月清风深有味
左图右史交相辉
集史书句联
高柳生风扶桑盛日
天桃敷水落杏飞花   十步之间必有芳草
用计月既望常见浮槎   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
聊欲弦歌作三径之资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38
回文倒顺联



上联可以倒读成下联,或者上、下联同时倒读成一副新的对联, 且文句通顺,意思完整,或称「倒顺联」。

人 过 大 佛 寺

寺 佛 大 过 人

 

郎 中 王 若 俪

俪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

居 然 天 上 客

 

贤 出 多 福 地

地 福 多 出 贤

 

僧 游 云 隐 寺

寺 隐 云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

是 如 柳 中 人

 

雨 滋 春 树 碧 连 天

天 连 碧 树 春 滋 雨

 

风 送 花 香 红 满 地

地 满 红 香 花 送 风

 

 

艳 艳 红 花 随 落 雨

雨 落 随 花 红 艳 艳

 

 

水 水 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秀 秀 明 明 处 处 山 山 水 水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 奇

奇 奇 好 好 时 时 雨 雨 晴 晴

 

春 回 先 富 村

村 富 先 回 春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

 

处 处 红 花 红 处 处

重 重 绿 树 绿 重 重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声 声 笑 语 笑 声 声

 

雾 锁 山 头 山 锁 雾

天 连 水 尾 水 连 天

 

雪 岭 吹 风 吹 岭 雪

龙 潭 活 水 活 潭 龙

 

凤 落 梧 桐 梧 落 凤

珠 联 璧 合 璧 联 珠

 

油 灯 少 灯 油

火 柴 当 柴 火

 

静 泉 山 上 山 泉 静

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

 

香 山 碧 云 寺 云 碧 山 香

黄 山 落 叶 松 叶 落 山 黄

 

秀 山 轻 雨 青 山 秀

香 柏 鼓 风 鼓 柏 香

云南通海秀山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40
  

乐府文化网》》楹联专栏 

 

对联集锦   

  
拆字合字联



拆字与合字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 成字面上的对偶。当然,有一些也含有分析字的成份,蕴含某种微 妙的思想内容。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上联:「闲」字。

下联:思」字。

 

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

 

蚕为天下虫

鸿是江边鸟

 

踏破磊桥三块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上联拆「磊」字。

下联拆「出」字。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上联拆「冻」、「洒」字。

上联拆「切」、「分」字。

 

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吾

人中王 人边王 意图全任

上联拆「吞吴」字。

下联拆「全任」字。

 

一目不明 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 此身应受八刀

上联拆「鼎」字。

下联拆「芬」字。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上联拆「冯驯」。

下联拆「伊尹」。

 

墙上挂珠帘 你说是王家帘 朱家帘

半夜生孩儿 我管他子时乎 亥时乎

上联拆「珠」

下联拆「孩」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上联拆「妙」合「倪」。

下联拆「大」合「诸」。

 

古木枯 此木成柴

女子好 少女更妙

上联合「古木」为枯,「此木」为柴。

下联合「女子」为好,「少女」为妙。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上联合「人曾」为僧,「人弗」为佛。

下联合「女卑」为婢,「女又」为奴。

三女为奸 二女皆从一女起

五人共伞 小人全靠大人遮

上联合「三女」为奸(繁体)

下联合「五人」为伞(繁体)。

 

十口心思 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 赏风赏月赏秋香

上联合「十口心」为思。

下联合「八目尚」为赏。

 

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字

上联合「日月」为明。

下联合「子女」为好。

 

乔女自然娇 深恶胭脂胶肖脸

止戈才是武 何劳铜铁铸镖锋

 

竹寺等僧归 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

上联合「竹寺」为等,「双手」为拜,「四维」为罗。

下联合「木门」为闲,「两山」为出,「大小」为尖。

 

四维罗 马各骆 罗上骆下罗骑骆

言者诸 豕者猪 诸前猪後诸牵猪

上联合「四维」为罗,「马各」为骆。

下联合「言者」为诸,「豕者」为猪。

 

寸土为寺,寺旁言寺,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上联合「寸土」为寺,「言寺」为诗。

下联合「双木」为林,「林示」为禁。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上联拆「晶」。

下联拆「品」。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

上联合「明」,「岚」,「破」,「枯」。

下联合「何」,「重」,「咏」,「志」。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上联拆「妙」合「倪」。

下联拆「大」合「诸」。

 

妙人儿倪家少女

钟山寺峙立金童)

上联拆「妙」合「倪」。

下联拆「钟」合「峙」。

 

上联:
山石岩前古木枯, 此木为柴!
下联:
长巾帐内女子好, 少女更妙!
注解:
上联拼字岩、枯、柴,下联拼字帐、好、妙,够绝!
 

上联:
妙人儿倪家少女
下联:
武士心志在止戈
注解:
第一字折为第六、七字,第二、叁字合为第四字。
 

上联: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下联: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42
数字联



我国古代对联艺术中的数字巧对,却能变化无穷,使人们 得到极大的趣意。

 

水冷金寒 火神庙 大兴土木

南腔北调 中军官 什么东西

上联合「五行」。

下联对「五方」。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上联苏小妹出。

下联苏东坡对。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 没有东西。

上联:缺一(衣)。

下联:少十(食)。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课演六爻 内卦三爻 外卦三爻

棒长八尺 随身四尺 离身四尺

 

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一尺去掉九寸,还剩十分(一寸)。

下联:七减去三双(六),还剩一。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上联:「千」是「五百」的二倍。

下联:「两」是「一个」的二倍。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3 15:44
  

 

 

对联集锦   

  
谐音双关联



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 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清 风 满 地 难 容 我

明 月 何 时 再 照 人

上联:「清」暗寓清朝统治。

下联:「明月」怀念明代。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上联:「丝」谐「私」。

下联:「泥」谐「疑」,方言读音。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荷「何」,藕「偶」。

下联:杏「幸」,梅「媒」。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子路,即孔子的弟子,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

颜回,即孔子的弟子,又指「面颜的真容」。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借写竹咏物言志。

 

粟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上联谐凤凰。

下联谐鹭鸶。

 

孔子生於舟末

光舞起自汉中

上联:舟「周」。

下联:舞「武」。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雨洒灰堆成麻子

风吹荷叶像乌龟

上联:成谐(陈)。

下联:像谐(向)。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月朗晴空今夜断言无雨

风寒露冷来晚必定成霜

下联:「成霜」谐「成双」。

 

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Do, Re, Me, Fa, So, La, Ti。

下联:一至七数字方言读音。

 

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按插」谐「按察」,「布阵」谐「布政」。

「尽是」谐「进士」,「汗淋」谐「翰林」。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上联:「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

下联:「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

 

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上联:诸葛亮字孔明。

下联:李太白字长庚。

 

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长

「晷」音鬼。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联的意思 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後发生的自然现 象),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 鬼短夜叉长

 

师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禾上」谐音「和尚」, 「绣裁」谐音「秀才」。

 
上联: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下联: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注解:
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
 
上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
刘伶饮尽不留零
注解:
明代唐伯虎与张灵,饮酒整日,俱醉,遂对此联。酒喝得一干二净, 人也真个倒也倒也。贾岛、刘伶,俱为善饮者。此联好做酒店招牌。
 

上联:
细羽家禽砖下死
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9-24 19:52
意境联



  


..
  
  意境联概述-转 [复制链接]  
  

.

要弄明白什么是意境联,首先要搞清楚“意境”二字: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
情调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由此可知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一副完整的画面,使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意似灵魂,景是体魄,二者相互紧密关联,具备以上这种特点的对联,就是我们常说意境联了。一副好的意境联,在短短十几字之间,展现的是一幅令人向往的美好画卷,这就是意境的魅力所在;其实大多作品都有一定的意境,只是完整性与唯美程度有别吧了,而唯美程度又与读者的审美观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同样一件文艺作品,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画面感受,意境也就因人而异了。

2




.


.
  
.

  


东元在其《文盲联话·意境·构组篇》写到:
对联意境是创作者通过自身的一定技巧,从客观事物中选取一定事物,并将之组合成意象来产生的。在个人思想水平一定,即对联意境的“精神要素”一定的情况下,对联意境的高低、阔狭往往取决于对联意象构组的好坏、优劣,两者是成正比的。因此,对联意境的成功表达和再现,离不开意象构图法的成功运用。
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各种对联意象的构图法及其作用。
意象构图的一般手法:

意象的构图法是在空间层次上如何搭配和组合事物的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并置、立体、景深、动静、虚实、跳跃等手法,而这些手法都是可以在对联中得到体现的,其成功运用往往能够优化对联意象空间的组合,从而更好的表达和蕴藏意境。
并置拼剪法

【浅释】所谓并置就是从已有的客观事物中,选取一些代表性事物,在形式上简单地拼合剪接在一起来构组意象图画的手法。
【通感对照】素描、围棋。
【分析】此法追求自然朴素,讲求意象事物的涵接自然,不露痕迹。要做到这点,选取意象立足点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选事物要具有统一性和代表性,格调要和谐,即要注重体现对联对立与统一的美感。例如: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这两句的格调是和谐的。古道,有份沧桑;西风,难免落寞;瘦马,则自然承接古道西风的格调,同时也强化其中的苍凉意韵。“小桥流水人家”则是和谐宁静的故乡情怀,在本句上是和谐的,相对于上句则以“对立统一”的手法反衬了上句的苍凉,为下文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孤寂或悲凉的心情做了铺垫。反过来看,如果应对形式为“大炮飞机坦克——小桥流水人家”则必定大杀风景,毫无美感可言。二是所选事物并非单纯简单组合即可成功构图,这点正如围棋,并非随意摆放几个棋子就能形成地盘布局或者杀机,几个棋子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谋略联系,互相呼应,声势若隐若现。同样,对联意象构组中,几个简单事物的中间实际上是蕴藏了作者的思想寄托,正是作者的这种精神因素才能使那些本来是独立分离的事物统一起来。上面的例子中,古道——西风——瘦马,就灌注了作者的精神因素: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如果没有这种意韵,那么就如围棋布局没有谋略,散沙一盘。
【例】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傅山自题联
【析】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常见而简单六个事物,这些事物在格调上是和谐统一的,都是文人雅士长伴的“良友”,亦作者所好。作者写联并没有从生活环境的其他纷繁复杂中去构图,而是巧妙地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用六个本应该是孤单的简约词组,组合出一幅清淡、高雅的意象图,表现了自己安详惬意的隐逸生活。简简单单的事物,平平淡淡的格调,却可以妙用如此,揽悟全联,正是应了那句话:简单就是美!
【实践尝试】 无限相思,天上人间梦里几回错认,断桥残日归船 ——自集句联此联后句为并置手法,上联的首句“无限相思”是全联的题眼,下句在承接这句的基础上,并没有用复杂的手法、感人的语句来解释和表现如何相思如麻,海枯石烂,天荒地老,而是尝试采用简约的并置手法,以“天上、人间、梦里”三个不同层次的意象点来衬托和铺展,经此布局一延伸,相思之情自然而朴实地表现出来。下联的手法亦然。
平面立体法

【浅释】立体法就是选择处于不同平面上意象事物来构图,使用意象画图成为高低、内外结合的立体空间,打破一个平面的单调性。
【通感对照】微缩军事、建筑模型
【分析】此法多用于写景之联。以此构联能使读者看了之后在感官印象上形成立体鲜明的图画,使联中的“诗中之画”跃然入脑。采用此法构组意象空间同样要注意,构组立体意象空间的意象点相互之间应该遵循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即首先要和谐统一;其次在空间层面上要拉宽、拉大,使纵横交错的构图能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使读者一看之下如入画图、心神开阔。
【例】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孙星衍题济南大明湖薜荔楼
【析】此联所选意象点为地、水、楼、山,常见而简单,但是立足点巧妙;支撑全联意象空间的四个基石处于不同层面和方位,立体感强,能够互相对立而统一地支撑全局。来看第一层面:地占百湾,湖湾交错,地围水耶?水围地耶?一片地水相融,湖陆交错,更突出了平面的开阔远大,大明湖宽阔的轮廓也自然进入读者脑中。笔转“楼无一面不当山”,联之意象空间开始上升:从一片茫茫的湖地之平阔转移到高空。上升之后的图画,以楼为空中支点,以远山为弧线(楼无一面不当山,暗示了周围环境是远山环抱),勾画了另一层次的意象,“楼山”与“湖地”两重意象又共同构造了新的立体画面,至此,全联的意象图画就有如模型一般呈现在读者眼前,生动逼真,让人自然感受到那“水色山光相上下,一楼宛在水中央”的意境。
【实践尝试】 楼阁空瞰天岸阔 烟霞敛过水云闲 ——应对翩然落梅下联出句
立定跳跃法

【浅释】先选取立足的意象基点(往往是上联),在此基础上跳跃转换到另外一个画面的手法。
【通感对照】电影转换镜头
【分析】此手法讲究跳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要注意意象之间的过度与联系,否则有造成上下联意隔离的危险。采用此手法应注意两点:
一、时空原有的意象基点要找好。上联往往需要先做铺垫,以反衬下联变动跳跃的反差。
二、要适当过度跳跃,使之既在情理之内,又出读者心思,变化之后的景象能让人心眼一新。
【例】 画草发生,顷刻工夫非为雨;灯花开落,须臾造化不关春 ————传为吴文之应对巧联
【析】这个巧联的意象立足点为事象:画草、燃灯。在生活常识中,我们都知道画草、燃灯和雨水、春风是没有联系的,但这个巧意联巧就巧在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利用了跳跃思维。作者先把“草长、花开”从 “画草、燃灯”中抽离出来,化事象为物象,做第一步跳跃;而后在这个抽离出来的物象的基础上,自然地联系到春风春雨,实现第二步跳跃,从而使结句之“顷刻工夫非为雨”、“须臾造化不关春”既在情理之中又出读者意料之外,印象效果巧妙鲜明。
【实践尝试】 熬墨才题梅胜雪;未寒亦见骨凌风 ——题画梅,应对钱塘上联出句: 一江秋浩荡; 万嶂影萧疏 ——应对孤峰倨坐上联出句, 出句是奔流之势,为江面平阔之景,其中隐藏了秋气沧然、江流浩荡的意蕴,在此基础上,对句既承接了秋气沧然浩荡的季节时间,又尝试把画面跳跃出来,从平阔的江面上升到高空,望尽深秋万山萧疏之景,从江到山,从平面到高空,从浩荡到萧疏,既然增加了秋气浩然的气势又极大地扩大了对联意象空间,使一幅阔大高远的秋意图得以构建。
远近景深法

【浅释】景深法就是意象构图先构筑一个立体空间(上联居多),然后在此基础上抽取、套换出不同的层次的手法。
【通感对照】双重摄影镜头
【分析】此法犹如摄影艺术,经常要采用调焦镜头。先选定一个拍摄背景,然后在此背景的基础上伸拉镜头,使某些事物凸越突出于原有的意象背景之上。此法的成功运用往往能突出联中伸拉出来的意象,给人予特写镜头般的鲜明效果。景深法兼有立体和跳跃的特点,可以看作是两者的结合;不同点在于它是立体以后的变化,是原有基础上的伸拉突出,而不是跨时空地跳跃到另外的画面去。
【例】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析】此联意象立足点为秋天、千家、雨帘、落日、楼台和笛声(风),其中“秋雨”与高空视野所看到的“千家”为第一层次意象空间,这个空间先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犹如拍摄远景般给人予深远苍茫之感。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作者将下联的意象拉到“落日、楼台”的近景,在原来大背景中把镜头拉回眼前。在此过程中,“一声长笛”充当了镜头调节的作用,正是“一声长笛”的扬起,才令读者把注意力聚焦在“落日”、“楼台”,而“一声长笛”的扬起也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与深沉,在上联深远而略带消沉的背景上,跃起了一股灵气。
【实践尝试】 挥毫墨洒千山雨;收笔意藏一线天 ——题画联,应对雁渡寒潭上联出句: 云中出迥阵;天际识归舟 ——自集句联 渡头馀落日;天际识归舟 ——自集句联 此联出题为“天际识归舟”,从集句或对联的角度来说,五言联比较简单,如果多点翻书,或平时有积累的话,可以应对句子也应该比较多。但是在意象空间上看,“天际识归舟”是伸拉一个了远镜头,焦点落在“归舟”上,有这么明显的一个特点,自然应该考虑采用景深镜头法来构意象图,再添补一个更大的背景,以便更好衬托“天际识归舟”中那种极目远望的效果,因此,与“云中出迥阵”相比,当以“渡头馀落日”略胜一筹。
虚实相生法

【浅释】选用意象事物自身与其相关事物之间的真假、虚实的联系、变动来构图,多借用光、影等事物的效果。
【通感对照】各类光、影、阴效果的影象。
【分析】此法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或以比喻、拟人手法的神妙运用来造景,或敏捷抓住意象事物受到外来光、影的作用而形成的虚实变幻效果构图。
【例】 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 ——巧意联
【析】此联意象分为两类,物象为:竹、烟、梅、雪;事象为:密补疏,肥添瘦。在意象的构造上,物象为实,事象为虚,作者正是在原有物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拟人化手法从静态中写出动态,以虚补实,虚实相生,赋平凡景物予人性,平添意趣。
【实践尝试】 月透柳帘窥案卷;烛移梅笔入诗窗 ——自题书房联 卷帘收竹影 掬水萃星魂 ——应对清轩上联出句 出句物象为帘、竹、影和光(联中隐藏),事象为“收帘”,出句巧借光线造成阴影变化之效果,敏捷抓住“卷帘”所带来的效果,点破其中的微妙变化,构造了一种效果互动,虚实相生的意境。 对句根据出句的影象构图,借鉴古人影象互动手法之佳句——掬水月在手,曾考虑以“掬水映星芒”对之,如果作为巧联对之,“掬水映星芒”当然也算是工整对出;但作为意对,则更要考虑意象手法的涵接,需要把对句的意境适当深化,使上下联统一起来。考虑再三,以“掬水萃星魂”对之,如此一来,对句既有影象手法的精致入微刻画,也有时空转换上的合理地涵接——室内卷帘走出,而后于室外掬水玩趣。对句造境“掬水”,将倒影的星星光华想象为“星魂”,从而使“掬水萃星魂”虚实相生,虚中得意。此外“掬”、“萃”两字作为字眼都起到活动意境,呼应过度的作用。
动静互补法

【浅释】这个手法构图要求意象选取有动有静,有起有落,两者互相映衬来构组意象空间。
【通感对照】弹珠游戏、桌球
【分析】此法要求善于抓住意象事物的动静变化来构图,要突出动态意象的起或收,使其与作为背景的,或虚或实的静态对照鲜明起来,充分体现对联意象空间生动可感性。
【例】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孙为焕题潍坊十笏四照园
【析】泉声、池、山色、楼,这四个是全联意象的立足点,全联意象空间的动静、起收变化是通过意象的细微变化实现的。泉声潺潺,至池而尽;山色苍苍,一层更多。联中正是抓住泉声归融于池,山色展目于外的起落变化,从有到无,由少变多来刻画环境的动静交替的。此联的动静效果并不是非常强烈,但是却是非常微妙,它的互动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对联意象空间的对立与统一,在此意象空间的动静起收的微妙变化中所领悟到的意境更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哲理,耐人玩味。
【实践尝试】 宿鹭惊风逝;闲鱼枕月眠 —— 自对联 絮沉满案雪影动一帘风 —— 自对联 此联选取意象为柳絮、帘影、风。原于聊天室出句为下联,当时寻思再三没有对好,“影动一帘风”的动静变化鲜明,风吹帘影的现象被倒置过来,给人的印象是后发先至,因为和思维习惯不同,所以在印象上,更能起到增强对比的作用。出句当时联友认为应对难点有二:一是出句刻画的动静变化效果,其静是不写的,只通过“影动”的变化而让人下意识到“一帘风”来暗示之前的平静;二是刻画出来以后的意境要与出句和谐,出句作为下联只捕抓了意象动静变化,在可函接方面似有似无,给对句造成更大难度。后来,考虑到“影动一帘风”的意象变化效果是起源于“风”,是一种静态背景下的突然动作,由此抓住先静后动的背景,由风联想开去,得句“絮沉满案雪”对之。“絮沉满案雪”的之柳絮堆案的构景是静态的,这个静态正好与一阵风吹起的“影动一帘风”相互映衬对比,达到了意象构图的动静互补。同时,“絮沉满案雪”本身又是“静中有动”:首先,一个“沉”字显示它是经历柳絮飘飞之后的静态;其次,“满案雪”又在柳絮落定之后,“雪象”顿生,产生了句内意象跳跃。经过这样的构图设置,全联不但在意象上是“动—静—动”的相互交替,而且单句内亦有动、静的传递跳跃,富于动感。
3





.
  


对联的应对思路和方法:
楹联的实践创作途径有两种,一为独自撰写,二为互相应对成篇。从学联的难易程度和过程来说,一般先从对句开始,如古人写诗词联曲赋莫不先学对课,是以有《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应运而生,并成为古代塾学的经典基础教材。在前面熟悉声律篇、本性篇、常识篇、意境风格、分析和意象构组等的基础上,我们这篇着重探讨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应对出句,从而获得珠联璧合或丝丝入扣的成联。 对联的应对分类大体上有四类:一为意对,即不带机关技巧的诗意联语出句,特点是注重意境,应对的基本要求是意境和谐贴切;二为巧对,,即我们通俗说的机关联技巧联,特点是重视机关的照应,要求机关紧扣,缺一不可;三为巧意对,是意对和巧对的有机融合,以意为神,以技为体,意巧融合,相得益彰,意巧对要求对句的意境神韵和机关技巧同时对出方为善着;四为无情对。其中,“无情对”的应对和创作方法,笔者已经在《文盲联话•无情篇》(系列之八)中作过专门论述,此篇不再赘复。下面本文就此三大类对,来做剖析。
指导思想

遵循和把握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是一切出句应对的根本指导思想 “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客观属性,即其本性。对联的应对和创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和体现了这一“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将从根本上决定对联意象空间的大小,意境美感的高低(见《文盲联话•本性篇》系列之四)。“总之,无论是对联的意象本身、意境本身还是从其意象到意境的过程和效果,对联都在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中运行”(见《文盲联话•意境•分析篇》系列之六)。因此,应对好一个出句必须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准备,并将这个意念贯穿在对联的审读和应对过程当中。
对仗

从“广义对仗”高度把握好应对 对仗是对联得以确立的骨架,所以要对句必然要用到对仗,而且要对工整才好,传统评价对句好坏的六大标准“工、稳、贴、切、新、奇”就把“工”放在首位。笔者认为对联学术范畴内的“对仗”概念,应该打破传统的对仗概念,进一步分为“狭义对仗”和“广义对仗”。所谓“狭义对仗”,即传统的对仗概念:字词对仗;所谓“广义对仗”,指整副对联上下句之间在字词层次之上的构图对照、机巧对比、句意比衬,简单来说即是上下句在境界或效果上的对立性。要对工、对好不应当停留在传统的狭义对仗中,纯意境的出句,应该注意把握对立与统一,让全联在整体上均势成对;带巧的出句,无论是巧对还是巧意对都应该将出句中作者设置的巧妙和逻辑关系尽悉解对,将其中的机巧或意趣全部体现出来,否则对句与出句在效果上就不算对工。狭义对工而广义失对往往是很多初学者没有意识或注意到的问题。
对仗浅谈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仿造

仿造是应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巧对重模仿,意对重造境,意巧联两者兼重。 机关技巧联的出句,往往就是要求应对者照应出句的各个机关,出句有几处机关,对句也必须一样画葫芦地设置几处机关解答出来,否则难成工对、妙对。因此,巧对出句实际上是设置了一个机关模型给应对者,要求应对者在平仄、对仗的基础上模仿制造出一个相同的模型,因此,技巧联应对说到底就是个人模仿和反应能力以及自身知识积累之发掘和应用。 例曹孟德兵败赤壁,刘欢孙悦 石达开师定金陵,陈静李宁 【析】有谜语云“曹操兵败赤壁,打两流行歌星名”,出句应为谜语化联。出句巧用典,含赤壁之战的三巨头和两个现代歌星,而且是“今名古用”以人名来点破机关,相当巧妙;再者,“刘欢”和“孙悦”单边独自成对,赤壁是带颜色的地名,均另有机关。对句用典太平天国的“天京变乱”,仿造技巧设置成对:石达开班师回朝,平定了动乱,使得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中关心而且能够左右大局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安定放心下来。陈静是前国家女乒国手,李宁是前世界体操王子;“陈静”对“李宁”也是单边局部自对;金陵对赤壁也是工稳;综观全对,机关已经尽破。 意境出句给出一景,应对之时则要求应对者另外补出一景,而应对往往不是根据实景而为,尤其是生活中的即兴应对和网络临屏应对。所以,意境应对非常注重造境的能力,即图象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意对的造景非随意可为,一忌重复合掌,二忌各自为景;换言之,顾忌重复则需对立,对立越远境界越开;讳避零散则要统一,统一层次越多,境界空间越为融和。所以,对句的造境必须以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为核心规则,造境是自由想象和逻辑思维的统一,是有规则的自由例1: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唐•王籍《入若耶溪》 例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集袁去华《清平乐•春愁错莫》与王籍《入若耶溪》成联 【析】例1上下两句同闹,意象和境界都是闹的叠合,合掌,作为对联而言,境界空间构造配合不成功;例2从两个方面入手,虽然画面对立,但意象和意境空间均和谐统一,境界空间构图成功。 意巧联是意和巧的统一,既要求模仿出句解决机关,更要求迎合出句的境界意旨,生造出另一境界,难道更大。这点可以通过全面实例分析来推敲领会,此处不在例举分析。





.
  



意对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
(一)意对的思路:
如上所说,“意对”的关键是造境,而造境的成功离不开出对句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具体要求就是要从风格、意象到神旨层层深入地使对句与出句既各自舒张又保持一致。笔者试将开始接触意对出句到对句完成这一过程作分析归纳,将其一般思路过程标示如下: 平仄格律审度——→风格定位、神旨认知——→意象支点的抽取和反馈——→意象构图法的应用——→具体应对——→锻萃意境、锤炼字眼——→造境成联 下面我们以 一枕潮声舟载梦 —— 一枕清风凉入梦 —— 两个意对出句为例来剖析这个过程:
1、平仄格律审度
关于对联的平仄格律,拙文《文盲联话•入门•声律篇》(系列之二)已经做过系统详细的分析表述,这里不再重复,只做简单分析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应对标准平仄格式一枕清风凉入梦→应对标准平仄格式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对句“奇数位置”的声律平仄可以有条件地适当调整—→声律平仄定位完毕。
2、风格定位、神旨认知
一联入眼,先悉其风,由风入神,由神悟旨;风韵神旨,了然于胸,印象鲜明,方有可为。对句与出句的和谐统一首先要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不能“高山流水”对“下里巴人”,否则就容易使出、对句之间出现风格差异所导致的意旨背离,使全联流于对而不联。 在具备一定的感性印象积累和领悟能力的训练后,就比较容易判断和领会出句的意境风格和意旨,而事实上从小学以来的文字熏陶已经使我们做了充分的积累,初学对联者只需要强化一下各种风格的鲜明印象和境界即可。对联的各种风格的认知和熟悉具体可以参见拙文《文盲联话•意境•风格篇》(系列之五)。在对风格意旨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试分析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 —→意识认知:风格、神旨清幽恬淡—→反馈对句:以清幽恬淡风格统一全联—→对句风格定位完成 同样, 一枕清风凉入梦 —→意识认知:风格、神旨清凉幽深—→反馈对句:以清凉幽深风格境统一全联—→对句风格定位完成
3、意象支点的抽取和环境定位
要构造出一个合适和谐的对句,必须要天时、地利乃至人和上与出句做到对立统一,因此审断出句所在或所适合在的环境或意旨必不可少,要审断此点,则必须对出句的意象支点进行认知定位,然后根据定位反馈思维组织构图。 具体分析定位来看: 一枕潮声舟载梦 —→抽取意象支点:枕、潮声、舟、梦—→反馈思维,适合的意象环境定位:江河、夜晚、船—→对句环境合适的环境:夜晚清幽雅致的环境,如月、风、诗、帘、案等常见意象—→定位完成 同样, 一枕清风凉入梦 —→抽取意象支点:枕、清风、梦—→反馈思维,适合的意象环境定位:夜晚—→对句环境合适的环境:夜晚清凉快的环境,如深山、水边等—→定位完成
4、意象构图法的应用
出句的声律、风格、神旨和适合环境都定位完毕以后,顺势而下,应是考虑对仗和构组意象图画。一切意对到最后都归结为以对仗形式造境。关于造境构图法的具体分类特点和使用环境,拙文《文盲联话•意象•构组篇》(系列之七)已经做过系统归纳和详细分析,这里不一一举列说明。下面仅就以上两个出句分析一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此出句画面让人想见是在夜晚的江河湖海的环境,潮声习习涌入半梦半醒的枕边。整副画面意境的清幽雅致、淡远恬然,构图笔法从整体入手,让读者随同潮声由远渐近地感读清梦。从构图印象来说,读者脑海中浮现的应是生活或影象煤体中看到的船在夜江,视角先立足于岸,而后随镜头或视线拉近到船上。而船本身在出句中带有朦胧性,这个为我们的对句留下了空间。 结合这些生活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印象积累,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该出句已有的构图特点是:整体性、朦胧性、由远到近的视角变化。针对这些的特点,结合对联意象构图法,对句比较适合承接出句由远而近把画面镜头拉到船上,进行近距离的清晰特写,即采用意象构图的远近、景深法。 相反地,一枕清风凉入梦——则呈现出一枕清风悠远吹近,进而 “入”梦这样的现场近距离镜头特写;全句来看,是从远长之势收入一个焦点——枕,进而从这个焦点渗入另一个更是深的意境层次——梦境。在这样的近距离特写,而且出现意境空间双层化的笔法中,如想继续在近距离的现场环境中构图做文章,并无不可,但从遵循对联对立与统一之本性和美感而言,则莫如从现场清晰的特写中跳出,另外造出一个整体性强的大空间之朦胧境界,与出句互相对照。 以上通过构图法在两个出句中的画面特点分析和对句的补图探讨,我们发现,两个出句与其相应对句在构图法中应该是互逆的过程,我们将之简单标示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整体性、朦胧性—→镜头逐渐拉进—→对句适用:清晰特写一枕清风凉入梦——清晰特写—→镜头跳跃拉大—→对句适用:整体性、朦胧性 到这里,两个出句的构图应对思路已经清晰了,下面要进行的就是如何将以上感性或理性认知具体应用到对句的组织中去。
5、具体应对处理
在尽悉一个对句格律、风格、意旨、应对的适合环境和相关意象以及构图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应用对仗技巧来具体应用了。上面第3点已经分析得出,“一枕潮声舟载梦”的对句意象选择适合在夜晚清幽雅致的环境,应用第4点提到的清晰特写镜头,笔者初步应对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满帘霜色月窥人 同理,应对“一枕清风凉入梦”有: 一枕清风凉入梦几楼山色淡如烟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检查两个对句: 满帘霜色月窥人 —→仄平平仄仄平平,1、3字调整平仄,格律合格; —→风格清幽,与对风格和协; —→意象立足于清幽的夜晚环境,与出句统一; —→造境画面清晰,镜头特写,达到与出句对立统一之要求。 几楼山色淡如烟 —→仄平平仄仄平平,1、3字调整平仄,格律合格谐; —→风格清淡雅致,与对风格和协; —→意象立足于夜晚环境,与出句统一; —→造境大局着眼,画面朦胧,达到与出句对立统一之要求。 至此,两对句在平仄、风格、意象构图、韵旨等方面算是基本合格了。但是思维运行到这一步所出来的对句还只是粗制品,在此基本上对句需要做进一步推敲分析和润色。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问题。
6、推敲锤炼意境和字眼
第5点中提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审读意境、锤炼字眼的问题。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诗词历来讲求提炼意境推敲字眼,用有限的笔墨文字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意韵境界,对联作为与骈赋诗词一脉相承的韵文,锻意链字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阶段可以分两步进行: (1)对比还原、推敲分析 对句的造境必须与生活中的真实印象对比推敲,这是保证造境生动神似所必需。我们试分析第5步得到的两个对句: 满帘霜色月窥人 —→整体来看,月窥人的境界虽得拟人之趣,但意境不免简单直白,与出句相比缺少更为深入的幽雅的层次; —→细节来看,“窥”字出境,“满”字显月色太多与“窥”字不和,与真实景象有偏离;出句的“枕”扣“梦”,“潮声”扣“舟”的逻辑关系在对句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几楼山色淡如烟 —→整体来看,意境流于简单直白,缺少诗境韵味; —→细节来看, “淡如烟”笔法略老。 通过分析对比,两个对句有偏离真实景象和笔法浅略老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将对句做进一步的意境和字眼锤炼。 (2)萃意炼字 针对还原分析的得出的问题,笔者试将对句锤炼应对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半几霜色月窥诗 【析】 经改后,“半”字显少,与“窥”相和,几案与诗相扣,月色如霜与舟听潮声对应;以“诗”代“人”,进一步深化幽雅的意境空间层次。 一枕清风凉到梦;几楼山色睡如诗? 【析】原对中“淡如烟”的境界是朦胧淡适,但是境界太白。深山的夜晚,山色苍朦恬静,清风凉爽,令人置身如诗如画之境,又因上联提及笔者刚从清凉晚风醒来,笔法极显清凉幽雅和恬静,所以用一“睡”一“诗”形容山色之恬淡如睡,空朦犹诗。一“睡”一“诗”均属险字,但境界全出。 至此,意境联出句的思维和应对过程就完成了,但是,在整个应对的过程中应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初学者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应对时心中的思路和步骤要清晰,老练和迅捷以后则不必机械套用,实际思考和应对的过程往往可以简化和跳跃了。第二、造境构图之法虽然有章可循,但是具体造境的真假高下,与个人的生活积累、思维和文笔能力有直接关系。第三、锻意炼字需要多加斟酌,尽量将自己投身其中的环境,境界不论有我无我,都应该以“有我”之法,设想自己投身其中,深切体会,联想生活中相同、相关或相近的画面来发挥想象。第四、尽量多角度广思维地应对,然后经常注意比较不同思维和角度得到的对句之高下异同。




.
  



   7、韵律知识与常见、特殊韵律
【马蹄韵】
既用于联句句脚,亦用于联句句中,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马蹄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约定俗成的结果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这是一个上联句脚公式。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简约 【联律图谱】
【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注:一三五,平仄可宽;二四六尾,平仄须守。)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特殊韵律】
①、全平全仄特例:一是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而是多分句联中,上联某一分句全平或是全仄,下联对应分句全仄或是全平。我们还是从诗中找,例如:李白《怨歌行》“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前句就是全平句,全平全仄韵律也是来自诗律,我在分析近千副名联时没有发现一副全平对全仄的联,偶有三两副联中出现全平或是全仄分句,但对应分句声律格式要么是律句格式,要么就不合律,所以不提倡使用。
②、鱼竿韵:鱼竿韵最初不是联律,是诗律的一种,由于楹联文学的发展逐步渗透到联律中,至于起源倒是真地考证不了了。由于网络楹联文学和诗词的结合,关于鱼竿韵的定义没有一个准,在此根据现在广泛支持和切实得到运用的格式加以总结归类,我们先分析鱼竿韵的几个特点:一是律句联,非律句联不在此韵律范畴;二是四连平,我们仅说四连平而不说四连仄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四连平在诗句中是单独存在的,而其对应诗句不一定是四连仄,但由于楹联的声律相反律,才引入四连仄概念,但分析鱼竿韵还是以四连平为基准;三是以五言为基准,其他多言句以此为变化基准;四是以七言为限,七言以上不提倡使用相对应的鱼竿韵变化格式。
根据以上一般鱼竿韵特点,列举鱼竿韵一般格式:
五言: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六言:通平平平平仄===通仄仄仄仄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通通平平平平仄===通通仄仄仄仄平(2位通处上下联平仄必须相反)
通平平平平仄仄===通仄仄仄仄平平
——由于鱼竿韵是特殊韵律,句首通处上下联平仄尽可能相反,七言第一种格式2位通处上下联平仄必须相反。
——为什么不主张七言以上联允许鱼竿韵的存在,因为不能让平声或是仄声连续过多,超过六个就不好了;另外此韵来自诗的韵律,古体诗和近体诗中没有七言以上句式,就是有,那也是非律句诗。
关于鱼竿韵大家还是有很多疑问,我们不妨从诗词到楹联都从实例分析:
王安石诗句“松行三千行不尽,居然捧出梵王宫”前句就是“平平平平平仄仄”五连平;谢灵运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前句“平平平平仄”四连平;大家不妨看看其下句都不是鱼竿韵了,是一般律句,这也是我为什么将鱼竿韵定义的时候仅依据平声而不以仄声的连续。我们来看几个名联:杭州秋瑾墓联“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下联第一分句“平平平平仄”四连平,但在上联的第一分句声律却是“平仄平平仄”这种一般律句格式;再如济南千佛寺漱玉泉亭联“翻飞千寻玉===倒泻万斛珠”上联“平平平平仄”鱼竿韵,下联“仄仄仄平平”一般律句格式;再如昆明西山华亭寺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上联尾句“仄仄平平平平仄”四连平而成鱼竿韵,而下联尾句声律却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一般律句声律格式。以上两例诗句和三例都是以律句格式对鱼竿韵格式,由此可见鱼竿韵仅是连平概念,其实与连仄无关,但由于对联讲究的是平仄和谐、上下声律相对,这才将连仄概念引入对联声律鱼竿韵之中。
我们很多人认识鱼竿韵可能是从已故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马萧萧先生的名联“花开三章清平调===叶落一曲长恨歌”而来,此联上联六连平,对句“仄仄仄仄平仄平”没有和出句那样六连仄,而是中间断了一仄声,这是因为《长恨歌》是固定词组,不可更改,但其四连仄也已经满足鱼竿韵的定义了。我分析的691副风景名胜联中有5副鱼竿韵句联。
——总述:我们承认鱼竿韵在楹联创作中的存在,但不一定要上下联都符合鱼竿韵!可以用律句格式应对鱼竿韵!但要考虑上下联的声律一般变化!原则上不允许4连仄以上单独存在的!
引自<中国楹联论坛>





.
  



  巧意对

巧对和巧意对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笔者认为含巧的出句应对思路一般应当如下: 审题读意——→找出机枢——→激活知识——→仿造成对——→修饰润色 下面笔者就此过程做详细分析论述:
1、审题读意 巧对一般包含有机关,因此应对巧对必须先审读出句,将出句的机关和句意找准,方好对症下药,匙到琐开。笔者认为机关可以分类为“显性机关”和“隐性机关”两种,所谓显性机关就是出句中可以直接读出的机关设置,如镶嵌、别解、析字、回文等;包含显性机关的巧对如: 镶嵌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广东潮州韩江酒楼题联 别解联: 刘伯承武侯,刘师亮 (东元 出句)宋公序文成,宋教仁 (夜雨无声 对句) 析字联: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斤斧以时如山林 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福建厦门鼓浪屿鱼腹浦题联 与此相反,隐性机关一般不能从字词中直接读出,而是通过逻辑关系扣应在句意之中,多采用拟人、比喻等手法。隐性机关常见于巧意联和意巧对中。包含隐性机关的巧对如: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谈天 ——吴恒题杭州孤山白沙堤竹素园 杨花就地滚成团,春风蹴踘 梅影当窗横作画,夜月丹青 ——传为施盘应对其师巧意联 审读含巧意和巧技的对联一定要将作者的机关句意全面把握、精准到位,不能只对了显性机关而忽略了隐性机关。 此外,审题的时候应同时将平仄定位好,机巧联的平仄可以适度放宽,但是单边中各分句尾字平仄一定要对工。 以上面谈到审题分析为指导,我们下面具体分析两例: 例1: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 (江柳飞烟出句) 分析:此出句为嵌名别解套典故联,以南宋韩世忠与梁红玉夫妇于黄天荡抗击金兵之历史典故为题材,巧嵌人名韩退之(韩愈)做别解,以姓氏“韩”代梁红玉之夫“韩世忠”,以虚词“之”代“金兵”;全联叙述史实,扣典贴切、险用奇思,句意通顺,机关痕迹圆滑,甚为难得。联中典故和人名以及别解都可以直接从字面看出来,是为显性机关联。由此审读,此联对法亦当依出句仿造机关扣应典故表达一完整意思。 例2:池边虬柏,临波探月若争珠 (东元 出句) 分析:此句总体上用字平常,句意易懂,意趣巧妙生动。从句子本身字词句面来看,并无机关,但在修辞手法上此联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场景通过合理的逻辑设置,构造出隐性机关连环相扣:一“池”一“柏”为下句的虚实影象意趣做了伏笔,而后,以“池”出“月”,以“月”喻“珠”,以“虬”藏“龙”,最后以“龙、珠”两喻而成“双龙争珠”之景。所以,此句之对,须以隐性机关串联出巧意。
2、找出机枢 审题的基础上,应该从出句的机关设置中找准最核心的、起点睛作用的枢纽,正如完好破解机关需要从控制机关的枢纽入手一样,应对巧句或巧意句也应当从巧意机枢入手。上例中,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 系以典故史实为全句主体骨架,但是让全句生活起来的关键却是人名“韩退之”的别解巧用,因此欲解此联,先对韩退之,又因“韩退之”此名在词性上含有文言虚词“之”做代词,在人名比较罕见,应对难得比较大。 同理分析,池边虬柏,临波探月若争珠 此句之生动在于利用了影相的虚实相生,化静为动,所以此句的机枢应是一分而二,二而为一的“影相”。所以参照出句,以一分为二,二而合一的意象支点为核心,以比喻拟人手法搭配串引组意是应对的关键。
3、激活知识 句意审读,找准机枢,接着就应以机枢为核心,充分联想激活自己大脑内外的知识,先找出能与解对机枢的钥匙。 例1中,人名“韩退之”以姓氏连字,因含带动词和虚词“之”而使可以解对的范围相当狭小,首先从关键的“之”字应对下手,可以得出思路如下: 激活虚词库中的代词——→“者、是、而、夫、其、耳、此、焉”等——→由平仄筛选——→“者、是、耳、此”等——→对应人名筛选——→孙行者、柳如是 等——→抽取姓氏名人——→由孙、柳、晋等姓氏的古代历史名人典故激活——→孙武、孙膑、孙权兄妹、孙承宗、孙嘉诚,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父子、柳永 等——→由梁红玉激活相应位置带颜色的古代人名——→李青莲、姜白石、周紫芝、白素贞、谬素筠、刘玄德 等——→综合出句两头的名人考虑历史典故——→刘玄德与孙夫人 正好也是夫妻,而且三国故事中有相关典故——→合适的知识激活完毕 同样,例2在前面分析机枢的基础上激活如下: 虚实相生影相构图——→适合的构图环境:水影、镜影、光影等——→构图要素:水、镜、光等——→对照“月珠”、“柏虬”之动植物互喻——→常见的有:雁字、、燕剪、柳棉、荷笔、、雨针、云笺等——→抽取合适的组合构图造境:莺梭柳丝——→激活完毕
4、仿造机巧 在上面激活筛选的基础上,即可对照出句的机巧设置,仿造成句。例1所选刘玄德与孙夫人之组合仿造成句,句中需有一古代国名与出句之“金”对应,收罗三国来看,刘备夫妇的故事以江东招亲并逃离东吴追骑两事最为乐道,又因受动词“行”的限制,故采用逃离江东一事为宜,可以“吴”对“金”。由此初步仿造应对例1如下: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刘玄德驱车避吴骑,共孙行者 例2的仿造取向应考虑对句与出句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出句已用水影虚实之巧,故对句应该另辟巧思,尽量不将对句停留在同写水影虚实的意象图画范畴内,为此,可以考虑采用光影造就的意象将出句初步应对如下: 柳下梭莺,对影穿丝如织锦 池边虬柏,临波探月若争珠
5、修饰润色 机巧仿造完成后,得到的对句往往还只是一个粗糙的胚句,句中的字词句意或许不够顺畅,机巧联的“露珠效果”不够圆润,这就需要应对者做进一步的修饰润色。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刘玄德驱车避吴骑,共孙行者 例1应对得出的对句仔细检查来看,可以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①、广义对仗上的失对:退之,的“之”是指代前句的“金兵”,而对句将“者”代“吴骑”而“行”则明显是不妥的,“行”的逻辑宾语应该是路程或地方等等。
②、车对鼓同为战场用具,兵对骑亦是工整,但是此对句却有为顾狭义对仗之工整而损广义对仗之稳当的毛病,狭义对仗影响在于字词表面,而广义对仗则影响全句意思或效果,两者乃局部之于整体,表面之于实质;所以,当广义对仗与狭义对仗发生冲突时,应以保全广义对仗为先。 为此,可以修缮对句如下: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与韩退之刘玄德攒程离吴境,共孙行者 (作者:谢毅 ) 分析例2之细节来看,对句也同样存在问题:
①、出句的“池”、“波”、“月”三者逻辑设置紧密,而对句之“柳下”与“影”则却少逻辑联系,有广义失对之病;
②、对句的“对”、“如”两字与出句虽然对应工稳,但是在穿针引线构造意境作用上则显得平淡薄弱,尤其是如字,在“织”字不可变动而无法显示出双影效果的情况下,应该舍工求意。
据上分析,修饰对句如下: 日下梭莺,戏影穿丝同织锦 池边虬柏,临波探月若争珠 采用“如同”之“同”字与“如”字对仗,另借“共同”之意补救“织”与“争”的相对效果不足。如此,则一“同”双关,最大限度弥补了原来对句中的问题而“戏”字与原来“对”字相比,活泼生动,能更好起到突出意趣的作用。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4-10-6 16:09
试析:





欢迎光临 联都论坛 (https://newlian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