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论坛

标题: 论书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8-3-10 22:18
标题: 论书学
<P align=center><B><FONT face=黑体><FONT style="FONT-SIZE: 22pt">我钟情自然书写</FONT></FONT></B></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王忠勇一席谈</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地点:广州  清风轩  708</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主角:王忠勇  </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到访:傅志伟  车帝麟  春在君  </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野狐禅</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摄影:</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傅志伟</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录音:车帝麟</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文字:野狐禅</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听王忠勇一席谈,实在适合像我这样口舌懒惰的人。只要大致问一句、或提示半句,他便侃侃而谈,汩汩而出,能坦荡,能深刻。</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落座,主角迅疾用母指一弹,烟灰振落,开侃。</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B><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8pt">王羲之挑拨  颜真卿逆顶</FONT></FONT></B><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我的字里有颜字的成分,是因为我发现了颜字的外形有小王外拓的笔势,而不是大王的内</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擫</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那更适合我。</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color=red><B>颜真卿是二王之后学王的一个最好的学生</B></FONT>,《祭侄文稿》处处都是按照王字的游戏规则来书写,但他又处处都能把自家的东西灌注进里边。</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想对笔法进行梳理,最好学王字,王字更多的是用手指的拨挑,用笔手段多样,变化莫测,空间也更复杂一些,结体的多边形出现率更要比颜字多得多。颜字就用一招:逆顶。大家看何绍基的字,对那线条喜欢得不得了,其实他就是学了颜字的这一招。但是王字的复杂性,我们现在做不到了。现在的材料、包括书写的姿势都不一样了。不过我觉得也不一定要那样做。就像孙晓云老师的《书法有法》那样,她把很多道理摆在那里,告诉你有那么一个回事,并没有要求你一定照做,包括她自己也不完全那样做。只是你最起码要知道王字原本的面貌,你现在写的时候才不至于太离谱。包括你<FONT color=red><B>现在的创新,新要和古人接得上</B></FONT>,就象接力赛一样,人人都要接住那个棒才能继续往前跑。要是像前几年流行用碑的概念去分析王字,那样就过了。王字的核心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在自然书写当中把一种风流倜傥的、复杂的笔法融在里面,而不是把它解构了再生搬硬套的去解释他的字形,因为帖学讲究字形随势生出。</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B><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8pt">陆俨少融会王羲之和颜真卿</FONT></FONT></B><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我的字前几年确实有陆俨少的影子。对陆的研究缘于教学的需要,是我对古人和今人进行筛选时的一个发现。我长期以来一直以为王字和颜字是两条河流,也即长江和黄河!这是两条主动脉,我现在绝不愿意随随便便的抛弃其中一个。王字里可以学到挑拨笔法,颜字里能够领略、参透一些篆隶书的笔意:<FONT color=red><B>金石气——说白了就是毛涩感,打官腔就是屋漏痕</B></FONT>。当我将王和颜齐头并进的时候,发现当代的陆俨少能把帖写得很拙朴,是融会王和颜的好手,我就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去研究他,临摹他,拿他各个时期的字来对比。他又是画山水画的,用的皱法比较多,运用到书法上,字就显得更质朴。<FONT color=red><B>单学王字很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8-3-10 22:19
<P><B><FONT size=5>辛酸史
<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FONT></B><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说起学书经历,我还真很少跟别人提起过。我是真正走了一条艺术人生的道路。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八岁就接触书法,模仿能力特强,村里的老先生知道了,就提供一本集柳体的《为人民服务》(文革时印的),内容大概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什么的,但我一看就不喜欢,觉得太刻意。我叔叔又找来颜真卿的字帖,说人家都说这个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但我也不喜欢。我最喜欢褚遂良。现在得到验证:你小时候在哪本帖上用功最深,可能一辈子跟它都脱不了干系,就像我现在的字中仍有禇的成分一样。到十三、四岁时接触了《兰亭五种》,纳闷一代宗师怎么都写得那么“不漂亮”?看不懂。《祭侄文稿》觉得更丑了,更看不懂。天下第一的都看不懂了,天下第二的自然更看不懂。书法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啊?把人都搞糊涂了,很痛苦。所以现在我觉得从事艺术的人,见巧望朴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人都是喜欢漂亮的靓仔的,等到你对于朴的东西发自内心的接纳了,那么你就进门了。这是一个坎。我学行草书是先学颜,颜能脱俗。但用颜的笔法一写二王,而用笔又跟不上二王的时候,就俗,特别是一写圣教就俗。这也是许多朋友喜欢二王但一直写不进去的一个原因。这跟学别的不同,你学康有为可能一、两天就惟妙惟肖,而一写圣教可能就恨不得把笔扔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觉得就是积累。话说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书法就很狂热,觉得上天让自己来到世上就是为了书法,特有抱负。当时我的文化课很棒,可是后来全给书法害了。我把毛笔后边的一端削了,就拿着这么长的一个笔头,上课时在前面摞这么高的一桌书,把大衣往头一包,就在那里临《兰亭叙》。而我父亲呢也很喜欢看我写字,他在家是一边看一边喝彩,搞得我真是神魂颠倒!现在我回忆那种状况,真的是不寒而栗。我跟你说我现在只会一些加减乘除,其他的都不会。就算是后来认真学了一两年,但天生反感,全忘光了。结果后来,我就从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变成了全班成绩最差的学生。记得当时首届神龙书法大赛,张小弟得了全能一等奖,我得的是少年组一等奖,但没有老师理我,因为他们痛惜我,觉得这么好的一个学生全给书法毁了。到初二下半学期,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自己跑回家呆了两个月。那两个月,我母亲成天哭哭涕涕的,校长也来找我做工作,我才又下决心再回学校,复读初一。那时的毛笔全不知道给搁哪了,全力学习。结果初中毕业报考师范还是差12分,后来批卷的老师发觉有那么一个学生,试卷里面的字写得真漂亮,就反映给校长,校长一看是我,就骑着自行车来回几次到豫西师范反映情况,在豫西师范当场写字,就破格通过了。这是我首次用书法敲开了大门!后来豫西师范给机会我深造,就到了南京艺术学院,分到徐利明老师一班。徐利明老师又高又瘦又不笑,他把凡汉以前的隶书都示范一下我们就跟着过一遍,我开始感觉完了。头一个月,很痛苦,我当时的篆隶书是一片空白。但我一看人家整天的板着脸,就怕了,咬着牙挺过去。不过还好,我后来交的几张作业得到了系里面的一些老师的表扬。从那个时候起,徐老师也对我更好了点,觉得我这个孩子心性好,跟别人不一样。就在他和南艺其他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稳稳当当的走到了今天。如今回想起来,<FONT color=red><B>徐利明老师真正算是我的恩师。我现在的学书理念皆来源于他。他正直的人品,严谨的治学,洒脱的书风至今影响着我,也许会影响我一辈子。</B></FONT></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B><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8pt">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FONT></FONT></B><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南艺对笔法的教学很实用,学生一般拿起笔来就可以创作、入展。国美教20个学生,有18个到毕业时可能还糊里糊涂,甚至以后越写越差,偏偏就是有那么几个能成大材。<FONT color=red><B>国美对形式感、技法的训练比南艺细致得多,而在创作时易失去一种自然书写的感觉,流于造作。南艺强调书写性,反对做作,这一点很重要,是与传统书学思想相吻合的。</B></FONT>我也认为老祖宗都做了这么多年了,不应该背叛。</FONT></FONT></P>
<P><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B><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8pt">篆隶放大写</FONT></FONT></B><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FONT><FONT face=文鼎报宋简><FONT style="FONT-SIZE: 14pt">南艺主张把篆隶书放大写。<FONT color=red><B>放大写容易学到丰富的笔法,而且放大了之后你不得不考虑笔纸之间的磨擦关系和笔墨相互生发的那种书写感觉。</B></FONT>多那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8-3-10 22:26
<DIV 16px?>   <FONT size=4> 网友钱塘人问:先生是临《平复帖》的高手,今年12月底,最早的墨迹《平复帖》即将亮相上海博物馆,在第二次国宝展拉开帷幕之前,小生想请储先生谈谈《平复帖》对当代书坛的现状有何导向意义?以及在文字嬗变过程中,《平复帖》自身的传承与开拓之功,对当代走红书家提出什么新的要求? 先广 顿首

答:大家学草书大多从二王开始,而《平复帖》早于二王,我们可以藉此了解更早的书写状况。它的用笔方法与篆籀比较接近,我们可以从中揣摩篆书与草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换言之,章草书并非完全由隶书演变而来,从《平复帖》可以窥见它的源头兼有篆和隶。至于《平复帖》有什么导向,很难说。书法史是一条流动的长河,很难说某一具体作品就有多大的实际导引作用,各人路数与看法不一样。                                       
                                               

网友长风1 问:请谈谈您的学书经过。

答:时间关系我只能简要做答。我楷书从颜真卿入手,后来发现魏晋书法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荐季直表》、《贺捷表》、北魏墓志、《瘗鹤铭》等。北魏墓志需要很好地筛选。行书我学过二王、《争座位》、苏、米以及大量宋代名家的作品。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再学习二王草书,并上溯《出师颂》《平复帖》与简牍章草。在学习《平复帖》时,我感受到篆书对于草书的内在影响,于是又广习三代吉金、玺印文字。唐以后是书法史不可或缺的阶段,有人以为不能涉唐以下一笔,我的看法不同,苏轼、倪元璐我都下过很大工夫。至于近人作品,黄宾虹、谢无量对我启发也很大。
我四十年学书,最大的感受是,在一定阶段要能够准确切入古代经典,而在另一个阶段又要能够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对于经典加以改造。这就是所谓善学。譬如,我学王铎,并不从大草入手,他遗留的少量学习张芝的章草书反而是我用功的重点。又如学《平复帖》,我并不在意与原作用笔的肖似,我以古籀的用笔方法来书写,反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网友六脉神剑问:想请教先生对学黄宾虹篆书的体会。想听听先生对沃兴华先生的评价。

答:清代中叶以来,学篆者多若晨星,我以为最有成就者就是吴昌硕与黄宾虹。吴的用笔老辣,气象博大,但不够请澈。而黄宾虹古穆含蓄,笔法深邃,如铁之秀、金之柔,更符合我对三代文字的理解。学习黄宾虹,我主要是体会他的笔意,对于造型,初始阶段比较留意,但后来我以这种用笔方法书写一切古文字,慢慢就有了自己关于造型的一套理念。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我的篆书会和黄先生在面貌上几乎没有共同点,但是我能够契入两周金文的意趣确实是以黄先生的作品为中介的。
沃兴华先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



网友梅松问:学黄人渐多,好是时尚,您如何看此问题? 古玺入书,方介堪先生也作过,他和黄宾老的区别何在?若以大篆之神髓而言,黄或比历代写篆高手更能传神,是否因为书从画出之因缘?先生大篆联均自撰?先生篆刻否?先生如何看书法和文学修养之关系?(此老生常谈,但似乎很有必要)谢谢.涵碧梅顿首

答:黄宾虹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终结者,同时又是现代山水画的开创者。这样一位包前孕后的大家,学他的人多很自然。但怎么学却大不同。
我对方介堪先生没有研究。
书从画出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绝不能忽视黄先生古玺与古文字研究的成就。一个人相关学科素养也越高,他在艺术上是成就也越高。
我写的大篆对联大多自撰联语。为了书写的美观,有些对联用字措辞上未必周到。
美学、文学、史学都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基础。他们与创作都有密切的关联。



网友空堂一点灯问:储先生的书法向有大名,见得也多,而绘画很少有机会见到。看了展厅中的作品,很震动,有一些问题希望先生作答:
1.您的书法,面貌很多,从气质上来说,有的信手点化,粗头乱服。有的富丽堂皇,很具庙堂气象,这二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在哪里?
2.您的绘画,从题款年代来看,早期黄宾虹的痕迹较为明显,而近期好像走向了一个简化的过程,请问黄宾虹在您的创作过程中起了一个怎样的作用?您的简化过程的原始动力在哪里?是否受到陈子庄先生的影响?
3.您近期绘画的色彩似乎有很浓重的西方绘画的感觉,请问您是否理性地接受了西方绘画的影响,还是从现实的存在中体会到这种色彩的存在?(因为我曾经在江南一带旅游,秋天路边水杉的色彩正是您画中暗红的颜色。)如果您理性接受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可以说说具体的画家吗?
4.您认为中国画的现状如何?什么样的中国画才是您心目中的好画?在变革的大潮中,中国画有没有主流方向?
5.我注意到,您最多地描绘的是太湖沿岸的风光,画面中少山峦而多泥土,这样的构成是否会引发大型画面的单调感?
很好笑自己这样的罗嗦,但是作为爱书爱画的后学,很多困惑难以得到确切的回答,希望先生能够有所开示。
后学空堂一点灯顿首

答:1,在特定的情境中,我有特定的审美意趣。若要具体界定,很困难,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过程,没有
作者: 含羞草    时间: 2009-3-8 23:03
校长,看见你的帖子,俺从心理佩服你,你走过的路是崎岖的。因为你的才华,所以你在对联和书法上都有好深的造诣。我别喜欢你的山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因为俺手拙,写不出一手好字,无比郁闷。俺在你的田园里,好希望能挖掘到金子啊~~~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9-3-8 23:0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含羞草</I>在2009-3-8 23:03:57的发言:</B>
校长,看见你的帖子,俺从心理佩服你,你走过的路是崎岖的。因为你的才华,所以你在对联和书法上都有好深的造诣。我别喜欢你的山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因为俺手拙,写不出一手好字,无比郁闷。俺在你的田园里,好希望能挖掘到金子啊~~~</DIV>
<P>谢谢你的光临,这是人家帖子,我觉得对我有用,就收藏在此。欢迎你常常光临。
<P>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达到你理想的彼岸!</P>




欢迎光临 联都论坛 (https://newlian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